我在上初中时地理书上说中国五大淡水湖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等到我上了大学时中国五大湖排名就变成了: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而今大学毕业二十年,我对于地理的热情依旧,时不时还要看一下卫星地图,看的时间长了,看的次数多了,再经过对比,与网友们多次讨论过,我悲哀地发现:中国五大淡水湖排名又又又发生了变化,按面积计算,太湖已经成为第一大淡水湖,随后是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
按照目前度娘百科和万能头条的信息显示,江西北部的鄱阳湖面积一般标注3150Km²,位于湖南北部的洞庭湖面积一般标注2740Km²,位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太湖标注面积为2425Km²,江苏中部的洪泽湖标注面积1269Km²,安徽境内巢湖标注面积780Km²。按照标称面积来算,鄱阳湖、洞庭湖的面积优势是太湖无法企及的。
然而,现实狠狠打了湖泊标称面积一记耳光。
打开卫星地图来看这五大湖泊,在同样的比例尺下,大致测量面积相差有点大。卫星地图上看起来,很明显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太湖,已然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太湖已经在悄无声息中悄悄封神,斩获桂冠!
从卫星图来看,鄱阳湖已经脱变成鄱阳江,在卫图中是这样:
而洞庭湖更是瘦成一股闪电,有人戏称之为洞庭河,在卫星地图中是这样:
接下来太湖登场,太湖一直很稳定,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是始终如一的这样:
从卫星地图上来看,很明显鄱阳湖、洞庭湖明显感觉没有太湖大,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勤劳的风马牛研究院院长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原因无外乎是:鄱阳湖和洞庭湖是典型的季节性湖泊,水域面积变化非常大。
虽然地理书上鄱阳湖标称面积3150Km²,但那是丰水期水位偏高时候的面积,到了汛期,鄱阳湖的湖面面积最大历史甚至超过了4000Km²,汛期和丰水期都异常短暂,所以全年湖面面积数据保持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如果按照鄱阳湖一年之中面积的通常来算,基本上也就在1700—2000Km²这个区间,基本上等于鄱阳湖的常态面积是丰水期面积的一半。近年来由于天气干旱程度加重,水位下降明显;上游生产生活活动加剧,泥土流失严重,冲积下来的泥沙大面积淤塞于湖的入水口造成面积进一步萎缩;再加上周围农民围湖造田,鄱阳湖的湖面面积更是被再次压缩;加上长江河床下切造成湖面水位再次下降也是造成湖面面积减少的一大关键原因。通常状态是一撮大水潭,满眼浅水滩,曾经的湖面化身青青大草原。经过此番折腾,即便是汛期鄱阳湖的水面面积才勉强站上2000Km²,枯水期最少时只有可怜巴巴的300多Km²,连续几年大部分时间水域面积都维持在在1000Km²左右。
鄱阳湖的这个常态水面面积已经远低于太湖的水面面积,甚至于低于洪泽湖的水面面积。
鄱阳湖的难兄难弟—洞庭湖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局面,虽然标称湖面水域面积2740Km²,实际上这个数据大部分时间都无法实现,即便是短暂的丰水期也远远达不到那么大,枯水期直接就瘦身成一条河了。近几年干旱频现,泥沙淤塞,围湖垦田,长江河床下切,造成湖面面积进一步萎缩,洞庭湖已经被分割成了几个有小河流连接的湖泊了,只有在丰水期短短的几天才勉强“团聚”汇集成一个整体,更多的时候,这个所谓的湖泊是以“洞庭河”的形态存在着的。
反观太湖,水虽然浅,但是面积2425多Km²一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状态,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全年状态基本如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第一、第二大淡水湖,只是偶尔比太湖大,大部分时间常态不如太湖大。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地讲,太湖才是中国面积第一大的淡水湖,甚至洪泽湖常态也比鄱阳湖和洞庭湖大一点,洪泽湖排名淡水湖面积第二位。
我国本来就缺乏大的湖泊,手里仅有的几个大的湖泊还面临着干旱、淤塞、围垦、水位下降等因素造成的湖面不断缩小的问题。曾经的很多大湖都因为各种原因退化或者消失了,比如山东省最大的湖泊—微山湖,受干旱和人为屯田的干扰,如今的湖面面积更是被压缩得少得可怜,枯水期水面仅剩丰水期的1/5,干旱时节满眼的青青大草原,面临着即将消失的悲惨境地。这种情况目前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鄱阳湖、洞庭湖身上,再次让江西湖南的河湖生态系统承压,已然不堪承受其重。
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持湖河系统的稳定不受破坏,保障湖河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应当携手共进,消除河湖退化带来的危机,加大河湖的保护力度,加强保护湖河宣传科普,让青山绿水长存长留人间,让青山绿水变成我们全民的宝贵财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