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5月22日,三线建设6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重庆涪陵隆重启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强三线建设研究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涪陵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辉主持;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致辞;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武力致开幕词;中国核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中国核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寿君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做主旨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三线建设6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会议时间为5月21日——5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三线建设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党史、社科等部门负责人齐聚涪陵,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三线建设之间的多元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讨会上,相关学院教授专家们就如何推进三线建设相关研究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陈东林就三线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和地位进行了全面阐释。济宁学院教授秦颖以“改革开放时期的三线企业转型研究—— 以816工程为例的史学考察”话题做了报告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与会人员共同走进816工程景区进行实地考察。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曾中全一起为816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教育基地”揭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

三线建设时伟大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6工程作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即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它深藏于金子山腹中,具上下三层干、支洞体体系,主洞室高达79.6米。作为从未启用的核燃料生产基地,经历了大三线工程中建设-停建-废弃的沧桑历程,至工程停建时,完成建筑工程量85%、安装工程量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三线建设时期1100多个工程项目中的典型代表,集神秘、神奇、神圣为一体,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聚合了三线建设、国防军事、核能利用等诸多元素,具有极高的国防军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活教材。它承载的不仅是816人的一段历史,也是核工业国防建设的缩影,更是三线建设不可抹去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816工程正逐步成为游客们了解核工业和三线建设历史的重要窗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一直以来,涪陵交旅集团深入挖掘三线精神内涵,积极融入全国大三线文化圈,保护并利用好816工程景区。816工程景区被授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教育基地”,是共同推进三线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03

“旅游+工业”深度融合发展

让三线建设遗迹焕发新生机

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探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三线建设及三线建设精神在其建设时期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实现中国梦等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旅游的开发和建设,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16工程景区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洞见816》沉浸式演出的呈现与推广,正是涪陵交旅集团在盘活三线工业遗产的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积极实践。“旅游+”融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发展,更是要真正使工业遗产这一优秀工业文化的载体,发挥其核心价值与应有的文化传承功能,让以816工程景区为代表的工业遗产遗迹焕发新机,让三线建设奋斗历史和三线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未来,涪陵交旅集团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多种创新形式等,在讲述“三线故事”、传播“三线文化” 、弘扬“三线精神”的征程上力争迈大步、闯新路、出成果,提升三线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