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一战已经过了整整159年了,近日,笔者在读到一篇关于此战役的文章之时,很有感触,因为在我们很多人的认知之中,八里桥一战,拥有着数量和主场优势的清朝军队被英法联军打得得不着北,用大刀和长矛向有着洋枪大炮的联军冲锋,虽然僧格林沁亲自指挥,但还是败了个一塌涂地,非常的屈辱。
不过,这似乎也与我们印象之中的清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清朝的军队,尤其是到了末期的军队,基本上都是落后,无能,每每与洋人对战,总是会被打得丢盔卸甲,一败再败的。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在那场著名的战斗之中,清军的表现真的是那么的糟糕吗?笔者为此专门找到了一些当年与这场战役相关的文字记录,不过,这些文字记录并非来自于我们的国人之手,而是当年的侵略者们留下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保尔·瓦兰在他的《征华记》一书之中,对于八里桥一战,作了如此之描述:
一些皇帝的禁卫军,身着引人注目的黑边黄袍在我们炮火的交叉火力下跑遍全桥,并且在枪林弹雨中挥舞着旗帜以鼓舞步兵的斗志,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部以身殉职。敌人显示了我们所不常见到的灵活和毅力,特别是毅力。
在这段文字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漫天的炮火之中,清军的精锐军队以机动灵活的动作和勇气,尽量的躲避着敌人炮火的进攻,并伺机进攻,虽然对方的火炮非常的猛烈,但是清兵无一人退却,此种行为给英法联军留下了非常的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将其载入书籍,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装备和战法的落后之处,令人痛心。
拉吉尔在《法兰西与中国》一书中,也做过类似之描述:
长官们和勇士们却来列阵于八里桥上,在整整一个小时内,他们顶住了压倒他们的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宁愿死也不愿把八里桥让给敌人,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阵亡。
德·巴赞古:
他们的一位长官(应该是指的僧格林沁)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
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息,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的,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现在,运河的两边和桥上已堆满了被可怕的杀伤弄得残缺不全的尸体。
看了这一段段当年的他国之人留下的相关的记载,笔者承认,自己的心灵已经被一次次的震撼到了,清朝确实是落后无能的,但纵然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军队,还是给入侵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试问,谁又能说这样的一个民族是落后的,没有希望的呢?
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当年的清军将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他们又岂能不知对方的火力有多么的强悍,但是他们仍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了敌人前进的路上,那一刻,也许将士们心中要保卫的,不单单是大清朝这么简单,他们的内心里想的,也许更多是的要挡住强盗进入自己家门的想法吧,纵然敌人强大,纵然自己落后,但此地为我中华之土,我辈世代居住在此,而今强人入侵,我等又怎能坐视其入而不理?
笔者相信,这种国人的血性,无论过了多少年,经历多少代人,都已经深深的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国人的血液之中,不可磨灭!而这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一个民族之魂,此魂不灭,我华夏民族,终会以耀眼之姿,立于东方之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