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本科生毕业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以“升维”为毕业展的主题词,聚焦四个核心议题:一是如何在行业波动的背景下,深化对专业内核和个体成长的认知升维;二是如何在数智飞跃的时代中,探索美学与科学、艺术与工程融合的方法升维;三是如何借助在地实践的力量,推动人文湾区协同创新的模式升维;四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驱动城乡高质量建设的场域升维。

面对快速变革的现实,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六个工作室251名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以设计为媒介,通过开放的思维模式、积极的个体探索与专注的社会实践,回应了城市与乡村、现实与未来等复杂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雷梓微、吴育基

作品名称:《桥巷游廊》

作品材料:画框

作品导师:何夏昀 、李致尧、沈康

作品说明:高架桥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隔绝了相邻社区的联系。本设计以解放大桥桥下空间及周边社区为例,通过对高架桥的场景营造、叙事脉络、文化区段等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文化性的时间空间要素织补,挖掘出社区人们日常的生活要素,将其拼贴串联到场地之中,作为新的活力触媒点置入,让高架桥下空间成为周边社区的互动连接媒介,成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余嘉豪、古骥

作品名称:《地铁之上 共生之下》

作品材料:综合

指导老师:韩如意、林康强、熊磊

作品介绍:改造以广州市番禺区钻汇广场为例,引入“公园+”的概念,使公园与商业结合共生,营造丰富绿色公园环境,构建功能互补的融合关系,以此解决居民休闲活动选择受限和购物场景扁平化、单一化等问题,打破原有公园与商业之间的孤立状态,为钻汇广场注入新的活力。共生空间取自自然界中不同的自然形态,分别对应社区中不同种类的居民,提出四种差异性的共生单元功能架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刘馨蓉、陈晓琳

作品名称:《川野探梅——数字生态农场的游戏化构建与旅游模式创新》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陈瀚、许牧川、廖橙

作品介绍:随着经济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变,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革。农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引入新策略推动发展。面对数字化时代下的新农民与消费者,游戏化模式与传统农业生产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潜力和经济价值。我们以春湾镇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尝试将游戏化模式与当地产业及空间结合,提出将游戏化模式的管理与营销融入当地农业生产。

项目采取线上数字化平台与线下生产管理系统结合的设计策略,根据春湾镇的实景空间构建线上数字场景,为当地农民 提供游戏化的产业学习路径与任务安排,并对消费者采用线上游戏激励和链接实际空间的方式,实现线上参与到线下旅游的消费路径。我们围绕当地农业特色——青梅种植与凉果生产,建立交易、生活、仪式等空间,玩家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参与这场农业游戏,在完成游戏任务时实现对青梅种植、培育、采摘、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的产业空间体验。希望构建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力的农业实践场景,激发当地特色农业的附加价值,推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余子扬、夏文菁

作品名称:《星美术馆——筒仓集体艺术坊》

指导老师:曾克明、罗子安

作品介绍:项目将广州南方面粉厂原有的旧工业建筑、周边的公共活力与原有的集体生产遗风这三个亮点结合现代艺术,提出将其改造成一个集体艺术模式的美术馆,以集体艺术的力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谢凯欣、钟敏哲

作品名称:《生活游戏厂》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何伟、周容伊

作品介绍:场地前身为广州番禺红桥客车厂,曾转型为创意园,后因缺乏管理,没落为二次废墟。作者综合梳理其历史脉络、分析转型历程,发现核心矛盾在于社区与车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针对核心矛盾,提出消融边界、以社区为导向、促进人地互动、屋顶串联节点四大策略,通过平衡各方利益,引入生活图景和游戏体验,使之成为激活新人地关系、重塑归属感、促进居民参与的“生活游戏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设计学院在第一期中展出工业与交互设计系、产品设计系、艺术设计学系共245位学生的192件(组)作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其重要的组成“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蓝色生产力”,离不开设计创新的有力推动,离不开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指引,离不开设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因此,带着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开展教学,成为工业设计学院融贯宏观环境和现实需求的常态。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设计新方向、新命题、新理念、新风格等方面,更主张深层触达设计教育的基础性(如思维的、方法的、实践的、历史的)方面。探索性的设计教学不仅扩充了设计知识的信息量,更探讨了设计知识的非信息内容,将设计领域知识的深层问题置于表层予以考虑。将看似对立的事物整合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之中,体现了更为乐观和进取的态度。使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成为一种可能,也为面对未来的变革添注了更多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张博栩、吴应达、赵子轩、王明志、朱子韵

作品名称:《XDOSING拼豆机》

作品材料:铝合金、ABS

作品尺寸:195x189~709x365 cm

指导老师:郜洵、刘再行、袁泽强

作品介绍:随着精品咖啡文化的兴起,人们对咖啡的品质和风味有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咖啡拼配方法虽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风味,但难以解决拼配稳定性的问题,原因在于大批量的拼配豆无法完全均匀混合,导致了单份咖啡味道不一致,小剂量手工拼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拼配稳定性问题,但费时费力,难以商业化。XDosing拼豆机通过精准控制每种豆子的比例,采用“自动化现拼”技术,可按需即时拼配咖啡豆,每次只拼配足够一杯或多杯的份量,确保每一杯出品都能达到预设标准。这不仅满足了精品咖啡对美味稳定性的追求,也为创新风味组合提供了便利,为精品咖啡的拼配带来了革命性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龙豪轩

作品名称:《TITA--夕阳 养老院双轮足巡查机器人》

作品材料:金属、树脂、亚克力

作品尺寸:612 x 536 x 594 mm

指导老师:王涛、余汉生、敖彩鸣

作品介绍:养老院双轮足巡查机器人TITA-夕阳是一款在养老院中高效巡查老人安全与健康的机器人,设计旨在缓解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该款机器人运用双轮足移动平台,能在养老院各种复杂环境下高效行走和灵活越障,配合感应小房门,能变形并进出老人房间巡查。它搭载无接触式传感器,能够识别老人动作姿态、检测生命体征等安全健康信息,并具有老人异常紧急状况报警、装载药盒辅助救援、信息管理APP与子女互联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陈政熙、苏达祥

作品名称:《适界-中医理疗智能按摩产品系列》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36x21cm;26x11cm;30x25cm;30x50cm

指导老师:安娃、邹立新

作品介绍:该系列是针对当代白领因长期伏案工作出现肩颈、腰背疼痛、失眠等健康问题而设计的智能按摩产品,包括充气按摩背带、智能温控眼罩、智能按摩腰带、辅助睡眠套装。此系列产品通过将中医穴位按摩知识与现代按摩技术结合,达到最佳按摩效果,让用户能随时舒缓身心。同时按摩助手对用户进行坐姿、久坐提醒和疲劳自动按摩,帮助用户更好的调整身体状态。最后用户可以通过app收集用户日常健康数据,推送健康计划,帮助用户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王凯

作品名称:《2050本田乐月》

材料:abs、树脂、泡沫

尺寸:1050mm*712mm*625mm

指导老师:李勇、郝瑞敏、刘夫永、顾莉

作品介绍: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月球基地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的构想逐渐变为现实。本田公司以其创新和可靠性的设计理念,致力于为太空探索提供先进的交通工具。2050 年本田“Le Moon”月面出行载具的概念设计用以满足月球基地居民的交通需求。该设计融合本田的品牌历史和太空探索的需求,将克莱因瓶与柠檬结构相结合,旨在带给人们在外太空生活的新乐趣,为月面出行带来全新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陈沛羽

作品名称:强迫症实验室

作品材料:光敏树脂/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132*119*122mm/120*120*30mm/253-598*280*20mm

指导老师:赵斌

作品介绍:强迫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让患者陷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与行为之中,因过度焦虑和恐惧而表现出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行为,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借鉴心理学、医学和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治疗需求,针对强迫症患者设计出一系列更符合他们使用习惯和心理预期的日常生活脱敏用品,如闹钟、衣架、烟灰缸等,通过改变使用和交互方式,帮助患者减少对特定物品的过度依赖和焦虑反应,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在第一期中呈现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195位学生,74件(组)作品。

艺术与设计,都需要也旨在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从内在的思维、观念到外在的作品、风格,至于具体的工具,无论是画笔、电脑、泥土还是AI,都只是艺术家、设计师用以表达的方式与桥梁。因此,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工具客体,人还是需要回到本源思考,只能用人的主体性去回应去驱动,而不是相反,也绝不能相反。在这种交互活跃甚至彼此对抗生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客体还是主体,都得到进化与升级,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状态,这也正是AI人工智能的某种底层逻辑。这同样也是毕设创作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学生与创作指导的教师之间的逻辑与状态,展览中所呈现的最终作品,在同样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形成如此多元多样的面貌,都是创作单元的师生主体互动的结果。

如果说2023年是AI元年,希望2024年是人类在面对AI冲击之下,而激发出原本就存在着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意识之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方志烨 郑洱汗 刘舒豪 王炜杰 温云迪

作品名称:《人工直觉》

指导老师:罗保权、冯乔、彭程、黄天、黄乐晋、刘振华

作品说明:“人工直觉”是一件探索人工智能“直觉”演化的大型视听艺术装置。作品将机械臂动态运动与屏幕视觉变化相结合,分析人工智能的基础框架——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并将这些理性技术逻辑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创作路径。作品以循环不断的实验形式,引入多模态现实数据,并将其转换为叙事元素,辅以机械臂动态表现人工智能的“身体语言”,屏幕则成为窥视其意识演变的窗口。

作品不仅是对人工智能与意识边界的探索,更是技术与情感融合的艺术展现。它通过对人与机器、创造者与工具之间关系的再造,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人类社会新的认知和价值伦理,激发观者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性的深层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何茵仪,黄欣熙,刘恒宇

作品名称:《读白》

作品材料:喷绘,纸本

作品尺寸:大装置100cm×600cm,小装置21cm×28.5cm

指导老师:戴秀珍,任小红

作品介绍:人类社会正处于加速度改变中,所有人不得不跟随时代的巨大钟摆而运转。哲学家韩炳哲在其著作《倦怠社会》中提出:人们应当为自己创造出神圣时间,允许自己享受深度无聊,体验‘无用之物’。

阅读——涂抹——重新创作。我们尝试在文学与艺术中去体验深刻乏味,探讨我们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寻回沉思能力,当艺术与文学结伴,透过书页间文字的涂抹,萃取语句精髓,审视其言语之力,在书籍中创造无限的语用可能性。

作者姓名:彭诗蕙、郑富洋、罗家杰、黄智棋

作品名称:《红林重塑》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2mx5m,高3.6m

指导老师:余胜钊、李拥军、林畅、黄露莎

作品介绍:作品探讨了人们与周遭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它聚焦于广东沿海红树林宏观分布的变化。重现了缓慢变化的沿海红树林生态,并通过对景观的重塑,展现人们对环境变化感知的麻木,以及记忆的模糊。从而向观众提出一个问题:你心中的那片海岸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罗玉玲、曾佳丽、邹昕言、徐斯宁、麦倩菲

作品名称:《向光而行》

作品材料:高密度泡沫、轻钢龙骨、石膏板

作品尺寸:内部装置1.5m*1.5m*5m,整体空间7m*2.5m*5m

指导老师:李维、洪荣满

作品介绍:在城中村改造的背景下,我们以线上档案和线下沉浸式空间为媒介,诉说城中村的群体记忆。这片土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流动与固定居民的生活轨迹,亦是岁月变迁的缩影。

我们在广东省的多个区域进行田野调查,与76位城中村居民交谈,聆听他们心中的故事与期待。在线上,我们将这些珍贵的访谈内容化作纪录片,同时扫描了居民的房间,按照阳光充沛度排列,呈现出一幢幢细窄的“高楼”,展示着房屋的结构与阳光的分布。每一次点击,“高楼”中的房间如同打开了一个故事盒子,展现出独特的人生轨迹。在线下,我们筑起了一个外白内黑的巷子,弯弯曲曲,通向一个被夹缝包裹的装置,装置的背后,一块大屏模拟城中村的天空,一束光投射而下,引领人们向光前行。当触碰到光束,屏幕逐渐明亮,照亮整个空间,观者手中展现出城中村的温情画面。这一幕,仿佛城中村的居民,不断寻找着希望与温暖。

在空间的外墙,投影出线上的纪录片档案,观者可以通过触摸交互屏幕,调取他们想要了解的房间信息。这个空间不仅仅记录城中村的过往,更是一场关于希望与光明的追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吴亚楠 黄铭茵 麻格宁

作品名称:《事半“工”倍》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5.8mx2.65m

指导老师:蔡燕、陈美欢

作品介绍: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经常难以识别和评估风险与挑战,为获取最佳解决方案,不自觉陷入紧张状态,尤在小事上明显。查攻略可以提供验证的方法和技巧,降低错误风险,事半功倍。然而,但在这紧绷的心理环境下,即便小事,大部分人仍用繁琐过程,耗时耗力求“最优解”,造成了事半“工”倍的局面,消耗过度精力和时间。为此我们探讨在信息过载下查攻略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揭示追求完美与成功的焦虑与疲惫。通过设计呈现为了小事查找攻略的过程,引起人们对无意识的紧绷生活的自我思考,是否值得为了每个细节都如此费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学院共有100位学生、29件(组)作品参加本科作品展。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与基石,乡村振兴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与生态保护的前线。本次城市学院毕业展主题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此主题下设置了“川流不息,不忘初心”和“瑶鼓相迎,千米画廊”两个选题方向,均与广州美术学院有着密切联系。“川流不息,不忘初心”设计选址福建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是广州美术学院第一任书记兼院长——胡一川先生的故乡。该主题设计聚焦于通过艺术驱动中川村“现代农业 + 乡村旅游 + 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其内核体现了胡一川先生坚守本土,立足民族,奔赴未来的艺术创作及教育理念。“瑶鼓相迎,千米画廊”设计选址广东阳春永宁镇横垌瑶族村。阳春是广东省“双百行动”中广州美术学院的结对帮扶对象。该村整体设计正朝着集瑶文化、中医、红色旅游、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高端旅游目标迈进,通过发展文旅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共荣,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精心雕琢一个展现瑶族风情与和谐生态的美丽瑶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林炫骏、廖德辉、赖玮荣、钟汕

作品名称:《瑶望星海——横垌瑶族村露营地设计》

作品材料:展板

指导老师:吴宗建、林谷

作品介绍:“瑶望星海”露营地设计项目为游客提供极致的观星体验,位于横垌瑶族村原生态自然景区。设计遵循在地性原则,融合瑶族文化和建筑特色,选用当地可持续材料,如竹子、木材和石材,体现质朴美感。设计理念围绕着打造一个自然观星胜地,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游客提供难忘的星空体验,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可持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陈泽菲、陆少帆、马培鑫

作品名称:《瑶乡风情——阳春市永宁镇横垌村综合文化中心设计》

作品材料:展板

指导老师:蔡同信、吴宗建、李泰山

作品介绍:我们的设计灵感取自于“一叶扁舟”一词。将抽象的名词化作具象的“扁舟”与“树叶”,贯穿于整座建筑的设计之中。将选址的原村委建筑作为研究改造对象,通过围绕建筑主体建立廊道与风雨桥,从不同维度植入灵感概念,使得建筑成为一个与环境相呼应的有机整体。期望村民与游客能从此地,感受到建筑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甄嘉琪、徐如、张凯燕、李乔

作品名称:《光影流动·寻他--胡一川纪念展厅》

作品材料:展板

指导老师:么冰儒、钟志军

作品介绍:遥望每个人,脑海里总有处模糊而执着的记忆,关乎清风与原野,关乎泥土与山林。

本设计选址位于胡一川先生家乡--中川村,将建筑比喻成胡一川,遥望养育自己的村落。建筑具体位于一片田野之上,意在描绘出田园牧歌般的意境——“田野里的光影迷宫”。通过光与空间表达其情绪与内涵,带领人们在作品和展厅氛围中回溯胡一川一生,获得 “勇敢地跑到时代的前头当旗手”的人生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练燕青、周君、陈梁晨、汤宁宁

作品名称:《中川艺术公社》

作品材料:展板:宣绒布;模型:椴木板、亚克力等

指导教师:么冰儒、钟志军

作品介绍:本设计旨在打造一个集生活、艺术创作、艺术交流和艺术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性空间,一个住宅、商业、公共空间融合的业态复合空间。利用当地特有的艺术名人效应,结合地域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空间,吸引艺术家的驻扎,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半开放的空间形态,在保证艺术家生活的隐私性的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实现艺术与乡村的互动和共融,并希望通过这个设计,展示出中川村的文化魅力,为其带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朱志杰、谭诗宇、杨上达、钟泽杭

作品名称:《文脉新织·乡韵共生——中川村文化中心》

作品材料:展板

指导老师:李泰山、蔡同信

作品介绍:基于村中旧长者康乐中心改造成村民活动文化中心和长者食堂,对建筑和剧场进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亦在丰富生活方式和高精神需求,促进人们交流,通过元素演变,让老旧资源焕发新生,并刺激区域活性,以餐饮养活食堂,推动可持续发展。由“水平”向“垂直”拓展、由“实”的物体向“虚”的场所转化,拥有特殊的流线关系,和多样的游走体验。

部分研究生毕业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绘画艺术学院共有100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毕业展。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通过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呈现了一批优秀的毕业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多元化的艺术追求,一方面展现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对传统的传承,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反映年轻一代对图像的敏感和对绘画新的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念的表达,通过更加自由的绘画图式,大胆的画面形式和媒材的探索表达出来,体现了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一贯的开放包容、自由探索的学术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Shoes》

作者姓名:杨进昌

材质/类型:布面油画

指导教师:郭祖昌

尺寸:200cm×300cm

作品介绍:社会如同一个大型剧场,我们身处一种自我选择与被选择的状态中,是扮演者也是观赏者,个体成为一个混杂着各种身份信息的复合体,我用不同款式的鞋子构建一种既真实又虚假的视觉图景,以此来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按E脱离载具》《按E进行互动》

作者姓名:申思

材质/类型:布面油画

指导教师:邓箭今

尺寸:120cm×150cm

作品介绍:虚拟世界作为当代人构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部分情感无可避免地建立在虚拟世界之上,由符号衍生出的情感,通过符号表达,且缺乏对于具体“所指“的体验,本系列创作集中于对该现象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这里休息一下》

作者姓名:谢乐颐

材质/类型:布面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刘可

尺寸:76cm×95cm

作品介绍:一个女人形象,其身体不断膨胀和扩大,已经与周围的环境交错融合。她的指向和意义在不断穿梭中模糊和瓦解,暗示着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无法分割的联系,以及身份和自我概念的动态变化。这幅作品挑战着观者对身体、空间和意义的固有认知,引发对自我认知和环境互动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 静夜思》

作者姓名:张健

材质/类型:布面油画

指导教师:林锋

尺寸:130cm×195cm

作品介绍:毕业创作延续一直以来关注的安静的、边缘的、时常经过却不曾在意的地方。这副描绘的是寂静夜晚一处灯光下路边的建筑,有人工草坪,有围栏,有路通过但是被围栏铁门封住。作品名《静夜思》,顾名思义,“静夜”就是安静的夜晚,“思”可以有更多的解读,使观众产生联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 失乐园 paradise lost 》

作者姓名:饶蓝

材质/类型:综合材料、陶瓷

指导教师:邓箭今

尺寸:120cm×200cm、185cmx55cmx15cmx4

作品介绍:创作主题是《失乐园》中大天使路西法的经历,从他辉煌盖过繁星直至堕落成引诱亚当夏娃吃下禁果的大蛇,“悲剧就是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角色充满了悲剧的色彩,无论是路西法还是亚当夏娃到最后都一一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我却不想营造出一种悲哀的结局,经过命运长河的洗礼故事中的人物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内心想法是,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能看清自己居于什么位置,面对繁花似的物质世界能回归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被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与愿违》

作者姓名:王易易

材质/类型:布面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刘可

尺寸:50cm×50cm× 18

作品介绍: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组织与修改,探讨理性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渔港旭日》

作者姓名:梁颢天

材质/类型:布面油画

指导教师:谢楚余

作品介绍: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广东渔港捕鱼归来在岸边鱼市交易的场景。黎明刚过,明媚的阳光打在渔民的笑容之上,预示着他们未来生活越来愈好。以此来记录老中青三代渔民的辛勤与收获,以及广东渔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见证与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国产油画颜料年代性研究

作者姓名:苏奕楠

材质/类型: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贾鹏

尺寸:21cm×33cm×35

作品介绍:本次研究通过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高光谱仪对两组国产油画颜料参照样品进行成分检测。结果表明,使用当前国产油画颜料去伪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油画,能够被检测颜料所含物质成分的方式所识别。

作品名称:《史鉴·和平系列》

作者姓名:周世佳

材质/类型:石版画

指导教师:宋光智

尺寸:72×58cm×3

作品介绍: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最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这套作品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反思和提问,并通过石版画特有的语言方式,以书为载体,把与战争、和平相关的事物植入图像的框架中,形成直指心灵、具有物性和质感的视觉图像,使人在视觉阅读中代入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回顾历史,战争给人类带来无数的灾难,渴望和平是我们每个个体的心愿,更应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新家园》

作者姓名:叶文熙

材质/类型:石版画

指导教师:郑星球

材质/类型:石版画

尺寸:180cm×110cm

作品介绍:红树林因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人们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也应积极参与自然生态的治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空间。本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良性循环的发展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扫码时代》系列

作者姓名:冯志敏

材质/类型:综合版画

指导教师:李全民

尺寸:50cm×107cm×2 、78cm×107cm

作品介绍:便利快捷成为人民的生活主旋律,一群又一群、不同职业的人,因为一个外卖柜扫码聚集在一起,就像是赴一场时代宴会,他们前仆后继地走来、一波又一波,像极了时代的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不逝的记忆-黄新波的木刻故事》系列组画

作者姓名:李莉

材质/类型:胶版、木版、数码绘画

指导教师:肖勇

尺寸: 95cm×150cm(单组尺寸)

作品介绍: 黄新波,是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本创作以多格漫画的形式表现黄新波的木刻创作道路。文本选自《黄新波纪念文献集》,四组画分别为:少年时代的新波、 奔赴上海的新波、抗战烽火与新波、人间画会与新波,四个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瞬间》系列

作者姓名:邵楠

材质/类型:水印木刻

指导教师:顾亦鸣

尺寸:《瞬间》之一80cm× 65cm

《瞬间》之二80cm×65cm

《瞬间》之三80cm×80cm

作品介绍:当我跳入泳池缓缓下沉的瞬间,眼中的世界变形、扭曲,身体失重,脑袋昏沉,耳边沉闷却又异常清晰,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随之是被拉回现实世界形成的巨大落差感。这种恍忽与真实的交错感带来了这一系列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

作者姓名:贺心慧

材质/类型:数码喷绘

指导教师: 罗必武

尺寸:52cm×37.5cmx3,37.5cm×52cm,24cm×17cm,21cm×42cm

作品介绍:取材于《银河系漫游指南》一书中主人公在神秘莫测的宇宙中的奇幻之旅,展现光怪陆离的异星景象。

作品名称:《 归来》系列

作者姓名:黄杰晖

材质/类型:平版画

指导教师:郑星球

尺寸:46 cm×114 cm,46 cm(高)

作品介绍:“归来的盛典,我也想参与其中”。作品以近年国内发生的野生动物“归来”事件(如云南北迁南归象群事件、沌口大桥江豚重现事件等)为灵感进行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镜花》

作者姓名:邓灵康

材质/类型:多媒体、布面油画、陶瓷

指导教师:谭秀江

尺寸:100cm×70cm

作品介绍:该作品基于陶瓷人偶进行系列衍生,围绕胚胎母体到次生体之间的联系进行延展——通过精巧的人偶雕塑、绘画与数字媒体的形式,借由人偶形象探索自我生长的不同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游戏——我们一起构建》

作者姓名:朱秋禅

材质/类型:纸本水彩

指导教师:陈朝生

尺寸:135cm×350cm

作品介绍:我的创作是以游戏为蓝本,围绕人与人,人与环境,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展开的。通过手部动作和物的组合,用几何的图形搭建虚拟的剧场,用写实的手法呈现,将作品以一种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演练,是对未知的探讨以及真实与非真实的思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旧忆碎片》

作者姓名:钟逸思

材质/类型:水性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王少浩

尺寸:190cm× 380cm

作品介绍:将承载着旧时记忆的物象依据个人感受进行描绘,将内心体会借助具象载体转译呈现,并通过对不同时间地点所出现的旧时物象的非逻辑性排布,使物象碎片之间产生新的联系与叙事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流淌的记忆》

作者姓名:陈曼娴

材质/类型:水性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龙有忠、陈朝生

尺寸:250 cm×350cm

作品介绍:《流淌的记忆》系列作品运用线性的材料语言,对物象进行破坏与重建,结合水性材料的特点,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寻找视觉感官的平衡点。人物多变的姿态与线条的秩序感相契合,让画面停留在动与静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城·迹》

作者姓名:谢琳

材质/类型: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张振江

尺寸:30cm×30cm×45cm

作品介绍: 作品是墙面上岁月的痕迹,是城市边缘的工业废墟,也是古村落里的声、光、影。通过反反复复涂抹与渲染,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最终使画面呈现出略带陈旧的画风、有温度的颜色、斑驳的肌理感与独特的东方古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适度循环·38℃》

作者姓名:成思颖

材质/类型:纸本水彩

指导教师:陈海宁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介绍:隐去可以直接传达信息的脸部形象,通过浸泡于浴缸中的局部躯干作为主体呈现,以对气泡的极致刻画营造氛围,让画面产生介乎于真实和虚幻之间的景致,叙述作者藏于内心深处的某种无法言语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匡俊鹏

作品名称:《踽踽而行,林木幽深》

作品材料:纸本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陈海宁

作品尺寸:117cmx345cm

作品介绍:“公园”的存在形态独具一格,它既有代表文明秩序的人工雕琢,又保留着原始主义的自然痕迹。这种二元性不仅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也揭示了秩序规训与野蛮生长之间的复杂矛盾。这种矛盾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类与自然、现代与原始之间关系的独特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101夜》

作者姓名:陈梓菁

材质: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李育勤

尺寸:21cmx30cmx100张

作品介绍:“无趣”的事物“有趣化”,“无意义”也可以是“有意义”。简单怪异的元素符号足以自洽,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乐园之一》《乐园之二》

作者姓名:张璟陶

材质/类型:木板丙烯

指导教师:黄勇、罗奇

尺寸:100cm(高)× 80 cm(宽)

作品介绍:不同颜色的管状物交错穿插,它们在画面中纠缠,相互追逐。丰富的色彩不禁让人会想起童年的波板糖与游玩的快乐时光,画面中的元素相互呼应、缠绕、倾轧、跳跃、涌动,好似在乐园中进行一场无休止的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名称:《火树银花》

作者姓名:黄荣浩

材质/类型: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李育勤

尺寸:200 cm(高)×400 cm(宽)

作品介绍:《火树银花》出自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解释为: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索也打开了,该系列创作始于疫情期间,也暗示在这困境寻求突破,寻找希望的光芒,画面的蓝,如歌德所形容,蓝色是一种生动的颜色,但是缺乏喜悦,可以说,它扰乱而非增添生趣,所以用它来表现画面,让两者之间有一个冲突对撞。再对整体画面的图像化,重新建构,将其具体内容简化,消减于表象的常规视觉经验的图示,营造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13位202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在创作维度上的差异性,似乎是对“异质共时”的雕塑教育现状的最好注解。主题性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持续探索,多数作品中又可以发见材料意识在不同语境中的推进,从社会雕塑等观念意识出发所进行的艺术性社会研究、参与式艺术社会实践也参见其中,而数字技术的影响力更是随处可见。

古典雕塑的人文理性、现代雕塑的形式本体、当代雕塑的话语系统,这些异质的属性同时在一个展览中呈现,看似“无厘头”的并置,实则有其逻辑源头——那就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雕塑教学现代转向”的共同想象——以“形意识”激发人文理性,形成思考现代转向的基础;以“材料意识”推进形式本体,成为推动现代转向的核心媒介;以“观念意识”的自觉,作为现代转向的内在而持续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杨家豪

作品名称:《记忆的涟漪:越粤归侨系列》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导师:张弦

尺寸:300cm×250cm×170cm

作品说明: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华侨归国为历史背景,以口述历史为素材重现了三组不同的回归故事,展现了华侨在异乡的生活、归国的心路历程,也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关于华侨迁徙和时代变迁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巩华杰

作品名称:《棠溪剑歌》

作品材料:金属、电子元器件

指导老师:张健

尺寸:300×500×220cm

作品介绍:作品基于河南国家级非遗手工艺棠溪宝剑锻制技艺,围绕着“为国铸剑”的主题, 通过提取与再创造将工艺流程锻打剑身转化为机械运动,锻打的声音节奏与“山字甲”联动,通过计算机算法编排形成战歌,“山字甲”热锻的色彩变化实现剑锻打声音的可视化,以表现百炼成钢、不断磨炼、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者姓名:曹楚贤

作品名称:《双城迹》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张建

尺寸:200×110×40cm、110×96×120cm

作品介绍:作者以杭州、广州两座故乡城市作为创作对象,分为“城”“迹”两个部分。“城”代表城市意象,通过解构、重组提取杭、穗两城意象建筑物的造型符号,并运用反射率极低的黑色涂料和电镀工艺模拟阳光在建筑物表面的流转变化,夜晚的黑消解了空间的纵深感,并和光照下的镜面反射效果形成强烈反差,不同光线下对城市意象的描绘加强了两座城市的轮廓;“迹”侧重个人体验,运用便携式3d扫描设备记录了“杭州—广州”往返路径,并将其形成的三维空间作为主体,与近十年作者所搭乘航班的班次、日期、座位号、起飞时间等信息相融合,实现了二维符号的时间痕迹与三维空间的路线痕迹的可视化穿插,以个人视角展现两城的联系与交织。两部分交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与现实空间交融且可读的双城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姓名:丁栋樑

作品名称:《十二属》

指导老师:夏天

尺寸:520×30×150cm

作品介绍: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AI算法生成技术融合。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万物万象即“生命之流”的潜在真实。作品以来自然界的十二种声音为基础,生成多样的立体造型展现出不同的数字图景,经过算法的重构,展现出与自然界截然不同的形态。此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数字技术,旨在探索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当代数字雕塑创作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刘畅

作品名称:《天·工系列》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张弦

尺寸:50×50×50cm,7件

作品介绍: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将每件作品塑造成一个具有虚构倾向的真实空间,以及可在当下展示的被预测的“未来之物”,这是作者观看与理解世界的一种摹写与预知,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工、当下与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