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一座宏伟又庄严的建筑,它在风雨中已经巍峨挺立了六百多年,见证了数个王朝的更迭。如今它不但成为了一座景点,更是成为了我们国家的象征,引得无数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每当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都会见到那幅巨大的毛主席画像。这位新中国的开创者,就这样在这盛世中默默的守护着我们,就好像从未离去一样。

如今毛主席的画像已经在天安门上悬挂了七十多年,那么你又可知毛主席照片还会在天安门上悬挂多久?天安门上除了毛主席还悬挂过哪些人呢?

天安门上的照片

很多人一直以为天安门上只悬挂过毛主席一个人的画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天安门的城墙上前后共悬挂过十多位人物的画像,其中还包括一位外国友人的。

第一位将画像悬挂在天安门上的人,是北洋军阀的袁世凯。民国初年袁世凯利用卑鄙的手段,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逼迫孙中山退位,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两年后为了满足自己称帝的野心,特意制作了一幅巨型画像悬挂在天安门上,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世凯

但袁世凯的统治终究是不得人心的,就在照片挂上去的第三年,袁世凯便众叛亲离随着他复辟的野心一起被推翻了。只是当时时局混乱,谁也没功夫去管挂在城墙上的画像。

一直到1928年,袁世凯的照片才被摘下,天安门的画像迎来了第二位主人孙中山先生。当时画像的旁边,还有一句孙中山先生留给后人的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可惜的是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年代,即使是孙中山先生,他的画像注定也不会留存长久。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天安门上的孙中山画像也毁于日军的手中,这一毁就是八年。

1945年抗战胜利,天安门广场上又悬挂起了第三张人物画像,蒋介石的画像。如同袁世凯一样,蒋介石的统治也并非正道,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终究是要失败的。随着解放战争中的失败,蒋介石的画像仅仅悬挂了不到四年也被摘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1949年2月12日,这一天正是中国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洋溢在节日的喜庆中,新中国也即将迎来黎明的曙光。最高兴的莫过于北平的人们,他们刚刚迎来了北平的解放,家家户户都在张灯结彩。

人们不顾清晨北风的凛冽,20多万人自发的涌入到天安门广场,踩着高跷,扭着秧歌,举行着多种文艺表演。解放军战士们在广场上列着整齐的队伍,紧握着手中的钢枪,各个精神抖擞,身姿矫健。

天安门广场上也迎来了一番新的气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画像首次出现在了城墙上。当时悬挂的画像一共有八幅,中间的是毛主席,两边依次为朱德总司令,周总理,刘少奇,任弼时和林彪,聂荣臻,叶剑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左边的四位领导人与毛主席正是当时的中央五大书记,右边的三位领导人则是两位司令员和当时的北平市长。同时这也意味着北平结束了漫长的黑夜,迎来了新生。

1949年7月7日,为了纪念“七七抗战胜利”12周年,天安门的城墙上进行了又一次的变化。这一次城墙上的画像就只有两位,分别是毛主席与朱德总司令,这也是天安门上最后一次出现多人画像。

毛主席是共产党的领袖与新中国的缔造者,朱总司令则是新中国军队的缔造者。他们二人的照片悬挂在城墙上寓示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到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全国上下一片欢庆,一副巨大的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了人们的眼前。这副画像原本是想请徐悲鸿绘画的,但徐悲鸿却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于是便推荐了另一位绘画大师周令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悲鸿

许多人对此不解,单凭资历与经验,年轻的周令钊完全无法和徐悲鸿相比,不过后来证明徐悲鸿看人的眼光确实很准。周令钊接到这个任务后异常激动,拿出了十二分的干劲,没日没夜的研究起了毛主席的照片。饿了就啃两口随身携带的咸菜、馒头,渴了就喝两口带的白开水,在天安门一画就是一整天,终于赶在国庆来临前画好了毛主席的画像。

画像中的领袖面带微笑,穿着朴素,却非常端庄。原本这张画像是主席在延安的一张照片,在周令钊的出色绘画下栩栩如生。整张画像高6米宽4.6米的画像,由多个铁皮拼接而成,后续这个尺寸就再也没有改动过,一直被沿用至今。

另外天安门上除了悬挂过中国人的画像,还悬挂过一位外国友人的照片,他就是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斯大林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

1953年斯大林同志因病去世,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多次对中国实施援助。不但有战争期间的军事援助,还有建国后的外交援助,使得新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封锁下,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

为了表示对斯大林同志的哀悼,全国上下举哀三天,并且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还被短暂的替换成了斯大林,以表达中苏两国深厚的友谊。斯大林也成为了唯一一位,画像悬挂在天安门上的外国领导人。

画像的多次更替

虽说建国后毛主席的画像一直被悬挂在了天安门上,但在这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的画像不但经常更换,还先后进行了多次的更迭,其中还有一次被群众质疑少了只耳朵,这可谓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50年劳动节毛主席的画像再一次进行了更替,这次跟以往不同,并非由一人单独完成,而是经辛莽主笔,左辉、张松鹤协助绘制。

早在建国之前,辛莽就以高超的绘画技术得到党内一致的赞赏,建国后又担任北京市人民工作室副主任,此次负责毛主席画像的主笔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党的领袖,在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期望他的画像不但要像毛主席本人,更要表现出他身上的精神与气质,使其更符合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要求可谓是着实不易。

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辛莽开始到处收集毛主席的照片并把它们放在一起,仔细的观察着毛主席的每一个动作跟神态,试图将每一个细节都映在脑海中。终于在经过层层筛选后,辛莽选择了一张毛主席的免冠照片作为绘画参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因为画像是要悬挂在天安门上的,所以必须得绘画毛主席的正面照。又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表现出主席的气度,辛莽选择了让毛主席的面庞稍微斜侧一些,目光稍微向上一些。不过这样一来从视觉效果上看,毛主席的一只耳朵就被隐藏掉了。

绘画的时候左辉,张松鹤站在脚手架上绘制,辛莽在稍远一点的地方观察指挥。经过几人半个月的努力,毛主席的画像终于不负众望的绘制出来了。

为了让画像更符合众人的审美,辛莽还特地邀请了一些美术界的好友和专家来提出修改意见。又经过几轮修改后,终于在劳动节前夕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案,中央众位领导看完后纷纷大加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1950年国庆节前夕,新中国成立即将满一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重新布置。由于现在已经处在了和平时期,毛主席的画像已经不太适合用战争年代的了。天安门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经过了新的变动,画像中的毛主席将不再身着戎装,而是以一副更亲近群众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次的主笔画家依然是辛莽,同样的采用了免冠微侧的面容,只是这次辛莽等人更加注重了神态的细节刻画。使毛主席的眉宇间多了份机敏,面容上多了些慈爱,让领袖的形象更加生动。

1952年国庆,毛主席的画像需要再次更迭,这次绘制的任务落在了张振仕的身上。当时张振仕在中央美院工作,在绘画上的技艺十分出众,通过了中央的层层审查,最终成为了毛主席画像的专职画师,此后十一年间毛主席的画像也全部是由他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振仕

张振仕在接到任务后,已经距离国庆节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了。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他只能将自己关在临时搭建的画室里,夜以继日的工作。当时北京正值入冬,已经很冷了,张振仕经常在夜里手脚被冻得连拿笔都很艰难。

即使是条件如此艰苦,张振仕也还是在国庆来临前完成了任务。随着吊车师傅将两吨重的画像悬挂在了天安门上,这张画像终于同世人见面了。当时这张画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最接近本人的画作。

1963年又一版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了天安门广场上了,依然由张振仕主笔。只是到了1967年这一特殊时期,这张画像受到的质疑声也是最大的。

画像中的毛主席的面相也是侧向群众的,导致了只能看到一只左耳朵,而且左眼睛也相对偏上。这就显得毛主席“偏听偏信”,对领袖的形象是一个极大的损害,急需一张新的毛主席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只是从1964年开始张振仕因为学院内的事情,没有时间为毛主席作画了。经过当时领导们的讨论,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油画大师王国栋。

王国栋自幼开始学习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的油画都有很深刻的研究。这为他在日后绘制毛主席画像时,将两种绘画技术结合起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一个画师来说,想画好一个人,必须对他本人有很细致的观察。为了能够观察到毛主席,当时领导特批王国栋,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在天安门上讲话的毛主席。每次毛主席在城墙上讲话,王国栋都站在金水桥附近认真观察。

在有了这些条件作为支撑,王国栋又在前辈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画作进行仔细研究。在借鉴了他们的优点以后,王国栋选择了一张毛主席面容微侧,双眼目视前方的正面照片作为模板,以便更庄重的展现主席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在绘制画像时王国栋采取了西方的油画技巧,同时还将自己的民族绘画技巧结合进去,使绘画的色彩能够更被大家所接受。在神态方面王国栋也同样注重毛主席眉宇之间的刻画,使得人物看起来更加睿智,充满领袖气息。

终于在1967年的10月1日,王国栋绘制的毛主席画像被悬挂在了天安门上。这一版毛主席像从此被作为标准画像,之后的几十年间再也没有改动,一直沿用至今。无论你站在天安门的哪个方位,主席都像是在一直注视着你一般。

严格的画像标准

毛主席的画像经过了多次更迭终于确定了下来,但长久的风吹日晒难免的会对画像有所损坏。于是从1966年开始,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更换。每一次更换都有严格的标准,无论是画室的条件、绘画的用料、都有严格的标准,就连画师身体条件也必须得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与其他的画像不同,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有专用的画室。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运输与悬挂,还因为绘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这间专属画室设在天安门城墙的后面,是一间将近一百平米的铁皮棚子,有三层楼那么高,全铁皮的构造主要是为了防火设计的。顶部是半透明的玻璃,自然光从上面均匀的洒下,既明亮又不至于阳光直射在画面上。

画室先后经过几次改造,增添了空调和很多吊装设备。画室里还有特制的梯子,有两层楼那么高。以前是木制的,现在改为电动升降的了,为画师绘画时节省了很多体力。

绘画前画师们都会搜集足够的资料,对毛主席的时代背景做好充分的考证,甚至对主席的年龄,肤色,服装颜色等都要准确无误。主席的每一个场景的典型动作也要铭记于心,要做到亲近随和又不失威严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画师绘画时所用的画笔,颜料,画布等也是有严格标准的,丝毫都马虎不得。最开始新中国刚成立,没有这么大的完整画布,只能用几块画布拼接而成。虽说是解决了尺寸问题,但画面上留下了褶皱严重影响了美观度。

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国栋还特地跑到了哈尔滨亚麻厂和天津地毯厂求援,后面才由多个单位联合织出了这种超宽型的画布,保证了画像的美观。

对于画师来说,手中的画笔对作画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绘制毛主席画像的画笔都是由北京的制笔厂专门生产的。为了保证绘画的质量,制笔厂还特地询问了画师的意见,对画笔进行了反复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对油画来讲,颜色是最为讲究的,要做到最大的还原度,那么用色就一定得准确。北京的夏天相当炎热,阳光毒辣,画作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一年就要褪色。所以画像不但要年年更换,还需要让它的褪色时间不至于那么快,对此毛主席的画像使用了一种名为“中国银珠”的高档颜料。

主席画像的画框也是专用的,最早是由五合板和铝制成的,夏天的北京雨水较多,一旦受潮就会使画板变形,影响画面整体效果。当时王国栋将铝合金板放在五合板后面,大为改善了画面变形的情况。随后九十年代对画板进行了调整,将新画板改成了平面玻璃钢压板,让画面效果有了明显改善。直到2010年北京航空材料院对新画板的研究也还在不断改进中。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巨大,是亚洲最大的手绘领袖画像。全画高6米,宽4.6米,画面中五官的比例是常人的20倍,画师每天都得在梯子上上下下不知多少趟,身体条件差点的连梯子都上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如今的毛主席画像的绘画者叫葛小光,在1977年从师父王国栋手中接过接力棒。当时画室里还没有安装空调,绘画的时候正值“秋老虎”时期,整个铁皮棚很是炎热,就像一个大蒸笼,在里面待时间长了随时有中暑的危险,可葛小光一画就是四五个小时,可见画好这副毛主席画像,不光要有出色的绘画功底,还需要一个好的身体。

尽管毛主席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他作为我们国家的领袖,新中国的开创者,他的画像理所当然的被悬挂在天安门上,这是不容质疑的。

在1980年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同志时,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她问道:“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还要悬挂多久?”邓公的严肃的回答到:“要永远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前)

如今毛主席的画像依然在天安门广场上注视着我们,无声的守护着我们,就像他从未离开我们一样。他多次拯救党和国家于水火之中,为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爱戴他,天安门城楼上他的照片也将会永远的悬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