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企服行业在经历2021的狂欢后,进入冰点期。大洋彼岸,国外SaaS行业龙头公司正在积极拥抱AIGC。Salesforce于2023年3月推出Einstein GPT,为全球第一个用于CRM的AIGC产品,又陆续推出面向营销和商务细分领域的Marketing GPT和Commerce GPT。2024财年其总营收349亿美元,AIGC功不可没。

当下处于阵痛期的中国企服创业公司正在迎来历史性的机会。在人工智能时代,SaaS企业如何实现“减脂增肌”?如何为客户真正创造价值?如何打造10倍好产品?企服公司如何借助AIGC实现不烧钱的爆发性增长?企服公司的未来又路在何方?

2024年5月24日,盛景嘉成创投联合金沙江创业投资,共同举办《企服公司如何借助AIGC实现不烧钱的爆发性增长》闭门研讨会,作为重点投后活动,旨在帮助被投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会上,盛景嘉成创始合伙人彭志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做了深入分享。在两人的分享中,他们共同提到了企业要回归商业本质,要有自我造血能力,要不遗余力的打造10倍好产品,为客户新创造10倍价值或降低90%的成本。同时两位投资人都反复提到AI是中国企服“改命”的关键因素,没有AIGC赋能的企服企业,已经没有投资人感兴趣了!其中“AI”一词被提及75次,“增长”一词被提及39次。

以下是小编马不停蹄整理出来的精华内容,为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我们将两位投资大咖的内容分列如下,enjoy~

新“国九条”下产业数字化公司

资本路径与增长战略

——盛景嘉成创始合伙人彭志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新“国九条”下资本路径

在新“国九条”的背景下,a股上市门槛显著提高,盈利要求和现场核查比例也显著提高,强调国家战略、人民性和政治性,我将其总结为“又红又专”。对于产业数字化公司而言,如何在业务中体现国家战略、人民性和政治性是一个挑战。

港股的估值和流动性相对较低,交易量小,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港股的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建议优秀的产业数字化公司可以先以H股在香港上市,几年后再回到A股,这可能是一个优选方案。

A股上市的额度稀缺,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大约只有100家企业上市发行。但我相信随着A股各种制度的完善,尤其是退市制度的完善,未来上市公司数量会从每年100家逐步反弹到每年200家、300家甚至500家。阶段性IPO放缓对我们这种历经了A股市场n次停摆的老司机来说,已经习惯了。停停开开,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常态。从长远来看,A股总体路线明确,是否能符合主要要求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核心能力,但A股的市值和流动性等确定性较强。

当然,短期内ipo放缓导致了资本链条整体循环放缓,VC/PE的活跃度显著下行。多数投资机构都在延长投资期,从原来的两年半或三年延长到四年甚至更长,人民币创投在募资、投资、管理和退出的各个环节都面临较大挑战。美元基金更在大幅度收缩,因此,创业企业的持续再融资难度急剧提高。这种融资环境下,产业数字化公司必须具备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

同时,并购和被并购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但总体来看,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并购活跃度仍远远不够。在美国,通过并购方式退出是VC退出最主要的路径,而不是IPO。美国上市公司的退市中有60%也是通过被并购实现的,而不是因为不合规被强制退市。

过去中国创业者不太愿意被并购,但我认为被并购其实是融入一个更大、更强的生态,被并购并不是表示企业做得不好或失败了,而是融入一个更强、更大生态、做强做大企业的主要途径之一。被并购实际上是一种增长的方法,而不仅仅是退出手段。很多时候你需要融入更强大的生态系统才能继续发展壮大。因此,不要将被并购视为失败,而是视为实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02

战略选择 看懂“变与不变”

《易经》被称为“万经之首”,它的核心思想是教我们如何在万变中寻找不变。我去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变与不变》。希望创业者今天在新“国九条”之下,在思考AI时代增长之道时,首先思考资本市场、产业价值链、新技术以及客户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从而找到增长机会,尤其是不烧钱的爆发性增长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答案因视角、角色或周期的不同而异。有人从客户视角出发,有人从资本市场角度考虑,而资本市场中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观点又可能不同。投早期项目和投PE的观点也各有不同。同样,从产业视角看问题,大模型底座的策略和AI应用创业企业的策略也不同,已上市的产业公司又有不同的想法和策略。

资本市场的“变与不变”

那么,从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看,变与不变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变化的部分:靠一轮轮融资输血来提升估值是不现实的,低门槛轻松上市也不再可能。未来上市的门槛将越来越高,老股东到期退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与过去不同的变化。

而不变的是什么?好公司永远是稀缺的。今天创投机构弹药虽然紧张,但无论是金沙江、盛景还是其他投资公司,都有资金。只要项目好,总能找到资金。我一直对团队说,投资比募资难十倍。虽然募资不容易,但好的投资项目更难找。包括在座各位的项目,如果真的好,我们仍然可以追加投资。关键在于项目是否够好,公司是否优秀,这是一个灵魂拷问。

那么,什么是好公司?在不同投资阶段和不同投资人眼中,答案可能有所不同。回到常识上来说,一个好公司应该有健康的现金流,并能可预见地赚到与估值相匹配的真金白银的利润。我这里强调的是“可预见的利润”。我们并不要求公司今天就赚钱,vc可以用 forward pe(未来的利润估值)方法,但必须能看到未来赚钱的前景,至于是一年后、三年后还是五年后的利润,取决于公司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潜力。像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资本市场甚至可以按照十年后赚钱规模来进行估值。

赚的钱要与估值相匹配。如果一个公司只能赚1000万,却按照两亿利润的估值来估值,在今天,这就不合理了。多数企服公司在疯狂年份的估值可能都存在高估。因此,未来的估值模型应该根据公司可预见的盈利能力来进行合理的估值。这就是好公司的标准:现金流健康,可预见的利润,并与估值相匹配。

AI时代的“变与不变”

在AI时代,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来看不变的部分。在AI这个时代,依然不变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这听起来像是套话,但实际上,这是企业经营的“第一性原理”。各位产业数字化公司需要反思,扪心自问,这些年真正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如果你们的应用让客户觉得付出不值得,甚至觉得成本太高,那么你的价值创造是有限的。不仅仅是软件的成本,还有整个组织变革的隐性成本。所以,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这种常识其实就是第一性原理,才是真理。

不变的还有,客户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工具”。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适用的,尤其在中国尤为明显。中国老板经常说:“只要能有结果,钱都好办”。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软件公司、SaaS公司和产业数字化公司面临困境,因为他们只提供工具,而不提供结果。举个例子,像新东方,因为它能带来明确的结果—提高考分。这就是“结果”的价值。

我们看到产业互联网的交易模式往往优于纯过程的服务逻辑。比如,我们投资的国联股份,它从过去的过程性服务(收取会员费)转变为按集采交易分成,2023年净利润超过了15亿。这就是结果导向的价值分享。

再如,埃森哲市值达到两千亿美金,从传统咨询公司发展为提供IT审计、战略规划和代运营的公司,一个代运营订单可以签十亿美金、为期十年。这就是从咨询出主意到代运营给结果的进化过程。

因此,所谓端到端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强调结果导向。企服公司需要重新定义端到端服务,能提供“结果”的公司将越来越有价值。

在AI时代,企业必须牢记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同时要转变思路,注重“结果”导向,真正为客户带来可衡量可视化的价值。这样,企业才能在变化的时代中找到不变的增长之道。

在AI时代,变化的是什么?AI是一种更强大的数字化技术。我从SAP实施开始,就一直在数字化领域工作或投资。如今,AI作为一种更强大的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客户创造10倍以上的价值。

朱总也提到了“10倍”理念,我对此非常认同。过去,数字化公司雄心勃勃,但本领有限,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也非常有限。而AI的出现,将带来新的突破,可能为客户和企服公司自身带来十倍的效益,或者仅仅十分之一的成本。传统的项目制存在许多问题,但AI有可能革命性地降低项目制的成本。AI是降本增效的核武器,为企服公司带来新的希望。

第一个变化是,AI可以大幅提升客户价值,而无需烧钱。有了底座大模型和英伟达等提供的强大工具,我们只需将这些工具与行业应用结合好,就可能实现客户价值的10倍提升。

第二个变化是,未来的数字化公司必须做到“把简单留给客户,把难度(复杂)留给自己”。中国企服公司为什么市场开拓困难?因为产品不好用,用户体验差。优秀的企业,如谷歌搜索,能够把简单的用户体验和高难度的复杂技术结合,取得巨大成功。在AI时代,所有希望发展的数字化企业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将被淘汰。

客户有四种角色:购买者、使用者、影响者和采购者。过去,我们最不重视的是“使用者”(end user ),比如卖crm 软件,重点是搞定老板和信息部门,而不在意实际使用者的感受,如销售人员。然而,现在我们进入了“使用者主权时代”,使用者(end user)对产品的满意度成为了关键。

03

AI时代是中国产业数字化公司

改命的“胜负手”

AI是中国产业数字化公司改命的关键因素。为什么中国的软件公司发展得不温不火?为什么中国的 SaaS公司大多数陷入泥潭,只有极少数成功?交易平台公司常被认为是“贸易倒爷”,缺乏技术含量。可以说,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公司步履艰难。

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用户不成熟,更多的应该反思自身的策略和逻辑。那么,企服公司困境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未来发展的路在何方?我们需要进行灵魂拷问。反思越深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可能越大。

产业数字化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降本增效”。关键问题是,你是否有能力为别人降本增效?遗憾的是,过去这些年,企服公司自身的经营成本很高。比如,研发投入和销售转化之间的严重不成正比。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对客户而言,效益增加有限、成本降低不明显(数字化显性成本却不低、组织变革隐性成本高)。产业数字化公司收入的本质是为客户“降本增效”的分成,到底“有多大结果”是一个灵魂拷问。

AI时代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决战点。现阶段没有企服公司不关注AI,但很多企服公司仍是在观望,决心不够大,速度不够快。不具备突出AI能力的数字化公司将被边缘化,资本市场也不会理睬。但是,如果你能形成新的AI核心能力,即Refresh(刷新),你就有希望实现健康的财务表现,并被资本市场重新关注。

04

在新资本路径下、在AI时代,

重构增长战略

如何把握ai的时代机遇,在不烧钱的前提下实现爆发性增长?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套方法论,那就是“极简增长战略”。这是我今年年底即将出版的新书的主题,同时也是我在企业经营方面的系统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简增长战略”主要解决企业一到五年的发展战略问题,而商业模式则是关于未来几十年的宏观发展方向。我特别强调的是,战略和商业模式都源自于“核心客户和核心需求”。

很多企服公司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无法清楚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尤其在AI时代,这些问题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企业还没有深入思考,仍旧走在原有的路径依赖上。如果能回答清楚这些问题,企业就可以做到不烧钱,因为与核心客户和核心需求无关的事情就应坚决不做,这就是“做除法”。

大多数增长战略往往都是错误的,因为企业本能地会想做加法或者乘法,即陷入“复杂性陷阱”,但我建议先做除法,砍掉与核心客户和核心需求无关的东西。“增肌减脂”,先把多余的脂肪减掉。

极简增长战略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战略规划。传统的战略规划往往从创始人或高管的视角出发,更多的是“我”或“我们”的视角。然而,应该从核心客户和核心需求的角度出发,回到企业存在的第一性原理,即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做战略规划时,很多企业会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开始讨论,但这难以形成共识,往往也离实际赚钱很远,那是阿里巴巴这类大企业的战略方法。极简增长战略从核心客户、核心需求切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赚钱和省钱的结论与共识。

企业不仅要考虑如何为客户降本增效,还要首先考虑自身的降本增效。只有企业自身实现降本增效,才能坚持到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那一天。

“错配”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浪费。从战略研究的角度来看,“fit”这个词非常重要。在现实企业中,“错配”现象尤为严重。无论是宏观的商业模式,中观的战略,还是微观的战术策略,都要避免错配。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的一致性也很重要,“竖井效应”会导致各自为政。

在新的资本路径、AI时代和新的经济周期下,中国进入了中低速增长周期。创始人需要带领高管团队重新评估增长战略,并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即“一以贯之”。这里有几个灵魂拷问:

核心客户是谁?很多创始人可能都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很多创业企业摊子铺得很散,来的都是客,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企服公司难以准确回答,众多创业公司只是满足了核心客户的一个不痛不痒的小需求,这样的企服公司日子会过得很难。

用什么核心产品满足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多数企服公司的产品线很多很杂,研发投入大、收入转化状况却很不理想。

核心销售系统如何实现核心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产品不错,但销售系统却未并未准备好,功亏一篑。

确定这四个核心选择后,一切决策和经营行为都要围绕它们展开,凡是与这四个核心选择无关或弱关联的事,应该不做、少做,无关或弱关联的人,应该不招、少招。从重大投资、并购,到研发管理、产品管理、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甚至股权激励等等一切的经营行为,都要紧紧围绕这四个核心选择,“力出一孔”。

进一步收敛,企服公司应得出1-3个年度“关键任务”,并围绕“关键任务”寻找和激励“关键人才”。

所谓创始人要“抓大放小”,抓大是抓关键任务和关键人才。但要注意,关键任务必须一抓到底,关键人才的喜怒哀乐都要关注,抓到每一个细节。

“10倍好产品”则是日常工作的抓手。通过衡量销售费用率、销售人均毛利、订单金额、复购率、NPS成本与效率等指标,判断产品是否是十倍好产品。如果指标没有显著改善,就要分析问题并进行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改善。

今天,如果讲增长就需要烧钱,这个窗口已经关闭。只有找到不烧钱的爆发性增长道路,才能重新回到资本市场的主流。

通过AI新技术革命、极简增长方法论,为企服公司提供了不烧钱的爆发性增长机会。

AI as a Service 中国企服唯一之路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所有创业者都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但在“寒冬期”考验反而是试金石。

近几年中国的企服赛道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概括,2021年很多公司融资都是几十倍的PS(市销率),但那时其主营业务收入水分很大,很多不是软件的订阅收入而是项目收入。

2021年以后企服赛道的热度急剧滑向冰点,软件公司想要融资变得非常难,因为在人民币基金的眼里,软件公司不是“硬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今天的企服软件公司如果没有AIGC赋能,已经无法引起投资人的兴趣了,并且要在不烧钱前提下能够实现业绩100%的增长,且是纯的订阅收入,投资人才会愿意看一看,但也只是4、5倍PS,可以说今天的投资人是“既要也要还要”。这对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但真的好公司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企业一定要自我造血,正向现金流

而对于并购,如彭总所言,美国的软件公司确实80%-90%是并购的,真正上市的软件公司非常少。我认为,未来可能会有并购,但今天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时机点”。

再就是产品要标准化,为什么以前软件公司增长非常难?因为都是做项目,产品不是标准化的,是定制化的,所以很难增长。

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美国软件公司的销售人员对研发人员的比例至少是3:1,多的甚至是5:1以上。但中国相反,中国软件公司的情况是10个研发对1个销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研发人员?因为做项目定制化开发,需要很多开发人员。

在泡沫时期,靠定制化冲收入很容易,但后面增长就很难;若碰到“寒冬期”,砍成本也会成问题,因为砍掉研发人员,项目都交付不了。

另外,美国现在很多的软件公司都是PLG模式(Product Led Growth),靠产品驱动增长,但中国公司要实现PLG很难。因为在美国,软件的购买部门经理就可以直接决定,并且刷公司信用卡即可,但在中国无论是购买决策还是支付方式,都决定了几乎不可能实现PLG。

那么为什么AI赋能的软件有可能爆发性增长?因为AI赋能的软件可以给用户创造数量级的价值优势,比如帮助客户降低90%以上的成本,就会激发客户迅速购买。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少犯错误。中国企业数字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可能还需要3-5年,所以我今天一直强调,不要烧钱。我们发现如今“活得好”的企业软件公司,此前的融资规模大多只有竞争对手的1/10,因为“钱紧”所以每一分钱的使用都非常谨慎,这些公司反而更适合“寒冬期”。

01

企服公司收入增速缓慢,

必须加快自我造血,寻求增长机会

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相比,后者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从零开始前两年基本能保持每年三倍左右的增长,之后是每年两倍左右的增长速度,所以很快能做到一亿美金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估值也很快能到几十亿美金。

当中国企业的收入基本达到几千万人民币的时候,增长就会迅速放缓到50%以下,估值就很难提高。所以2021年投资人在很多软件企业里“砸钱”之后,2022年、2023年就非常失望。

我们发现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确实不太一样,中国“公有云”的市场增速还非常小,其2022年收入大概300多亿美金,相当于美国2015年的水平。因为大多数大企业不太愿意使用“公有云”,基本上都要私有化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中国的“公有云”收入也有很多水分,不少大厂这部分收入里包含了很多集成收入,不是真正的云收入。

所以,伴随一级市场融资急剧放缓,现在基本上能融到钱的都是AI的项目,并且今天更强调“盈利性”,基本上不能烧钱。要知道现在上A股没有5000万的利润,想都不要想,而且以后的门槛会越来越高,所以企业的数据一定要真的非常好。

02

产品要标准化,

但是PLG不适合中国市场

要标准化并非不能做项目制。在美国,很多软件企业也是一开始尤其是通过给头部企业做定制,来学习行业最佳实践的。比如workday这家公司,创业第一年有近50%的收入来自于项目,它通过为行业最头部的企业定制项目,来发掘客户的需求点,但这里的关键是要迅速收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今天这家公司还有10%左右的收入来自项目,但这么做为的是持续为头部企业服务,来获取客户的新需求、新痛点。企业只有迅速把80%以上的收入来源,调整为标准化的软件产品,才能真正上规模。

而对于软件企业来讲,“客户留存率”是特别重要的。像Snowflake的收入留存率高峰时能有150%,也就是客户去年花100块钱,今年花150块钱,这说明它的产品真的非常好,非常符合客户的需求,所以客户才会不断增购。

但说实话,今天中国很多中小企业SaaS客户留存率能做到60%,大型企业SaaS能达到90%以上,就已经非常好了。不管目标客户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其收入留存率都希望能在100%以上,这样企业才能每年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PLG(Product Led Growth)在中国很难,对很多企业来说PLG只能靠放一个免费的版本在线上,去获取一些客户线索,而且还需要销售人员去跟进,不靠销售人员跟进就能成单,在中国几乎不可能。

03

大部分创业者远远低估了

海外市场go to market的难度

由于一些企业觉得中国市场太卷,赚钱太难,所以就想“出海”,但如果企业不做一些投入,“出海”也很难。

创立于新加坡的WIZ.AI就做得非常好,它的创始人是前360 副总裁,这家公司是做语音AI服务的,而大模型就特别适合电话中心的自动化,特别是东南亚有很多小语种,人工智能就特别适配小语种的电话中心,但是它也是花了一两年左右的时间来打磨产品,然后才打开市场。

汇联易则是成功打入日本市场,日本是一个非常好的软件市场,但这个市场与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它是通过在电视上打广告,然后等着客户打电话进来买软件。这就要求“本地化”必须做得很好,日语不能有任何错误,因为日本人对这些细节非常挑剔。

汇联易也是在日本深耕多年,在打通了日本地铁系统以后才真正在日本市场起飞。因为它的用户是日本的白领上班族,他们通行基本靠地铁,打通了地铁接口才能获得实时数据。

04

美国企服的尽头依然是金融科技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软件公司的优势其实在“金融科技”,美国的餐饮垂直软件Toast就是经典的案例。它所在的行业,软件的天花板实际并不高,但是靠金融科技它把自己的天花板再提高了好几倍。

作为餐饮行业软件,Toast纯软件收入不高,但由于美国的支付佣金高,基本上是2%-3%,它靠支付业务一年就有两三亿美金的收入,最高峰时它有200亿美金的市值,目前市值也超过100亿美金。

反观中国,有一家叫“二维火”的企业对标Toast,前者所有的业务指标都比Toast好,包括:签约的餐厅数、订单数、支付金额都比Toast要好很多。但是因为中国支付佣金太低了,只有千分之几,几乎赚不到金融科技的钱。

05

剩者为王!

看谁的现金流能熬到“春天”?

现在大家都很难融到钱,就看谁能活下去,所以核心是你要比竞争对手少犯错误,少亏钱,控制好现金流,熬到3-5年以后“春天”,市场都是你的。

我们在五六年前投了一个做赋能线下门店的公司叫“万店掌”。投的时候它很小,才赋能了3000家门店,经过5年时间,目前已做到赋能50万家门店,到年底预计可以赋能60-70万家门店的线下管理。

我们投的做RPA的“九科信息”,同期也有几家做RPA的公司融了几千万美金,甚至有上亿美金的,有了钱之后他们迅速扩张到几千人,但到“寒冬期”都非常难。比如,很多大企业客户就拖着不付钱,感受到“寒气”的公司只能大规模裁员,而一旦大规模裁员,那些大企业客户就更不敢用你了,直接就把它们从供应商名单里踢掉了。

而九科信息到现在才100人,订单根本做不过来,客户需要排队。所以对创业者来说,一定要让你的客户去排队,千万不要去盲目扩张自己的人员。

06

AIGC是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

但创业需要回归商业本质

当然,尽管整体市场回调,但生成式AI从去年开始,确实也是如火如荼,不过生成式AI里同样有很多陷阱。我一直跟企业说,如果你投入10个人找不到PMF(Product Market Fit),投入100个人同样找不到,今天是最难的实际就是找产品和市场能够达到最佳的契合点。

为什么这么讲?做大模型的大厂都开始打价格战了,但创业公司没法跟进,因为没钱。

举个例子,现在便宜的可能像“通义千问”100万token只要一块钱,100万token什么概念?150万到200万汉字,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用不完,相当于就是免费的,这让大模型创业公司怎么跟进?

而且感觉GPT-5可能也没那么简单能出来。以Sam Altman的做事风格,如果GPT-5能够发布的话,他肯定早就发布了。到现在还没发布,甚至说可能要到年底,这确实让人感觉GPT-5至少可能没有显著的比GPT-4好很多。

其实GPT-4对很多场景,对绝大部分用户场景来说,已经足够了。

麦肯锡预测,生成式AI将为全球经济每年带来2.6万亿-4.4万亿美元的增长。我感觉还是低估了,根据PC销量和Office用户数推算,全球差不多有10亿白领,假设每个白领平均一年创造4万美金的产值,就是40万亿美金,通过AIGC提高20%的效率,就是8万亿美金,并且提高20%效率非常容易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效率的提升,瑞典的Klarna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通过GPT开发了一个24小时在线能处理35种语言的AI助手,很容易就代替了近2/3客服人员的工作。国内的数据差不多,用LLaMA2不做调优,能取代20%的人,调优一下可以取代40%-50%的人,主要看调优的能力。如果用LLaMA3的话,可以轻松取代70%-80%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能迅速降低成本的应用场景。

07

AIGC聚焦垂直应用,

场景优先,数据为王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否去掉“幻觉”。很多时候出现“幻觉”是因为数据不干净,所以要把数据清洗好之后做垂直调优。

比如我们投的一家AI面试公司,现在做得非常好,它的AI追问就不能有“幻觉”,因为面试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于像腾讯、美团、招商银行这样的大公司来说,如果AI面试出现“幻觉”,AI追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这对于大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控制并去掉“幻觉”是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的门槛。

而且我们特别看好在垂直场景里面去落地,去“抢客户、抢场景、抢数据”,以后最值钱的是垂直数据。美国有调研显示,不管什么模型用同样数据集,训练足够长的时间,最后能力都差不多。所以未来的核心是,你有没有足够多的、高质量的垂直场景数据。

因此,对应用创业公司来说,能否抢到这些数据、这些场景特别重要。我们投的AI面试公司有个大厂也要投,理由是:这家AI面试公司去年面试了100万人次,今年差不多能面试300万人次,每个面试大概30-40分钟,仅这些人机对话数据就很有价值。

聚焦在马上可商业化的场景

对于创业者而言,聚焦在马上可以商业化的场景很重要。Sora虽然很牛,但它目前还没法商业化,Midjourney也一样,它虽然看起来很酷,但每张图片可能都有点小瑕疵,在小细节上有瑕疵的,没法很好地商业化。

我们投的FancyTech就是非常典型的聚焦了可商业化的场景, AIGC视频广告效果特别好,而且马上能变现。它所做的广告商业视频,必须保证没有瑕疵,必须保证商品100%真实,因为全世界的广告法都是这样要求的。

如今我们考核AI软件,有一个指标叫“见面签单”,我们给FancyTech介绍客户,比如星巴克,从微信拉群到签单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比如LVMH,从微信拉群到签单两个月时间,就把LVMH中国所有品牌都签下来了。而且LVMH还推荐FancyTech去参加自己的全球创新大奖,作为唯一的中国公司去巴黎进行决赛,得了第一名。

所以,国内创业者千万不要去追求那些很难商业化的抽象概念,像广告视频马上可以变现,训练成本也很低。

FancyTech最初开始训练成本才几张卡,现在客户多了,加上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目前100张卡是自己的,然后再借了100-200张卡,所以做PMF(Product Market Fit)其实不需要非常大的成本。

去年这家公司的AI版本还比较简单,只能几张照片动一动,新版本则不断升级AI能力。目前新版本年费是9万/年,基础版降价至2万/年。所以要不断升级你的模型,同时把老版本、基础版降低至地板价,让竞争对手根本进不来。

所有的企业软件都需要用AIGC重做一遍

今天我觉得AIGC+是非常难的,最难的是行业的know-how、行业的垂直场景、行业数据,但+AIGC是很容易的,所有的软件都可以用+AIGC,其中有很多机会。

比如像电话中心,+AIGC两三个月时间就可以做出来,而且电话中心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以前卖电话中心软件,最多几百万人民币,但现在我不卖电话中心软件了,你把电话中心交给我运营,过去运营成本1000万/年,现在我报600万/年,到时候用AI做交付,保证客户服务质量。虽然报价便宜很多,但最终的服务依然有不错的毛利。

特别强调:首先,避开大模型的直接炮火。什么是直接炮火?写文案,文生图都是,文生视频大模型公司今天还做不到100%的AI,需要一部分人工,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说还有点机会,因为中国人工便宜。

其次,要抢占垂直客户场景,抢先数据闭环!最后,以低一个数量级的成本,比如帮助客户降低90%以上的成本,直接交付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要让客户像消费者一样产生尖叫,让客户能“见面签单”,第一面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第二面正式合同。

AI是中国企服唯一的希望。

盛景新经济近期深度原创文章,欢迎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