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布养老金调整比例的日子越来越近,离退休人员对于城市和农村养老金涨幅波动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背景,恰恰就是职工群体体制内外养老金差距,以及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的养老金区域性差异。

从2009年新农保实施到2014年社保并轨过渡,再到2024年迈入正式并轨,农村基础养老金涨了多少?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农村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每月55元。

2014年社保并轨实施,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到每月70元。

2018年1月份,合并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升,每月为88元。

2020年7月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度提升,每月为93元。

2022年7月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继续提升,每月为98元。

2023年7月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涨到每月103元。

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升到每月123元。

从上面展示的全国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历年变化情况来看,从2009年到2024年,15年的时间里全国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从55元涨到了123元,累计上涨了68元,平均每年上涨标准为4.5元。

那同样的时间周期里,职工群体的基础养老金水平,历年来又是如何变化呢?

我们同样来看一组数据(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只有714元。

2009年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1282元。

2012年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1686元。

2016年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2362元。

2020年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2940元

根据人社部公布数据,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而2012年的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为1686元,那么可以得出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水平为3372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人社部历年的企业职工养老金增长数据来看,从2009年到2023年,企业职工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1282元增长到2023年的3372元,2024年养老金调整数据尚未公布,那么近14年来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增长了2090元,平均每年增长149元。

15年农村基础养老金涨了68元,平均每年涨5元左右,而近14年职工养老金涨了2090元,平均每年涨149元,为何差距那么大?

首先,养老观念不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了城市和农村之间养老金差距。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两者之间的养老观念和保障意识依然不同,城市居民更倾向于社保养老的观念,主张拥有自己的老年生活,追求多样化的养老体验,而农村农民更倾向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对于规划自己的社保养老金的意识不足。

在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下,农村老人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放到社保账户里,即使如今农村保障意识提升,居民医保的参保率很高,但农村的养老保险,农民的参保率依然很低。

从经济和消费层面来说,国内的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城市化的过程,农村的居民不断迁徙到中大城市生活,带动了都市经济发展,让一大部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此循环下,核心大城市发展起来了,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消费却发展缓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保养老金属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而任何一个经济体或者一个地区社会福利保障要好,前提是经济和消费发展水平要提升,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城市才是发展核心,农村发展相对缓慢,这就带来了两者社会福利保障的差异性。

城市职工人员只要有固定工作的,基本都有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职工养老保险,可以积累以后的退休养老金,即使是非职业群体,如果是城镇居民,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生活和养老,其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也比较高比如上海居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可以达到1400元。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消费水平都远低于城市,而且农民群体大多没有稳定工作和就业单位,靠在家务农为生或者到城市务工做小生意为生等,收入的不稳定,让真正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农民群体较少。

大多数都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积累退休养老金,而农村地区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大多数在100-200元区间,少数可以达到200-300元,跟北京和上海等大多数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其次,养老保险缴费机制不同,带来了养老金积累的差距

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机制不同,也带来了彼此之间的养老金积累差距。

在缴费标准上,城市职工群体有稳定就业群体,由企业和个人每月按时缴费,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每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低档次的有几百元,高档次的则上千元;而农村居民参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是自愿原则,而且都是按年缴费,而且大多数选择的也是每年几百元的低档次缴费。

这样下来城市职工群体,按月缴费模式下,每年至少可以积累几千元的养老金,而农村农民群体如果选择每年最低的一两百元缴费,那一年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也只有一两百元,从缴费标准上就已经拉开了差距。

按照最低15年的缴费年限要求,职工群体可以在每月按时强制缴费下,到了退休年龄社保个人账户可以积累几万元,甚至数十万的养老金余额,而农村居民社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可能还不到1万元,差距会逐年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来说,城市职工群体缴费标准高且带有强制性,参保人数越多,所以养老金积累得多,而农村地区自愿缴费,参保人数少,缴费标准低,自然养老金积累也比较少,导致城市居民月养老金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最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该如何缩小?

近年来国内也在努力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差距比如在经济上发展小镇经济和农村经济,提出乡村振兴,让农民群体的收入提升,养老保障观念转变,进而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让更多农民群体,拥有一份终身保障的养老现金流。

同时,养老金制度改革也是在缩小城市和农村养老金差距,社保双轨制的时候,国内人均养老金水平都比较低,而随着新农保的实施和社保并轨过渡,农村居民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水平开始稳定提升。

在全国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的同时,各大地区还加上了省级到市级的养老金补贴,进一步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

此外,养老金的档次补贴也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缴费标准,进而提升他们的养老金积累,让农民建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有更多的养老金余额,从而在退休后可以发放更多养老金。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划分了不同的缴费档次,低档次缴费的比如每年100-200元的档次,对应的档次补贴也有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而高档次的缴费比如每年3000元,对应的当场补贴也有几百元,直接提升了养老金账户的余额。

在这些举措下,农民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升,但要达到职工养老金的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只有城市圈和乡村经济发展起来,让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消费水平逐渐趋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彼此的养老金差距才会消失。

你觉得该如何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