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1912年1月,革命志士彭家珍只身深入虎穴,来到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用土制炸弹将良弼炸死,自己则壮烈牺牲后留下了一张珍贵遗容,镜头中,这位有着“清末第一刺客”之称的革命志士静静地躺着,他双眼紧闭,安详地宛如沉睡,令人为之动容,泪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家珍出生在四川金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彭复恒是晚清时期的一名秀才,曾留学过日本,以塾师为业,其母陈氏则是一位勤劳朴实的贤妻良母,在家中相夫教子,照顾家庭。

孩童时代的彭家珍聪慧,活泼,颇有悟性,小小年纪便可熟读《四书》《五经》,是金堂县人尽皆知的少年才子。

1902年,14岁的彭家珍来到成都读书,在成都读书期间,彭复恒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列强的肆意掠夺,便决定弃文从武,报考了四川武备学堂。

后续,彭家珍顺利考进了四川武备学堂,在四川武备学堂学习的那段日子里,彭家珍不仅学习到了一系列军事知识,还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06年,18岁的彭家珍从四川武备学堂顺利毕业,毕业之后的他作为该校的优秀学员代表之一,被四川总督锡良派赴日本考察学习军事。

在日本考察军事学习期间,他结识了不少革命党人,并与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进行了接触,并随后在孙中山先生的邀请之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的一员。

1907年,彭家珍学成归国,成为了清廷新军的军官,当时,彭家珍一方面在军队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一方面则是秘密开展反清活动。

虽然说彭家珍善于隐蔽自己,但终究满清政府还是发现了他革命党人的身份,对其进行了通缉抓捕。面对晚清政府的通缉抓捕,彭家珍没有丝毫的害怕,而是继续组织革命人开展革命运动。

1912年1月,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要求清帝退位,但是满清政府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顽抗到底,不仅组建了“宗社党”拼力反抗革命,一面招募兵勇,准备率军南下,与革命军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已经担任京津同盟会暗杀机关部部长的彭家珍在获悉这个情况后,深知良弼是现今革命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便自告奋勇,由他带领京津同盟会的暗杀小队对良弼展开刺杀,以此来扫清革命的阻碍。

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这个艰巨的刺杀计划,彭家珍一面带着暗杀小队的成员来到北京周边的荒山进行演习和操练,一面派人对良弼的出行以及个人生活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

待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在彭家珍面前,又出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如何能够接近良弼,给予其一击毙命的机会呢?

在经过一番摸索和思虑后,彭家珍决定假冒良弼心腹下属崇恭的身份,在与良弼面对面时,趁机对其展开刺杀,将其毙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身着一身军装,孤身一人来到了良弼位于红罗厂的府邸,当时,彭家珍来到府邸门口后,便将事先伪造的崇恭名片拿了出来,告诉守门人,自己名叫崇恭,从奉天而来,有事求见良弼。

守门人员这边虽没有见过崇恭,但却知晓崇恭与良弼私交甚密,便没有怀疑彭家珍的真实身份,将其恭敬地请到了府内的客厅里,让其在府内等候良弼回来,

过了一阵儿,在客厅里就坐片刻的彭家珍听到门口有喧杂声,便意识到良弼回府了,赶忙起身走出客厅,来到大门口处拦车相迎。

当时,守门人员将彭家珍给他的名片递到了车内,车内的良弼看了名片后,以为奉天城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便赶忙开门下车,要看看崇恭有何事会入京向自己做汇报。

但是,当良弼下车,看了看两眼拦车相迎的彭家珍,顿感不妙,原来这崇恭是一个身材高大之人,而眼前这个崇恭却是一个身材矮小之人,这就让良弼意识到事情不对,当即就要抽身躲避。

彭家珍这边见良弼识破了自己的身份,赶忙将事先准备好的炸弹从腰间拿了出来,向良弼所在的位置扔了过去,伴随着一声巨响,良弼被炸成了重伤,昏死了过去,而彭家珍则不幸被一块弹片击中了头目,当场壮烈牺牲,年仅只有23岁。

1912年1月26日,被炸药炸成重伤的良弼终究因为伤重而死,良弼临死前,对着身边的亲属和随从哀嚎道:"炸我者,真大英雄也,朝廷不识我,惟此人识我,真吾知己也。我死,大清亦随之亡也"。

在这一声哀嚎中,良弼彻底咽了气,良弼死后,清廷的统治者和高官们无不震惊和害怕,良弼生前组建的“宗社党”群龙无首,只能够作鸟兽散。

在良弼死后的14天后,也就是1912年2月12日,清廷皇帝溥仪在内外交困之下,被迫宣布退位,宣告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而彭家珍对于良弼的暗杀勋迹,则是间接促成了这一结果,因此,事后,孙中山先生对于彭家珍这位革命志士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将他追赠为大将军,还亲自参加了彭家珍的追悼仪式,以此来缅怀纪念这位革命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彭家珍的一生,他为了振兴中华,救国救民,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为了革命,以及推翻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永远闪耀着"义烈光辉",他以一弹之功,为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