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刘元春

本文节选自中信书院文章《刘元春:未来5年是关键,必须警惕七大问题》。

“李约瑟之谜”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呢?”

“李约瑟之谜”常与“钱学森之问”被联系起来讨论。2005年,钱学森在与温家宝交谈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李约瑟之谜”与“钱学森之问”分别代表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代科技和现代科技的关心,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如何充分抓住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与之相关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解答“李约瑟之谜”,即在政府主导下能否进行有效的创新。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高铁国际竞争优势突出,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在 5G、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先进产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诞生了华为、宁德时代、字节跳动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中国正在更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不断提高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目前,世界的价值链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它是一个三角形:美国在上端,集中于研发和金融;德国和日本在中端,集中于高端制造;中国和印度在底端,集中于制造业加工和服务加工。但现在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讲,中国已经开始全面替代日本和德国,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当前,中美关系仍然处于历史低点,恢复正常的经贸往来困难重重,解决“卡脖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布局,并非从中芯事件、华为事件后才开始,而是从21 世纪以来就开始了。这 20 年间,中国已经完成了一个技术进步和技术赶超的周期。

未来几年,将是我们的技术在科学理论、工艺技术、产业转化和市场盈利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检验期,也是我们近 700 项“卡脖子”问题逐步解决的关键期。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卡脖子”绝不意味着技术落后,而是技术快速进步、挑战加大的产物。面临美国的打压我们不应该悲观,实际上这是我们持续进步、改变现有格局所带来的结果。作为挑战者,我们应该持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

*本文内容整理自《发展与超越》刘元春/丁晓钦著,经编辑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