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分享过邓剡的《酹江月·驿中言别》。
这位在进士及第后退隐山林十余年,却在南宋国破、文天祥招募士卒勤王时,选择和他一样散尽家财,离开了家乡庐陵,辗转沿海一带,全力投入抗元复宋的战争中。
邓剡全家老幼12口都死于广东香山兵燹,自己在厓山海战中随着陆秀夫和幼帝悲愤投海,却阴差阳错被元兵捞起,无法以死殉国,而是与文天祥一起被押解北上。
他与文天祥是同学,是挚友,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可惜本欲一同赴死,却在途经金陵时,因为重病而被元军留在天庆观,不得不与文天祥分别。
临别之时,邓剡写下了一首别词,而文天祥也写了一首慷慨悲壮的词酬答,震撼后人数百年。
词曰《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的这首词,和邓词一样,都是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虽难度极大,却都写得苍凉雄壮、感人肺腑。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大地如此广阔,你与我都是胸怀大志的英雄豪杰,虽然现在如蛟龙被困禁池中,但终有一日,能够飞腾于广阔天地。
开篇一句起势雄壮、气势不凡,以蛟龙比英雄,写出腾飞云间、纵横乾坤的雄浑气度。
“能”,同“恁”,意思是“这样”。
“蛟龙”之典,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周瑜上书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比喻有才能的人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充分施展才华。
文天祥和邓剡虽然被囚军中,只能眼睁睁看着山河残破,但心中仍有抱负,熊熊爱国烈火依然在燃烧,永远不会向敌人低头屈服。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如被困小池的蛟龙一样,脱出牢笼,一飞冲天、腾飞云间,再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然而接下来却又荡开一笔,将视角转向了眼前的现实: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秋风秋雨煞人,再加上牢房的蟋蟀叫个不停,我心烦意乱愁肠百结。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你我曾畅想过,会如曹操横槊题诗挥斥方遒,后来却如王粲登楼作赋流离哀叹,一切都成了空中雪花般的空谈。
“横槊题诗”,典出《旧唐书》,曹操“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
“登楼作赋”,典出《三国志》,名士王粲登江陵城楼作赋,“述其进退危惧之状”,后多代喻流落他乡、怀念故土。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眼前长江滚滚,后浪推前浪,将来必定会有英雄豪杰,来完成我们未竞的事业吧!
蛟龙冲天、横槊题诗是理想,而牢狱凄苦、进退危惧才是真实的世界。
国家倾覆,民族浩劫,理想破灭,此刻又面临着挚友分别,心中郁愤难消,自然长夜不寐。
他感叹自己身陷牢笼,无法收拾河山、重振乾坤,往日那些豪情壮志,在眼前萧瑟景色的衬托下尤显沉痛。
然而他仍然愿意相信,自己和友人虽折戟沉沙,未来总有英雄能振臂一呼,挽大厦于倾颓,拯救被异族铁蹄踏碎的山河。
下片从家国、理想写到眼前的离别,写出了自己的忠心不改。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可笑你我如今如落叶凋零,沿着江水再次漂泊到秦淮河畔,正值凉风吹来,尤感凄寒。
“重来淮水”对应了文天祥首次被羁押此地的往事,也对应了邓剡词中“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的回忆。
故事发生在宋德祐二年(1276),临安被围时,南宋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往元营同主帅伯颜谈判。
在元营中,文天祥义正词严地抗争、拒绝在投降问题上合作,便将其他人放回,独独将文天祥押留元营。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南宋朝廷便重新派了使团、上了降表,不久后宋帝亲率文武百官到祥曦殿“望阙拜伏”,正式宣布投降元朝。
然而,一直被羁押的文天祥,在伯颜花样百出的招降诱惑中,丝毫没有动摇内心的意志。
反而在被迫登船北行时,与同行的杜浒、余元庆等人,设计收买了元军管船之人得以侥幸逃脱。
在回归南朝时,他们在淮水之间和敌骑数次相遇,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真州。
这次,又抵达金陵一带,故称“重来淮水”。
两次相比,“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镜中人曾经青春的脸庞早已不在,两鬓已生出了斑斑白发,然而我们一片赤诚鲜红的爱国之心,却永远不会磨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如今我就要被放逐到沙漠之地,回望故国的江山,一片青色天如线,越来越远。
“龙沙”,即北方沙漠,代指元朝国都。典出《后汉书·班超传赞》“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一线青如发”化用自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的诗句,抒发的是思乡盼归之情。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此去唯有一死,希望老朋友以后怀念我的时候,就在清晨残缺不圆的月下,听听枝头杜鹃的悲啼吧!
“杜鹃”有亡国哀颓之意,同时也是回应了邓剡词中“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之句。
邓剡哀叹的是,自己被留在金陵,只能对着哀啼的杜鹃鸟和曾经在吴宫绽放的花朵,在夕阳残照里对着断壁残垣哭泣。
而文天祥则回应道,待到长夜将近、清晨月落时,请你记得倾耳听一听,那窗外哀鸣的杜鹃鸟身上,附着的是我丹心不灭的魂灵!
杜鹃本是忠贞知鸟,而夜间才能附身杜鹃,暗示着文天祥是抱着必死之心北上的,忠义之气,凛然纸上。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被押解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元廷君臣和归顺元廷的南臣,轮番威逼利诱,却始终不能更改他的坚贞之心。
元朝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第二年,文天祥的遗体归葬于故乡富田村东南二十里的鹜湖之原,邓剡“忆公泪悬河,九地无处泻”,还为他写了墓志铭。
之后的二十余年里,他怀着极其悲痛而又崇敬的心情,撰写了《文信国公墓志铭》、《信国公像赞》、《文丞相传》、《文丞相督府忠义传》等文,《哭文丞相》、《挽文信公》等诗。
在他的笔下,文天祥“目煌煌兮疏星晓寒,气英英兮晴雷殷山”,他极力赞善文天祥“头碎柱而璧完,血化碧而心丹”、“身北冠自南,血碧心肯化”、“精诚揭天日,气魄动夷夏”。
文天祥用生命和鲜血为“燃料”照亮了宋末词坛,而邓剡虽然没有以身殉国,倒也不负与文天祥一段知音深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