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迄今为止共举办20届,不论是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逐年攀升,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呈现其发展历程,本报对历届文博会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总结,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届文博会共设置52个分会场,策划近400场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交易功能突出、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展示交易活动。

总体上看,分会场的数字赋能效应和新质生产力作用更加凸显,活动策划水平和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品发布、签约、路演、拍卖、项目对接等产业交易活动数量显著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六届文博会未设置线下会场,因此不列入数据)

随着文博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观人数也呈现飞速增长。其中,第十五届文博会参观总人次达到780万人次,第十六届文博会打破时空壁垒,“云上文博会”总访问量达1416万人次。随着三年疫情防控结束,文博会焕发生机展现出新活力,第十九届文博会参观总人次达到4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历经20载,其规模逐年扩大,文博会参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线下)增加至第二十届的6015家(线下+线上),增长了8.6倍,是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实效最强、影响最广的展会,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出强劲实力,对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赋予强劲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六届文博会未设置线下会场,因此不列入数据)

分会场作为文博会主会场的有机延伸和重要补充,对深圳文化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扩大行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带动了深圳各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十届文博会分会场共52家,体现了第二十届文博会分会场提质控量的显著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六届文博会未设置线下会场,因此不列入数据)

20年来,文博会始终坚持国际化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项目走出去”为己任,第二十届文博会海外参展企业达到302家,国际展区面积从上届3000平方米扩大至本届2万平方米,线上线下参展的海外国家和地区由上届的50个增加至本届的60个,国际展区规格和面积的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不断提升文博会国际化水平,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

20年,20个第一 文博会大事记

2004年,文博会正式诞生,并扎根落户深圳,第一次入选“中国文化十件大事”。

2006年,第一次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之一。

2007年,形成了“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的“五化”办展方针,参会人数第一次破百万。

200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次组团参展。

2009年,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台湾展团第一次参展。

201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首次全部参展。

2011年,第一次提出“1+N”的办展模式,从文博会平台逐步衍生出艺术深圳、中国(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等文化类展会。

2012年,第一次在澳门举办“文博会精品展”。

2013年,展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参展商数量第一次突破2000家。

2014年,突出交易实效,交易额第一次突破2000亿元。

2015年,第一次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

2016年,文博会第一次被列入《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成为“十三五”时期深圳文化创新的重点项目。

2017年,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受邀海外采购商第一次突破20000人次。

2018年,中宣部第一次正式成为文博会的主办单位。

2019年,第一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馆”。

2020年,受疫情影响,第一次举办“云上文博会”,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

2021年,正式迁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一次启动线下与线上互动结合的办展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现代化服务体系、运营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展会规模、办展模式、品牌质量全面升级,充分展现“新时代、新文博、新会展,新内容,新成效”。

2022年,文博会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同年,国家版权局第一次列入文博会主办单位,文博会国家级地位进一步深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3年,文博会与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第一次同期举办,双星闪耀,影响力空前。

2024年,第二十届文博会,第一个20年,新增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重点提升国际化、促交易功能,全面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文化报》

A02版刊发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特别报道

《数说文博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