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遇冷叠加快速剥离非核心资产等相关影响,令杉杉股份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逾七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习羽

2023年2月,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的突然离世令市场猝不及防,随之而来的“股权争夺战”亦让杉杉股份(600884.SH)一度陷入漩涡。加之同期在终端需求增速放缓、锂电池行业去库存的背景下,中游锂电池材料均面临供需关系阶段性失衡、产品价格下滑的重大挑战,内忧外患下杉杉股份业绩下滑明显。

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收实现190.7亿元,同比下降12.13%;归母净利润为7.65亿元,同比下降71.56%,期内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90.60%。

时至2024年一季度,杉杉股份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7328.18万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5.73亿元,由盈转亏;期内营业收入实现37.52亿元,同比减少15.67%。

在此情况下,杉杉股份如何自救?

净利润暴增后又大跌

1989年,以服装业务起家的杉杉股份创建于浙江宁波。而在创始人看来,杉杉股份想长期成为“国服”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充分调研,他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材料市场。故此,杉杉股份于1999年转型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成为国内第一家产业化负极材料企业。

近年来,杉杉股份全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核心业务,形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偏光片”的双科技引擎、双发展动力业务格局。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杉杉股份也迎来了业绩的高光时刻。

2021年,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快速提升,屡创月度新高,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组成部分的动力电池,却由于持续的补贴退坡和销量增速放缓而没有进行扩产准备,导致2021年全年出现供需错配。这突如其来的需求大增,使得各大电池厂商争相开始扩产。

一方面需求旺盛,一方面锂电材料供给紧张,两相加持带来锂电材料量价齐升。2021年,杉杉股份加速推进核心业务的产能释放,锂电材料业务整体销量和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升。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净利润为33.40亿元,同比增长2320%。

然而步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化明显,市场需求未能跟上整个产业链产能的持续增长,负极材料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加之新进入的企业增多,负极材料市场进入白热化阶段。尤其是“价格战”的不断升级,大大挤压了相关企业的盈利空间。

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上市公司营收总额约1.64万亿元(数据剔除企业中的大额非锂电业务,下同),同比下降5.1%。从营收总额来看,锂电池营收占比最高,实现营收超9373亿元,占全产业链比例超57%。锂盐、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负极材料、电解液、铜铝箔、铝塑膜等环节营收下降,主要因为产品降价幅度较大。

这一年的变化从杉杉股份的盈利指标上也可以看出端倪。2023年杉杉股份毛利率为16.22%,同比下降7.81个百分点;净利率为4.01%,同比下降9.01个百分点。公司表示,主要受行业变动影响,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和参股的正极材料业务产品价格及盈利均出现同比下滑。

“降价”成为锂电材料主旋律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注意到,杉杉股份的业绩下滑并非个例。2023年起,锂电材料环节的主旋律就是“降价”。

随着行业新产能投产,行业供需关系改变,锂电主要材料均迎来了价格的大幅下降。从2023年初到2024年一季度末,锂电主材的降幅普遍在40%以上。上游碳酸锂价格从51.5万元/吨回落到11万元/吨,降幅接近80%。

就负极环节来看,近两年新产能扩张规模较大,从2022下半年开始随着供需关系的扭转,核心工序——石墨化的加工费触顶回落,从2.6万元/吨至3万元/吨,快速下跌至1万元/吨以下,该价格已低于2020年的低点。反映在人造石墨负极的价格上,也是呈现同样的下跌趋势。这也致使大部分负极材料企业2023年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

杉杉股份同业公司璞泰来在近期接受调研时表示,如今整体负极材料行业的供给仍然较为充足,多数负极材料企业仍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此前行业非理性竞争和客户降价导致部分负极材料产品价格下滑幅度较大,但该情形并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利于产业链的稳定。目前,行业整体仍处于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状态。只有在未来行业格局中具备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产能布局能力的头部企业才有望迎来新一轮机遇。

2023年六家负极材料上市企业业绩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

资产减值损失倍增

除了行业低迷,导致杉杉股份业绩衰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计提了大额资产减值损失。

标点财经、投资时间网研究员留意到,近年来为了拓展市场,杉杉股份采取加速并购的举措。由此,公司商誉也从2015年末的703.06万元,快速攀升至2023年末的8.792亿元。

步入逆周期的杉杉股份迅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23年杉杉股份加速剥离了非核心业务。年报信息显示,公司于2023年2月完成电解液业务子公司衢州杉杉51%的股权转让交割;于2023年4月完成光伏电站子公司杉鑫光伏90.035%股权出售;于2023年7月完成东莞杉杉100%股权出售;于2024年1月完成了光伏业务子公司宁波尤利卡90.035%股权出售交割。

不过,大幅剥离资产也给杉杉股份带来了不利影响。财报显示,杉杉股份2023年资产减值损失为3.87亿元,同比增加约180.43%。公司对此解释称,主要是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同时对负极业务存货计提跌价损失。

业内人士指出,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企业业绩下滑,进而影响到商誉的价值。如市场需求减少、竞争加剧、行业监管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商誉价值的下降,这也是2023年锂电行业发展态势的明显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杉杉股份业绩走低之势在进入2024年后仍未能结束。财报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实现37.52亿元,同比下降15.67%;归母净利润亏损7328.18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5.73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基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的看好,产业链产能大幅扩张。随着产能持续释放,市场竞争有加剧可能,企业的盈利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与此同时,若车市终端消费需求转弱,也将联动对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有分析指出,考验一家优秀企业的标准之一不是看其在顺周期的表现,而是要看其在逆周期中有哪些调整举措。从二级市场股价来看,近两年来杉杉股份股价已经下跌逾60%。对于新董事长郑驹而言,要想在短期内挽救下滑的业绩以及低迷的股价绝非易事。此时,或更需要把握好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其对未来的预见,将决定杉杉股份能否还能像25年前那般顺利走过又一个转型路口。

杉杉股份商誉明细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