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物格——孙逊个展”在北京方圆艺术空间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展出艺术家孙逊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静物油画作品60余幅,展示了他对日常之物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表达。

展览标题“物格”不仅仅指物的外在形态,更强调了心物关系的深层次探索。孙逊通过长期的凝视与创作,使物品不仅成为它们自身,更承载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沉淀。他的作品采用了朴素的写生塑造手法,背景简单而不失深度,物品从背景中缓缓浮现,逐渐清晰坚实,最终凸显出其独特的质感与力量。孙逊的艺术语言深受古典油画的影响,同时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髓。他从埃及艺术的“正面律”中汲取永恒与稳定,从湿壁画技法中寻找直觉与厚重,并重温中国艺术的平面性与空灵感。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日常之物的独特视角,更邀请观众在这些静物中发现自身的情感共鸣。无论是瓶瓶罐罐,还是瓜果葡萄,这些作品都传达出孙逊对物我同在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公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

——《五灯会元》卷二十载大慧宗杲禅师语

“物格”之思

——孙逊所画的日常之物

因为日常,所以忽视。

当心至物边,是谓“格物”;当物来心上,是谓“物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疫情以来,蜗居一室,百无聊赖之际,纷然无端的情绪时时涌出,睹日常身边之物,一物自有一物之意味,不确定的、未知的、难以言说的流变之思便似乎有了托寓之处,凝聚于此物、彼物,由此,自我安顿、物物皆显。或许,这便是孙逊注目于日常之物的原因所在,而被凝视与塑造的这些日常之物也就从时空中浮现,成为不同寻常的有格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绕物的“格”,无论或至或来,都涉及到“心”“物”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必然要通过“言”“词”的表达来实现。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立足于浑沦不分的统一性与体悟感,强调心物一如,言既不能尽意,也不能状物之精,故有“言外之意”与“物外之言”,这也造就了中国艺术的含蓄、空灵与意韵;西方的哲思在物我两分中发展了认识论与知识论,在两极交替中推演着自己的艺术进程,历经各种主义的颠覆与分延,重新回到对于语言的依赖,然而,“语词破碎处,无物存在”,剩下的只是语言“寂静的轰鸣”。“心””物”与“言”“词”,合一与分裂,无论东西,无是无非,只在于个体的兴发选择与当下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人”到“物”,随着题材的转换,孙逊适度地削减了物质媒材的强度,回到一种让物自身显现的朴素的沉厚的写生塑造之法。写生台上,一块单纯的背景,或灰或蓝;或是采取最为简单的平面、立面切分,但却毫无景深,只是保持明暗与色度的微差,甚至无法分辨光源朝向和材料质地,所画之物似乎是从背景之壁中缓缓而又倔强地浮出,直至逐渐清晰、坚实,最终有力地挣脱与凸显,它是孤立的,但又充满力量、自足自在。据孙逊说,一张这样小小的静物,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至少要花去一周的时间。长期地凝视、投注,反复地锤炼、调整,物终于成为它自身,但又不仅仅是,流逝的时间,纷乱的情思,都在刀痕笔触的多次刮抹叠压中同塑了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之有格,在于它首先是它自己,真实得你可以触摸,感受它凝聚的质性与力量。其次更在于表述语言的独立和单纯。油画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有其独特的物性,源发于西方艺术对物的重视与发现。孙逊深受古典油画精神的洗礼,上下探索,左冲右突,窥探埃及艺术“正面律”的永恒与稳定,参鉴湿壁画技法中的直觉、新鲜与厚重,重温中国艺术的平面性与空灵感。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本身,孙逊以一种交错与融合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物我相参的真实生命感受,语言的密度重塑了单纯之物,它们看上去坚不可摧,但在那片没有特定时空的背景下,却又充溢且弥散着一种莫名的意味。

于是,那些瓶瓶罐罐、瓜果葡萄……无论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都被赋予了他的情思:物我同在。

邓 锋

2024年立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格——孙逊个展

主 办 方:方圆美术馆

学 术 主 持:邓锋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东街D10方圆艺术空间

展览时间:2024年5月21日—2024年7月10日

开幕酒会:2024年5月25日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