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内蒙古根河市:科技“突围”助力驯鹿产业发展

驯鹿属环北极动物,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苔原、山地和林区,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挪威萨米人、埃文基人都是驯养驯鹿的民族。而在中国的大兴安岭密林深处,也能找寻到驯鹿的踪迹,内蒙古根河市作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功能核心区,被称为“中国冷极”,极端低温零下58摄氏度,因为有着北极寒区特征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我国唯一的驯鹿栖息地。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乡长张万军说:“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是中国唯一以饲养驯鹿为生的人,有‘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之称,他们在大兴安岭松海密林中,饲养着1500余头驯鹿。”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破坏性采掘,驯鹿主要食物苔藓资源受到破坏,加之近亲繁殖与野兽袭击,导致驯鹿种群始终无法扩大,制约着以驯鹿为核心的畜牧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根河市依托内蒙古科技“突围”工程,党员干部积极探索,在驯鹿芯片定位、转场放牧、品种改良等方面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大力扶持驯鹿产业发展壮大。

植入芯片 定制驯鹿“身份证”

驯鹿标识问题是传统养殖业保险一直存在的困境,如何为投保驯鹿办理“身份证”是投保工作中的难题,挂式耳标易脱落,在理赔时容易引发纠纷问题,为此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党委、政府积极与保险公司洽谈业务,应用“电子芯片”植入技术,首次为驯鹿安装“电子芯片”,成功帮助养殖户有效应对兽害、疾病及自然灾害等严重制约驯鹿产业发展的困难,破解“驯鹿难保”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河市首次尝试为驯鹿安装“电子芯片”(根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除此之外,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党委、政府还积极与中国电信、中国空天院等企业院所对接,为驯鹿种群谋划安装芯片定位设备,依托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对驯鹿的持续定位,加强对驯鹿的保护,减少黑熊、猞猁、狼等猛兽的袭击,提高鹿仔存活率,方便对驯鹿的找寻,提高文旅活动效率。

专家出招 养殖户选点放鹿

驯鹿的主要食物是苔藓,随着驯鹿种群的扩大,现存的苔藓供不应求,长久以来,养殖户为给驯鹿寻找充足的苔藓,经常要更换放养点,为了让驯鹿吃得饱、吃得好,时常要赶着驯鹿群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翻山越岭徒步走上数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河市驯鹿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根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面对驯鹿食物匮乏的难题,根河市委组织部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年专家团队到驯鹿放养点考察调研,以胡国杰博士为代表的30名专家人才走进大山,深入驯鹿放养点,考察大兴安岭冻土冻融过程,详细了解养殖户养鹿、放鹿的习俗和转场范围,与养殖户们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为养殖户讲解大兴安岭冻土冻融过程对苔藓生长的影响,分析苔藓的分布规律,提出转场放鹿可行性建议,既缩短了转场时间又提高了放鹿效率。

“听了专家的讲解,了解了苔藓生长规律,我们在山上放鹿时,可以选择更多精准放养点,就能少走弯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驯鹿种群数量。”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养殖户觉乐从中科院青年专家那里学到不少知识。

群策群力 优化驯鹿种群

为解决驯鹿种群长期近亲繁殖,种群严重退化的问题,根河市委组织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驯鹿引种繁育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资875万元启动驯鹿引种繁育中心项目,聘请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教授、国家执业兽医师魏海军,针对人工授精、培育引种实验、饲养管理、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兽药使用等方面进行现场教学,并邀请芬兰专家为驯鹿种群进行“一鹿一诊”,帮助使鹿鄂温克人提升养殖技能,提高驯鹿存活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团队“出招”,提出转场放鹿可行性建议(根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此外,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党委、政府还积极申请国家级敖鲁古雅驯鹿保种场,通过引进优良驯鹿品种,融合驯鹿文化,不断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深入交流与政策咨询,有效推进驯鹿引种繁育工作,切实解决驯鹿种群退化窘迫难题。经过不懈努力,驯鹿近亲繁殖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种群数量逐年攀升。目前,根河市驯鹿种群数量突破1500余头,随着驯鹿产仔季的到来,2024年有望突破1600余头。

在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根河市认真落实“科技”突围工程,将科技手段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不断突破驯鹿饲养的局限,促进驯鹿产业发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周伟龙 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