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行业,硅料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自2021年起,伴随着双碳战略推动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直线上升,硅料迅速进入严重供不应求状态,其市场价格也冲向了最高光时刻。相比2021年初时的8万元/吨,硅料市场价格在2022年7月初已经达到了30万元/吨的顶点,是之前的3倍多。其中,单晶复投料的成交均价高达29.16万元/吨,单晶致密料的成交均价也高达28.96万元/吨。

风口之上,不但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等硅料头部企业当时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连主营工业硅和有机硅的“旁宗”合盛硅业,也动起了杀入光伏硅料市场并夺取龙头地位的心思,低调启动了合计40万吨/年的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硅料行业暂时的巨大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资本争相投建新产能。后续随着新产能陆续投产,硅料供需平衡得到根本性改善,市场价格也从2023年初开始出现明显下跌,并且下跌趋势持续至今。

近期硅料市场再次出现了爆炸性下跌行情,不仅让硅料跌势雪上加霜,还逼得连硅料龙头都无路可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此外,对合盛硅业尚在旅途的40万吨/年在建新产能又有何影响?

1、 硅料价格已跌穿行业成本线,现金成本线岌岌可危

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4月11日时,N型棒状硅的成交价格区间还在5.5-6万元/吨之间,平均成交价尚有5.86万元/吨;P型致密料成交价格区间也还在4.8-5.1万元/吨之间,平均成交价也尚有4.87万元/吨。

结果上周风云突变,N型棒状硅的成交价格区间跌至仅有4.10-4.50万元/吨的区间,平均成交价仅有4.30万元/吨,环比下降5.08%。P型致密料的成交价格区间也跌至仅有3.40-3.90万元/吨,平均成交价也仅有3.73万元/吨,环比下降4.36%。此外,N型颗粒硅的成交价格区间为4.70—4.90万元/吨,平均成交价4.75万元/吨,环比下跌8.65%,单晶菜花料更是跌至仅3.37万元/吨。

上述新变化不但意味着自今年初至今,硅料价格的跌势还在持续,从而让硅料价格是否已到达底部的争论戛然而止;而且侦碳家还发现,在此期间的短短数月中,硅料价格的跌幅已接近三成。

虽然从30万/吨的最高价格下跌至今,硅料价格的累计跌幅已经超过八成,新的下跌本应见怪不怪。但实际上,上周硅料价格的再次下跌还是迅速引发了市场强烈关注,并将所有硅料头部企业再次推到台前,在万众聚焦中重新接受审视。

原因很简单,对于这些硅料头部企业来说,去年硅料价格暴跌还只是压缩了其利润空间,让前两年因供需失衡带来的价格暴涨又重新回到了起点,而且这些硅料头部企业的成本控制一般都在行业内领先,所以价格暴跌虽带来切肤之痛,但并未真正伤筋动骨。

而按一般硅料企业5-6万元/吨成本,通威股份4万元/吨成本,大全能源4.3万元/吨成本,以及协鑫科技在乐山的颗粒硅项目3.6万元/吨成本来看,上周下跌后的硅料价格,已经跌破了几乎所有硅料头部企业的全成本线(仅协鑫科技暂时幸免),即将逼近其现金成本线(现金成本=原材料成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费用+人工成本+折旧费用),严峻的形势正危如累卵,一触即发。

那么,屡创新低后的硅料价格,上周又再创新低,主要原因何在?

二、下游需求低迷库存高企,硅料今年产能恐超需求2倍

侦碳家认为,硅料价格的走向,既受下游硅片的价格、产销量和库存水平的影响,又受硅料行业总产能、新增产能和开工率等因素制约,而这些因素截至上周,都对硅料价格表现得极不友好。

首先是硅料下游的硅片价格在继续大幅下跌。硅业分会数据显示,上周P型M10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1.25元/片,周环比下跌20.4%;N型G10L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1.24元/片,周环比下跌11.4%;P型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降至1.9元/片,周环比下跌8.65%;而N型G12单晶硅片成交均价为1.94元/片,周环比下跌11%。

其次,硅片下游的电池片价格也在继续大幅下跌,叠加市场需求从P型转向N型对销量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对硅片产销量构成不利,并导致硅片库存高企。

硅业分会数据显示,M10单晶TOPCon电池片价格跌至0.34元/W,环比下跌超过10%。

除了下游硅片客户不给力,硅料行业自身的产能规模变化也打破了供需平衡,导致库存高企并引发了价格暴跌。

2024年初,晶硅产能还保持在200万吨左右,本来如果能将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0%以内,硅料就可以实现供需平衡。

但今年前几个月的实际变化却与此大相径庭。首先是新增产能,以5月1日通威股份在云南二期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成功开车为标志,今年上半年将至少有60万吨多晶硅新增产能投产,包括今年第二季度预计将投产的大全能源的内蒙古包头二期10万吨多晶硅项目,合盛硅业的东部合盛20万吨多晶硅项目,以及亚洲硅业的10万吨多晶硅项目等。

而在今年下半年,预计还有通威股份在包头的20万吨、其亚硅业在哈密的10万吨、青海丽豪在宜宾的10万吨,以及吉利聚能10万吨、协鑫科技8万吨和聚光硅业5万吨等硅料新增产能也将陆续投产。

而且按照硅料新增产能16个月的建设期估算,2023年开工、目前已在建设中的硅料新产能项目还有13个,合计将新增产能超过150万吨。因此按硅业分会的计算,预计024年底,硅料产能理论上将达到360万吨以上,即使考虑关停清退落后产能的因素,总产能超过300万吨将无虞。

但从下游装机量反推需求,年初200万吨硅料产能按80%开工率计算,即160万吨硅料供给满足下游需求已经绰绰有余。因此超出部分的硅料新增产能对价格的持续伤害和拖累恐难避免。

除了大幅超量的新增产能,开工率导致的库存高企因素也不可忽视。今年一季度大多数硅料企业仍处于满产状态,很多头部企业在一季报中都宣称实现了满产满销。但实际上,硅料行业库存每个月都在增加数万吨,行业库存在最高时曾达到25万吨。

受下游硅片环节的价格、产销量和库存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二季度硅料出货量出现明显减少,月周转库存量下降,导致大量库存积压在硅料环节,又对价格进一步造成压力。

那么,来势汹汹的价格下跌之势,对硅料头部企业的具体影响如何?侦碳家将继续为您一一分析。

三、硅料跌价致多家头部企业亏损,但也带来赢家通吃的行业整合机遇

提到硅料头部企业,首选绕不开的是龙头通威股份。2023年报显示,通威股份当时的硅料总产能高达45万吨。另有40万吨新增产能在建,其中就包括今年5月1日成功开车的云南20万吨,其余20万吨预计今年三季度投产。

通威股份去年11月曾表示,其高纯晶硅的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但今年5月又表示因上游原材料价格、物料消耗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平均生产成本有所上升,目前控制在4.2万元/吨以内。所以上周硅料市场价格骤然下降,已经突破了通威股份的全成本线,守住现金成本线的压力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硅料市场价格的持续下降,已经对通威股份的业绩产生了明显不利影响,而硅料几乎是其在光伏领域的最后制高点。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净亏损7.87亿元,这也是其自2016年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

另一家以颗粒硅概念在硅料领域独树一帜的协鑫科技,截至2023年底的颗粒硅名义产能为42万吨,而在今年预计又将有50万吨颗粒硅新增产能投产。

由于颗粒硅带来了一定的降维打击效果,协鑫科技在成本控制上成为了全硅料行业的制高点,其在乐山的颗粒硅项目的平均生产成本仅有3.6万元/吨,在上周的硅料价格暴跌中暂时守住了成本线。今年一季度,协鑫科技实现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勉强逃过了亏损。

大全能源的名义产能截至2023年底为20.5万吨,其在内蒙古包头二期的10万吨多晶硅新增产能,预计将于今年二季度投产,至年底大全能源的名义产能将达到30.5万吨。

大全能源的平均生产成本大约在4.3万元/吨,现金成本线则为4.05万元/吨,上周硅料价格暴跌已经击穿其全成本线,并威胁其现金成本线。

大全能源虽然平均生产成本高于通威股份和协鑫科技,但其在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却要出色很多,不仅是光伏行业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净利润还高达3.31亿元。同时大全能源的资金状况和偿债能力都保持良好,货币资金高达174亿,资产负债率低至仅12%,抵御风险能力很强。

此外,新特能源截至2023年底的产能已达30万吨,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40万吨。

综上,截至今年年底,上述4家硅料头部企业的名义总产能,预计将达到85+92+30.5+40=247.5万吨,即使按70%开工率计算,也已经超过了按下游装机量反推得出的160万吨硅料年需求水平。

面对当前硅料市场价格的极端不利形势,以及高库存压力,目前硅料生产企业正面临销售越多亏损越大的极端不利局面。除了少数现金流困难的硅料企业以及新厂投产试料等特殊情况,绝大多数硅料企业短期内挺价意愿强烈,目前选择了包括停产检修等压缩产量手段,宁可压货也不愿亏本出货。但由于下游硅片的库存还在继续增长,硅料出货的颓势难以短期内改观,硅料价格反转之期还不好说。

而从长期看,由于硅料行业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重资产属性,截至今年年底的300多万吨硅料理论产能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压迫和影响硅料价格回升。因此侦碳家认为硅料又一轮行业洗牌可能在所难免,而硅料头部企业利用产能、资金和技术等优势,更容易实现赢者通吃,一些较小较弱的硅料企业则难免被淘汰。

这让侦碳家不禁思考,合盛硅业正在投建中的40万吨光伏晶硅产能的未来命运。

四、合盛硅业净利润持续腰斩,40万吨新产能恐投产即亏损

合盛硅业素以“硅基全产业链”而著称,其主营产品有机硅和工业硅在业内玩得风生水起,但在光伏晶硅领域却是新晋玩家。前两年光伏硅料火爆行情下的强烈赚钱效应也吸引了合盛硅业入局,为此合盛硅业以接近于梭哈的方式大手笔投资光伏晶硅和组件,为中部合盛和东部合盛等3个项目的投资预计将超过540亿元,具体包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合盛硅业在150万吨超薄高透光伏玻璃等项目上也有投资,2021年以来其累计投资超过了800亿元。而截至2023年底,合盛硅业的总资产也仅有833亿元,这意味着合盛硅业将超过96%的资产用于了投资,在将预期收益拉满的同时,也将风险拉满。

然而,由于硅料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工业硅和有机硅也不能独善其身,2023年合盛硅业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降。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9.05%,几乎腰斩;被巴菲特视为上市公司最重要业绩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扣非加权平均后仅有7.06%,而去年同期则为23.24%;经营活动现金流则一如既然地糟糕,以-7.90亿元继续处于“失血”状况,和去年同期相比“伤口”继续在扩大。

今年一季度,工业硅和有机硅等遭遇价格全线暴跌,合盛硅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跌-47.36%,再次被腰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剩1.63%,连银行大额存款利率都PK不赢;经营活动现金流不但继续“失血”,还出现了“伤口”崩裂,单季-25.94亿元超越了过去几年的净流出总和。侦碳家注意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合盛硅业账上还剩货币资金19.95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合盛硅业将撑不过第二季度,资金链理论上就会断裂。

在光伏硅料行业的市场价格即将跌穿多数企业现金成本线的至暗时刻,合盛硅业的中部合盛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却即将于今年投产,这个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的项目目前已经完成90%。

侦碳家大胆猜测,合盛硅业恐难逃投产即亏损的命运。就如同在股票市场的一句名言:“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高手死于杠杆”,合盛硅业作为光伏硅料的新进入者,之前没有准确预测价格走势,也没有配合好新建产能的周期,是其即将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合盛硅业其余的东部合盛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和中部合盛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GW光伏组件项目),未来同样大概率难逃投产即亏损的困境。

从后市看,硅料头部企业的生产成本已经很难再压缩,而巨大新增产能和下游需求萎靡导致的供需失衡和库存高企却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因此侦碳家判断硅料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仍然存在。

另据最新消息,5月17日下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来自天合光能、协鑫科技、晶科能源、阿特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宜宾市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智库、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光伏企业、研究单位、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14家单位的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指出,加强对于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否意味着又一场硅料新政将自此登场?由此看来,供给侧出清速度未来可能将成为化解硅料价格危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