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智经济原创)
1930年代金融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前都存在明显的先兆,能够提前看到经济运行隐藏的问题,包括有效需求走弱、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等。只不过,大萧条和08年金融危机之前分别盛行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政府减少市场干预,使得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难以提前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大萧条相比,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先兆更为隐蔽,不容易被察觉。不过,采用部门经济流量分析方法仍然能够发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累,从广义需求理论的分析角度可以发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
政府干预力度增大
1930年代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是过去一百年里最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事件,它们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两次危机也促进了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大萧条之后,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挑战和动摇,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再次采取大规模的干预措施来拯救银行体系和刺激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出现大量突破性举措,并且加速了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全球治理结构的改革。
相较于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很多。大萧条期间,全球范围内的失业率飙升,大量企业和个人陷入困境,持续时间比较长,波及的范围也更广;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领域承担了大部分风险,虽然失业率也有所上升,但并没有达到大萧条那样的水平,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要小很多。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形势和风险领域存在差异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时间和实施力度存在差异。大萧条后,由于缺乏宏观经济理论作为支撑,有效的救助政策在萧条持续了4年之后才行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花了约18个月的响应时间,全球央行就联合救市,各国政府加大积极政策刺激力度。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采取了大量“超纲”政策,这些政策超出了传统经济学框架的范围。
传统经济学理论犹如盲人摸象
笔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不是单发性危机,而是继发性危机。早在金融危机爆发10多年前,种种迹象已经流露出危机的先兆,并且率先诱发了21世纪初期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这是大地震前的警示。然而,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经济学家反而以快速应对了互联网泡沫风险而沾沾自喜,以为经济学提供的理论武器战胜了危机。甚至,在此后的几年里,传统经济学思想几乎达到了膨胀的顶点。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这个经济学难题,价格机制非常及时而灵敏,市场运转达到空前的高效,经济理论框架已经非常完美。
当互联网泡沫风险平息之后,经济学界达成了经济繁荣的新共识。主要包括:宏观政策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非常有效;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持续促进经济繁荣和创造就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潜力;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生产率。从2003年到2007年,美国经济完全按照新共识的标准在发展,所有宏观经济指标都是稳定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即将爆发金融危机。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持续升温,主张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自由竞争,推动了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发展。强调少干预、少管制,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很不幸,2007年次贷危机快速蔓延,2008年形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传统经济学没有观察到危机风险,就像是摔碎的水晶球,一瞬间便从闪闪发光化为一地碎片。不但没能够观察到潜在风险,而且在危机爆发之后也难以提供有效的救助措施,使得传统经济学与经济实践渐行渐远。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采取了QE、扭曲操作、资产购买等很多新工具,传统经济理论对此无法解释。2011年11月,70名哈佛大学学生退出格雷戈里·曼昆的经济学课程,称其课程使得政策决策者出现失误,是引爆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打醒了政策决策部门,较快地采取了超出传统经济学范畴的应对措施。这些新政策模式在理论上怎么解释?传统经济学不仅对于货币政策工具没有深入研究,在危机救助的财政政策方面也没有提供很丰富的工具。在后危机时代,由于现实的需要,美联储以及全球央行和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新政策工具。政策实践已经走在了经济理论之前,这为探索新经济理论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本。
传统经济学存在的缺陷
回顾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诸多经济新现象。这些年来,出现了现代货币理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等,均对市场需求缺失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发现了传统主流经济理论的缺陷,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这些新思想还不够全面,难以对宏观经济较为完整的描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并且存在不少争议较大的论断。为此,需要探索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不但涵盖市场需求充足的一般均衡稳态,也能够描绘市场需求不足的非均衡状态。
传统经济理论对需求和供给的认识不够全面,定义范围有明显的局限性,通常涵盖了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但是对公共需求和公共供给的认识不足。传统经济理论更多地看到了公共需求和公共供给的不足,即效率低下问题,却忽视了公共需求和公共供给的重要性。实际上,在缺少公共部门参与的情况下,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就会存在严重的局限性,经济危机必然成为不可避免的市场波动结果。
传统经济理论对总需求的定义有严格的限制,主要限定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时间阶段内,市场价格对需求规模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只能描绘市场需求,并且仅指市场中的有效需求。这是极为不全面的,造成了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背离,存在严重缺陷。实际上,自从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除了市场需求以外,就存在大量公共部门带来的公共需求。随着全球主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日益加深,公共需求占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总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主权信用货币制度的推动下,需要主权政府和公共部门在扩大需求、促进就业、稳定物价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那么公共需求在总需求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即便是市场需求,也不能仅指有效需求,市场中还客观存在很多低效需求、无效需求。正是因为传统经济理论的总需求分析框架没有充分覆盖和分离出低效需求、无效需求,对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就难以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发现问题。即便经济危机即将爆发的明斯基时刻已经降临,遵循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的主流经济学家也难以发现风险,甚至还沉浸在经济虚假繁荣的狂欢之中,对近在眼前的惊涛骇浪视而不见。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