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京东的粉,比较铁的那种,这么说吧,历史上从未“砍一刀”,但是今年我买灯的时候,我也在不同直播间对比了很久。

今年京东6.18还没来,裁员先来了,主打一个主打,拿自己人祭旗,已经要转变战略了。这两天京东疑似又爆出裁员的消息,互联网一轮轮减员,大概只有拼多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避风港,然而拼多多不能装下整个电商,正如我们的经济不可能只靠砍一刀一样。

京东的消息出来,似乎6.18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自从阿里换帅调整策略,双十一这种火爆了多年的互联网惯性渐渐失去往日荣耀,京东的6.18大促似乎也没有非得死磕的劲头。这背后不是两大电商平台的低调,而是大家都打不过拼多多的低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疑似京东裁员的爆料

互联网平台成败萧何,难以改变自己的基因,如同京东非常好的物流服务和它更高的人工、仓储物流成本一样,是双刃剑。当市场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放弃更优而选择更便宜的时候,不是拼多多赢了,而是经济输了。

裁员太多,所以大家没钱,只好拼多多,拼多多做大,意味着更多人没钱消费。

论市值,京东所依赖的中产消费阶层,这两年极度萎缩,而拼多多的基本盘则持续增长,这背后是消费力的此消彼长。从这个角度看,拼多多是躺赢,如此经济环境、收入水平,没有拼多多也有别的主打极致低价的平台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日本,是优衣库的崛起,不过是线下版。

人人都懂京东好,只是钱包把大家拉回到拼多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时候市场需求、消费水平都是分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愿意花钱买更好的,也有人图实惠第一,各自愿意付出的代价不同。所以抛开量谈逻辑是不成立的。以前也有消费分层、甚至有消费下沉,但是当总体量中的大头——普通消费者收入不足以支撑原来的生活质量,当足够多的人消费迁移至更便宜的平台,包括直播带货为主的抖音和头条、包括拼多多,都是主打低价。

于是在销售渠道体验、流量入口、价格等方面的叠加作用下,阿里内部信要重回做对了什么的问题讨论,京东在东子带领下要自我批判,纷纷放下创立并困守了很久的购物节,品牌商家倾斜的模式,背后是互联网的一小步,却是经济的一大步闪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裁员等不及6.18之后,就如同6.18等不来消费业绩改变一样。

裁员放在互联网行业就是个话题,其实这些年各个行业裁员早已经不是个话题那么简单,它甚至无法被讨论,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吃瓜,大家都是瓜,都是事情的主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约车的饱和,如今开网约车的眼看要比打车的都多了,不少地方纷纷提升网约车已经饱和,不要再进入,因为大家本就不多的单子,已经内卷到极致。去年7月上海甚至停办了网约车准入。

战报会骗人,战线不会,不仅在东欧如此,在东亚也是。5.2%的GDP增速,我们有统计局,2.57%的30年期国债利率,如此长的期限内我为什么要看的上2.57%的收益率呢?王兴曾说2019年将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接下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从没人调侃过这个说法,也没人吐槽过这是唱衰。万一,我是说万一,在未来2.57%的收益率都是高的,那么拼多多的东西都可能算贵的了。

背后是就业,是收入,大家不花钱,企业不生产,收入下降到裁员的螺旋循环,是消费者的决策自己裁了自己么?你不能说产业升级,所以收入降低,结构性的收入替换,有行业上升,有行业下降,就像火车替代马车,但为什么马车夫失业了,火车司机收入也降低了呢?

有人会问,既然增加投资会拉动收入,增加收入会拉动消费,增加消费又会拉动投资,那么是不是在其中哪个环节先拉动都行呢?比如先增加收入,这是疫情之后欧美的做法,为什么非得先增加投资呢?既然拉动哪个环节都需要印钱,都会导致物价上涨,为什么不先增加收入呢?

这是个非常经典的经济学问题,它研究起来很有趣,但当我们望向问题所代表的现实,会发现它很残酷,因为在不同的立场看来,这些选择是不同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经济理论创新,而在于如何统一这些立场。

大家猜一猜,京东这些被裁的员工和万千这些年失业的人们,接下来是去滴滴、美团还是拼多多呢?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结尾时皇帝和苏乞儿有段经典对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苏英雄,朕还是想跟你好好谈谈的。你丐帮弟子上百万,你一天不解散,让朕怎么安心?”

丐:“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

皇:“我?”

丐:“是啊,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啊。”

这对话其实漏洞很大,英明神武跟国泰民安,不一定能对的上,秦皇汉武都够给自己安排千秋伟业呢,但秦汉的老百姓可未必这么想,当然咱主要是点评星爷的电影,本文是一篇影评文章,欢迎大家转发。

课程学习、知识分享、内部直播圈、专业垂直领域咨询,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盐会员群,解锁更多知识点和好朋友。

联络v:salt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