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发布

“七大行动”打造世界级海洋AI集聚区

实施“七大行动”

●算力设施“强基”

努力实现2024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300P、2026年达到1.2万P的建设目标。

●算法模型“铸魂”

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大模型体系和细分行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体系。

●数据要素“提质”

探索企业数据资产化新路径和交易运作机制,做大数据产品供应和交易服务市场。

●核心产业“固链”

力争到2026年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

●创新平台“领航”

到2026年,打造2至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产业生态“聚力”

到2026年,全市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

●场景应用“赋能”

青岛将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到2026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2万P、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大模型体系、发放“算力券”降低算力使用成本……24日上午,《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在青岛市算力发展大会上发布,明确了今后三年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在产业规模壮大、头部企业引进、创新能力提升、场景生态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培育“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新生态。通过实施算力设施“强基”、算法模型“铸魂”、数据要素“提质”、核心产业“固链”、创新平台“领航”、产业生态“聚力”、场景应用“赋能”七大行动,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算力不足将影响大模型的训练速度和精准度。青岛将统筹布局智算中心,加快建设曙光、移动等智算中心和海洋高性能混合算力平台;按需部署边缘计算中心,支撑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等低时延业务应用;统筹调度算力资源,加快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打造集通算、智算和超算为一体的算力支撑体系,努力实现2024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300P、2025年达到1万P、2026年达到1.2万P的建设目标。

算法模型是人工智能的“灵魂”,决定了系统如何理解和处理海量的数据。青岛将在海洋、城轨、港口、金融、政务、医养等重点领域加速布局,支持企业共建大模型实验室和公共训练基地,培育一批大模型应用创新解决方案,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大模型体系和细分行业领先的垂直大模型体系。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丰富的数据能让算法模型更好地理解和识别各种模式。未来将统筹全市数据资源,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按需汇聚、有序供给。探索企业数据资产化新路径和交易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质检等业务,做大数据产品供应和交易服务市场。

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辅相成,只有协同发展才能释放更大产业效应。青岛将面向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积极招引人工智能加速卡、处理器芯片等智能硬件企业,提升图像、光电、声学、压力等智能传感器产品研发制造水平。同时,支持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深度合作,重点开发复杂算法软件,推动软硬件兼容适配。支持智能终端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丰富产品品类、创新产品形态,力争到2026年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

创新平台是持续输出人工智能核心研发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创新载体。下一步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机构。聚焦产业公共服务,创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示范,在中试验证、模型训练和算力算法等方面加大投入。此外,支持企业创建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到2026年,打造2至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15项以上。

构建开放产业生态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路径。未来,青岛将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同时,支持相关区市依托现有产业载体,因地制宜打造细分领域特色园区。到2026年,全市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

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聚焦工业制造、智慧海洋、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医养健康、智慧教育、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青岛将长期梳理、开放可应用人工智能的各类场景,加快资源要素释放,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据悉,围绕算力使用、模型应用、数据要素等,青岛正在研究制定一套“靶向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包。其中,在算力使用上,将以每年发放“算力券”的方式,降低算力使用门槛和成本,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购买、租赁算力服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

目前,青岛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500余家,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以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为主承载区,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市南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市北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城阳数据要素产业园和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为特色承载区的产业布局。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超过680亿元,同比增长34%。重点研发的大模型产品超过20个,全市算力规模超过23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