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曹操高陵主墓葬三维结构图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发布了一项重要考古发现:位于安阳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盗东汉大墓经考古发掘,确认为魏武帝曹操高陵。这一发现引起的空前关注和热烈讨论,在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上可谓史无前例。其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曹操墓三个字无疑是顶级流量密码,国内各大媒体,包括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报道和讨论,任何一点相关消息都能随时跃上头条,引起热议。一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和历史学者不厌其烦地向公众解读这一考古发现的论证过程和学术价值,另一边是各种背景的“专家”“学者”咄咄逼人的质疑,甚至有人直指考古造假。“曹操墓真假之争”“曹操墓争议”因此也被多家媒体评为2010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十余年之后,尽管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忘这样一场曾经持续一年多的热点事件,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没有消失。在今天,尽管正式的考古简报和报告已经出版多年,提起曹操墓的考古发现,部分公众仍然会问到真假——曹操高陵的考古发现深入人心,首先不是因为它的重要价值,而是因为它引起的争议。正如有学者评述——科学这次在网民面前退却了,并没有取得“双赢”结局。

自1983 年以来,先后有近百名学者对曹操高陵展开了深入研究,包括墓葬的位置、形制结构、时代特征、规格级别、墓主身份的判定、出土遗物的文化内涵及其体现的丧葬习俗等。遗憾的是并没有人对相关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学者们所看到的是发表在各类期刊或专著中的研究成果, 公众所看到的是各类媒体上冠以惊悚标题的“质疑”或“揭秘”,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那道高墙依然高高耸立。尤其是当年争议的几个焦点问题,如陪葬墓、卞后墓葬等,一直没有得到科学解答。因此相当数量的公众至今仍然对此考古发现抱有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详细信息

《魂归邺西:曹操高陵研究》(周立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是继考古发掘报告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曹操高陵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自1983年以来学者围绕曹操高陵开展的研究,曾经搅动社会舆论的“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一度被关注的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曹操高陵研究中的学术规范讨论等,都将在本书中逐一展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引起大家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学术规范问题的思考。

本文节选“第四章 质疑观点综述”中“3.曹操高陵相关争议的思考”以飨读者。

通过对10名公开以学术讨论的方式表达质疑的学者文章及著作进行整理,这些观点大体可分为五类:

  • 非曹操墓,可能为疑冢;

  • 非曹操墓,证据伪造(未提出可能的墓主选项);

  • 非曹操墓,可能为曹操陪葬墓;

  • 非曹操墓,墓主可能为曹奂或者石虎;

  • 断定墓主为曹操的证据不足。

本章(文)对这五类观点及相关专家的反驳意见分别进行分析(略),在此简要介绍如下。

  • “疑冢”说完全忽略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对“七十二疑冢”源流的研究成果,无视考古证据已经否定“疑冢”的事实,带有哗众取宠的色彩。虽然迎合了部分公众和媒体的心理,在网络媒体上一度成为热点,但是在学术讨论的语境下属于最微弱的声音。

  • “作伪说”观点的学者对西高穴墓葬这一考古对象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成熟的见解,忽略了(或者说是不懂)大量客观存在的考古背景信息。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某一个特殊领域(主要是文字或者画像类材料),因研究对象与自己的主观判断不符合,遂下“作伪”之结论,更有甚者捏造出长达十年之久的“作伪”阴谋。上文中对几个持“作伪说”学者的论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几人之间的论据根本难以统一,甚至自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这些“观点”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单纯是为了质疑而作。虽然是用了学术讨论的方式,但是根本不具备学术讨论的科学和严谨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观点的提出很可能也是为了迎合某些媒体平台和公众的猎奇心理,或者是有宣泄情绪之嫌。

  • “陪葬墓说”属于质疑观点中最具备学术态度和考古专业水平的一类。相关学者提出的关于墓葬规格、“魏武王”称谓和“薄葬”相关方面的疑问均属于正常的学术讨论,大家讨论的方式也都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出现分歧是由于各人的学术见解差异。多位专家学者也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随着高陵西部陪葬墓群的发现和确认,这一观点也就不攻自破。

  • 石虎、曹奂或者曹宇说”中,“石虎说”不具备任何学术讨论的基础,属于离奇之作;“曹奂、曹宇说”都忽略了墓葬本身所反映的特殊时代和文化背景,已经分别被多位学者所辩驳。尤其“曹宇说”是建立在不准确的陵园布局信息上,随着陵园布局结构的揭露,其论证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 “证据不足说”并非为了否定考古结论,而是提出了应当解决但是尚未得到解决的相关考古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为下一步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在后来的考古工作中也确实得到了逐步解答。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2014年之后已经不再有公开商榷曹操高陵考古结论的文章,说明墓主身份问题至少在学术界已经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列举的质疑者所提出的问题都已经完全解决。即使是支持曹操高陵考古结论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待解决的疑问。例如在2010 年,牛润珍提出陪葬墓和卞后墓葬位置问题需要解决;韩国河提出要对勘探出来的陵园建筑和小型陪葬墓进行重点考察;刘瑞提出画像石可能与墓葬本身并无多大关系;2014年姚草鲜提出的陪葬墓、卞后合葬和曹冲迁葬问题、与曹休墓规格对比问题、画像石年代和内容等问题仍需要解答。

持质疑观点的学者如徐光冀、张国安、倪方六、黄震云等所提出的疑问中也包括陪葬墓、画像石和卞后的问题。他们的大部分质疑依据已经被其他学者在不同文章中澄清或者反驳,但是这几个问题在此前一直未有解答。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并不能否定前期考古工作成果,不能否定西高穴2号墓墓主身份的判定结果,但是显然对于后续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可能也是在报告和陵园简报发表之后新研究很难出现的原因之一。

关于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引起争议的原因,白云翔在2010 年1月总结为考古科普不够、对新见现象的正常疑问、被盗多次导致墓葬信息不完整、考古工作尚未完全结束等几个方面。其中“考古工作尚未完全结束”这个原因值得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曹操高陵(M2)墓道两侧遗迹(上北下南,发掘前)

2009年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公布之时,陵墓本身(M2)以及北侧另一座墓葬(M1)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未结束,陵园和陪葬墓相关考古工作完全没有开展。尽管此前考古发掘材料已经足以论证墓主身份为曹操,但是诸如前面列出的牛润珍、韩国河等学者提出的陪葬墓、陵园建筑等问题在此时并无任何线索,也未开展任何工作,因此无法解答相关疑问。而有关学者则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质疑观点,考古学者也无法及时给出回应,一度十分被动。2010 年6月举行的直播考古现场活动中, 媒体所公布的陵园布局信息也只是不准确的初步勘探线索,先后有多位学者根据这些信息开展研究,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 导致质疑声音进一步扩大。考古工作简报于2010 年8月发布, 报告于2016年出版,陵园考古材料在2018年才正式公布,而陪葬墓材料在本书中才正式公布。根据第二章介绍的陵园和陪葬墓考古工作过程,2010~2012年,陵园只进行了勘探和部分发掘,陪葬墓M4完成发掘但未公布材料,随后相关工作暂停,直到2016年为配合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才全面开展陵园考古工作。因此,“考古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并不只包括陵墓本身的发掘工作,也包括陵园及陪葬墓相关工作未能及时完成。结合本章对质疑观点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相关考古工作的不连续或者滞后、考古资料公布的不完整显然也是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值得同行吸取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曹操高陵出土部分圭形刻铭石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值得注意,即对于间接材料的过度强调,包括缺乏原始考古信息的鲁潜墓志、未开展考古工作的西门豹祠遗址、追缴的“七女复仇”画像石等。这三个材料在考古发现的发布会以及其后多篇论证和支持考古结论的文章中多次出现,也是被质疑者关注最多的材料。但是在实际的论证中,墓葬形制特点和出土器物指明年代、墓葬规格对比指向墓主地位、出土刻铭石牌指明身份,这些一手考古材料组成的证据群就足以得出墓主身份为曹操的结论。诸如鲁潜墓志之类的间接材料只能作为辅证,即使排除这些材料,也不会影响考古结论的得出。过度强调这些材料对于考古结论的重要性,将其纳入论证体系中,反而引起诸多争议。

围绕曹操高陵开展的大部分研究是“被动”地回应各种质疑声音, 回答各界的疑问。从这个角度讲,质疑声音的出现并非坏事, 除了有恶意质疑之嫌的观点之外,其余各种质疑的声音和观点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考古信息的公开和相关研究的拓展深化,同时也引起我们对自身考古工作的反思和检查。因此,对于这些质疑学者和他们的观点,不能避之不谈,而是要坦然理性地面对。

本文摘编自《魂归邺西:曹操高陵研究》(周立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 一书“第四章 质疑观点综述”,有删减修改,引文从略。标题为编者所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文库;

乙种第31号)

ISBN 978-7-03-078224-3

责任编辑:王光明

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书中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首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能够让学者和公众看到曹操高陵的完整面貌以及其从发现到研究的全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更加科学、理性和全面的了解。

本书适合关注曹操高陵考古发现的社会公众、高校历史考古专业师生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