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译文

鲁国有一对父子再打官司,康子说:“把儿子杀了吧。”

孔子说:“不能这样。老百姓不知道父子之间打官司这种事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其实是上位者的责任。如果上位者执政有水平的话,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人了。”

康子说:“我们治理国家都以儿子孝顺父亲为根本,现在杀掉一个不孝顺的人,怎么就不行呢?”

孔子说:“因为不孝顺就杀人,这是虐杀无辜的人。吃了败仗也不能随便杀人。法律混乱也不能随便用刑。上位者需要先把规定制定出来昭告天下并身体力行,那么老百姓就会跟随上位者学习。如果上位者身体力行以后,还不能使老百姓跟随自己,这个时候才可以将老百姓绳之以法。这样也算是维护法律的尊严,让老百姓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过。一仞高的墙,老百姓无法翻越。但是百仞的高山,小朋友都能爬上去游玩。那是因为环境不同。现在没有人以仁义作为阶梯来引导老百姓,谁会觉得老百姓能做得到呢?诗曰:‘俾民不迷’。说的就是以前的君子都会引导自己的百姓,使百姓不迷惑,所以他们虽然有威严,老百姓却不害怕他们。虽然有严重的刑罚,却从来都不用施行。”

儿子听说以后,就不再和自己的父亲打官司了。

02

原文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

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

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踰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03

康子:即季康子季孙肥,鲁国权臣,三桓之一。前面讲到过了。

04

不知道是不是源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我们今天会认为父子之间对簿公堂是非常丑陋的事。我虽然不觉得儿子不能状告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也觉得这个事算是家丑。

不过,孔子的这套逻辑其实还是合理的。就是我们说,如果所有的人的道德水平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那么父子之间的矛盾确实是到不了对簿公堂的程度。

全员仁义这种事实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