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元旦,对周秉建来说,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她走在去伯父家的路上,要不是因为新军装穿在身上,让她需要时刻保持军人的形象,她差点就要连蹦带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她感到北京冬天的寒风不再刺骨,连呼吸的空气也清爽无比。她已经三年没有见到伯父(周恩来)和七妈(邓颖超),她幻想过无数次,当伯父和七妈看到她穿着崭新的军装时,一定会为她高兴和骄傲!

几天前,周秉建接到七妈的电话,在电话里她向邓颖超汇报了应征入伍的事,邓颖超虽然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甚至还有点犹豫。但周秉建并没有多想,她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按照正常手续参军,没有走后门,没什么好担心的,她只想把这个好消息当面向疼爱她的伯父汇报。可是,接下来的见面,却完全令周秉建始料不及,她一下子就愣住了。

那么,周秉建和周总理见面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她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周家幺女

周秉建作为周家最小的女儿,出生时伯父周恩来为她起名“秉建”,自幼和哥哥姐姐一样,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秉建和周总理

周秉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周总理给最小的侄女起名字叫“秉建”,希望小侄女长大后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周秉建小时候和普通人的孩子一样上学、玩耍,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没有一丝优越感。当父母第一次带她到西花厅时,父母告诉她伯父正在办公,走路时要放轻脚步,不能发出声响,以免影响伯父办公。从小,她就知道伯父的工作非常重要,至于其他的,她还什么都不懂。

稍大一点时,父母就时常提醒她,不可以对外透露她和伯父的亲属关系。周秉建记住父母的话,在学校里一直很低调,考中学时,她没有报考北京名牌学校,而是选择了比较普通的中学。

周总理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每隔一段时间,孩子们总会被邀请到西花厅聚餐,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在吃饭的时候,总理就会给孩子们聊聊过往,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艰苦朴素、不怕吃苦的精神。周秉建虽然因太小还不能理解,但她知道伯父希望他们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1968年,不满16岁的周秉建觉得机会来了,为响应国家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号召,她瞒着家里悄悄地写了申请书交给学校,要求到“广阔天地”闯出一番作为。很快,申请得到批准,周秉建被安排到内蒙古牧区插队。

16岁的年龄,周秉建还不能理解插队意味着什么,她除了满腔热情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接受再教育,还不知道考验她的不只是吃苦,还有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劳动技能和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考验。

周秉建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伯父周恩来和七妈邓颖超后,周总理夫妇担心他们疼爱的侄女无法坚持下来,因此为了鼓励她,就专门请她吃了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那天傍晚,西花厅的院子里很安静。周总理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一见到等待她的小侄女,脸上就露出了慈爱的笑,随后一双大手紧紧地握着一双小手,语气严肃地说:“秉建,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户。”周秉建第一次听到伯父郑重地称呼她的大名,心情十分激动,这说明伯父已经把她当大人来对待,因此她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

然而,周总理到底还是不放心,又关切地问侄女道:“你到内蒙古牧区去,做好思想准备了吗?要多想些困难,想得太简单了,遇到困难就容易发生动摇,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

吃晚饭时,餐桌上只有三个菜,伯父有些歉意地对侄女说:“没有什么好招待你的,最好的支持是精神上的,你说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邓颖超在一旁看着两人,笑道:“孩子,这是你伯伯特意为你饯行呢!平常他可不舍得吃那么好的东西!”

周总理笑笑,指着一盘周秉建从未见过的蔬菜说:“这是炒苦瓜,是毛主席的家乡菜,很好吃的。”周秉建吃了一片,一阵苦涩在唇齿间蔓延开来,她陡然明白了伯父的良苦用心。饭后伯父又要去工作了,他再一次握住周秉建的手叮嘱道:“你到内蒙古牧区安家落户,一定要到贫下中农中间去,一定要虚心向那里的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一定要和蒙古族人民搞好团结,做贫下中农的好女儿,安心干革命。”

这顿不寻常的晚饭,被周秉建深深地记在了心里,自此她成功迈开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步,要去内蒙古大草原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秉建

可当周秉建来到大草原,住进蒙古包后,事情却并没有像她想的那样顺利,许多想不到的困难一下子都找上她。

一开始周秉建是严重的水土不服,她闻到羊的腥味就想吐,喝不下带有腥味的奶茶。再加上牧民们每天只吃一顿面条,周秉建经常饥饿难忍却又吃不下,那种滋味让年少的周秉建第一次吃到人生的苦,远比苦瓜利害多了。

战胜困难,不怕牺牲

接下来,周秉建要克服的另一大难题是骑马,来到大草原上不会骑马,那是寸步难行。第一次骑马,胆小的她,在心里默念着“战胜困难,不怕牺牲”给自己鼓劲。她闭着眼睛跨上马背,马儿受惊,硬是将她摔了下来,疼得她眼泪都没忍住。她站起来,想到伯父曾经告诉过她,困难也是欺软怕硬,你越怕它它就越得意。周秉建一股倔劲上来,心想,我是一名知青队员,还能怕困难?就这样,她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骑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在大草原,她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她其实什么都不会,除了骑马,她不会放羊、挤奶、接羔,更听不懂蒙语。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她有点想念在伯父和七妈身边的日子,想念北京熟悉的小四合院,四合院里的灯光和晚饭。甚至她经常走过的街道,路边的树,都成了她想念的对象。

但是,现在她和牧民们生活在一起,她又感受到了牧民们的纯朴、善良和来自他们的温暖,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难舍难分。

记得有一次,她到很远的公社去买粮食和日用品,结果在路上耽搁了一会儿,回来的路上牛车又走的慢,天色就黑了下来。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偏偏又遇到了风雪,因此她和同伴走着走着就在草原上迷路了。四下里白茫茫一片,他们不知道往哪走才是对的,只能呆坐在原地等待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夜色越来越深,雪也越下越大,茫茫大草原变得异常寒冷,周秉建和同伴们从未经受过如此的焦虑、害怕和绝望。还好牧民们没忘记她们,在发现她们天黑还没回来之后便发动了20多人寻找。几十人骑马在白茫茫大雪中找了半夜,才找到了迷路的几人,而那时周秉建的脸上已冻得脱了一层皮。

回到蒙古包后,早有老阿妈为她们煮好一锅热奶茶,还有烤得热乎乎的肉,她们总算有救了。牧民还用雪擦拭她被冻伤的脸庞和双手,缓解疼痛。蒙古包里的炉火生得旺旺的,整个屋子暖烘烘,周秉建的心里热乎乎的,她感受到那些纯朴的牧民早已把她当作家人一样的爱护和关心。

多年以后,周秉建对这次草原历险还历历在目,是那些牧民在危难时刻救了她。

在周秉建插队草原的日子里,伯父周恩来和七妈邓颖超从未停止过对她的疼爱和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周秉建到了草原后,她不知道疼爱她的七妈一直对她放心不下,担心她“条件那么艰苦,那么小,挣的那点工分,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决定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给她一定的补贴,直到她有固定收入为止。此外七妈还经常写信给小侄女精神上的鼓励,希望她多参加生产劳动,多向当地的牧民学习。

最让七妈担心的一次是在1969年初,因大雪封山几个月都不能通邮。七妈没有小侄女的消息,担心她在草原上的安全,急得向她的哥哥周秉钧询问她的情况。而这些都是周秉建后来从哥哥那里得知的。

七妈对她的疼爱超出她的想象,因此她觉得在草原上再辛苦再艰苦,有七妈超级的爱就有战胜困难的底气。而伯父对她的疼爱就更不用说了,伯父说她是播种在草原上的“小土豆”,鼓励她根要深深地扎进泥土。伯父关心她在草原上的生活,对她的一点进步都会由衷地给予鼓励,特别是当伯父看到她在草原上骑马的照片时,更是高兴地说:“我们的秉建像个蒙古族姑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在内蒙古插队两年后,1970年底,北京军区到内蒙古牧区征兵。周秉建按照正常程序,成功应征入伍,并回到了北京。

按理说,周秉建通过当兵回到北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对她一向疼爱的伯父周恩来态度却截然不同。周恩来马上让自己的秘书了解情况,最后发现并没有人打过招呼,手续完全没有问题,即使这样,周恩来仍然希望侄女回到牧区,这又是为什么?

“秉建,你能不能脱了这身军装,再回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做牧民?”1971年元旦,这是周秉建见到亲爱的伯父周恩来后,伯父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她怎么也想不到伯父会说这样的话,当场愣住,脑子里一片空白。她从小就想像哥哥周秉钧一样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更何况在当时当兵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此刻她的当兵梦想“哗啦”一声碎了,说不伤心是骗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周秉建委屈过后,很快恢复了思考,她明白伯父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因为伯父一直是她最信任最敬佩的人。

回到草原

周秉建听得出伯父跟她说这句话的语气是相当温和的,完全是商量的口吻,没有一丝强迫。伯父接着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这么多人里为什么会挑上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儿也不能。”

“我们不能搞特殊,一点儿也不能。”这是周秉建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作为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从小就被要求过普通人的日子,不能搞一点特殊,不只是她,她的哥哥姐姐也一样被要求这样,这是周家的家风家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与周总理

周秉建毕竟才只有十八岁,面对这突然的打击,难免会有些情绪挂在脸上。

吃晚饭的时候,周恩来看着侄女一言不发,情绪低落地数着饭米粒,心里非常心疼,但他又必须对她严格要求,因为她是周家的后代。他耐心地开导侄女说:“你应该让贫下中农和工人子女到部队,把参军的机会让给他们。你在边疆一样嘛,当民兵也可以保卫祖国。”周秉建听着伯父的话,想着也有道理,心里好受多了。

但部队并没有立即让周秉建退伍,由于周总理平时工作太忙,没有再追问这件事。直到四个月后,周总理才知道这件事还没有处理好,他亲自打电话给北京军区的负责同志,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再不把她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

据参与这件事的周恩来秘书赵炜说:“那阵子,一些干部,包括周恩来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也在想办法让子女离开农村去当兵,这对稳定知识青年队伍,对整个国家的大局都是不利的。”可见周总理当时是多么用心良苦,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告诫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1971年4月初,周秉建申请重回草原得到批准。

周秉建离开北京前,伯父周恩来问她:“我的秉建同志,你想通了吗?”七妈邓颖超也在旁边说:“你听见了吗?你伯父叫你同志呢!”这时的周秉建在思想上和情绪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她痛快地回答:“我想通了。”

她是真的想通了,虽然之前她通过当兵回北京,除了因为从小当兵的梦想,其实还有一点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一些留恋,但经过这件事后她明白了。伯父周恩来口中的“小土豆”是真的离不开大草原那片广阔天地,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播下了自己的汗水和理想,与这块土地和人民有了不可分割的情义。

百忙之中的周恩来,到底放心不下侄女,他再次抽空找侄女谈话,一再叮嘱她:“回去你还是要住蒙古包,和牧民一起劳动,不能搞特殊,要记住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重返草原后,周秉建回到马背,放牧牛羊。当她穿上牧民服装,别人都认不出她是个汉人,更不知道她是周恩来的侄女。

她住在一户牧民家里,成了这家的一个孩子,从装束到言行、情感,都越来越牧民化,成为草原上一名普普通通的牧民。在之后的日子里,周秉建一直以普通人的心态生活。后来,周秉建多次把上学、招工、进机关、提拔的机会让给了他人。

“这没什么不好。咱们要给老百姓干事儿,就踏踏实实干事情呗,为什么要职位呢?”谈及原因,周秉建这样说,这与周恩来严格的家风家规和从小的教育熏陶有关,更体现出周家后代继承了优良的革命传统。

从1968年到1994年,周秉建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草原就是我的家。”她毫不掩饰自己对草原人的感情,她在草原上结婚生子,渡过了人生中最美丽最难忘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多年来,她被蒙古人的善良、大气打动,如何与人为善是牧民们给她和其他知青们最好的教育。牧民们甚至改变了她对死亡的看法: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顺应大自然,尊崇规律。

后来周秉建回顾在西花厅度过的那段时光时,还对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的教育感恩于心。

周秉建说:“我一直按照伯父和伯母的教导,过着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不管是下乡岁月、十年劫难,还是结婚后最艰苦时去捡煤渣、清水煮面就着酱油吃的日子,我都没觉得苦,没有过抱怨,一概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秉建与丈夫

尽管周总理已经离开了40多年,可是他的言传身教始终深深地镌刻在周家后人的心里。周秉建说:“他不给我们制造任何搞特殊化的机会。有人说,周总理是伟大而平凡的。正因如此,老百姓才热爱他、信任他,才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当我们今天再次回忆伯父的心愿就是让我们过普通人的日子周总理,他在对待侄女当兵问题上所做出的决定,还是让我们心情无法平静。周总理无私地为中国老百姓奉献了全部的精力和生命,他无论是对待自己的革命伴侣邓颖超,还是对待周家的其他子女,他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秉建

看似无情,其实深藏着对普通老百姓最真挚的感情。周总理那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气度,以身作则、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永远为后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