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清朝奏折里看到的驼事

作者/孙树恒

“拿笔墨纸砚来,我要向皇上上奏折。”古装剧里的这句台词,想必大家很熟悉。因为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官文书。奏折,从字面上讲,指折叠而进的臣子向皇帝报告事件的文书,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从三原史君的《清代独特奏折制》里了解到,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奏折制度作为清朝独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在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清朝初建时,沿用的还是明朝的“题奏本章”制度:即将官员呈给皇帝的公文分为“题本”和“奏本”,并规定公事用题本,要在上面钤印,私事用奏本则不用钤印。

康熙亲政之后,认为这种制度的流程繁杂,导致臣工向皇帝上奏“非壅则泄,下情不能上达”,于是让大臣在写录章题达之外,另行准备一折上奏。

官员另行上奏的折子不用再经过通政司和内阁,而是直达御前,既机密又简便。

最初皇帝赋予一些官员特权,可以机密上书的大臣只包括皇帝亲自委派到地方的亲信。其余朝内外的官员,只能通过奏帖和请安折子的方式,向皇帝报告治下的吏治问题和民情。

康熙创立的这一制度,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推广和完善。

他一方面扩大了可以向皇帝具折的官员范围,不但将地方督抚、总兵按察使和学政官员都纳入了进去,还给一些如同知、副将等品级卑微的官员也赋予了密折上奏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继承了皇位之后,将这种制度传承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清朝独有的一种文书制度。

朝廷除了规定奏折必须由奏事大臣亲自书写之外,还对京内外官员的奏折进行了分类。

这些奏折进呈给皇帝之后,皇帝会用红色的笔进行批复,这就是“御笔朱批”,发还给上奏人。雍正帝时,命令将前朝朱批奏折缴还,此后成定制。

奏折的书写也有一系列的规范,内容中必须要有首称、正文、末称、押署这几部分。

“首称”需要官员写明自己的身份,再加上谨奏或者跪奏的字样,“正文”就是奏折的主要陈述的内容。

“末称”一般都是恭敬地请皇帝“御览”,“押署”就是年月日,这些再加上皇帝的朱批,才是一份完整的奏折。

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奏折又可以分为奏事、奏安、谢恩和贺祈四种类型。

“奏事”奏折就是大臣就某件事向皇帝请示或者汇报的,“奏安”就是请安奏折,“谢恩”和“贺祈”更不用说,一个是感谢皇帝的提拔、赏赐,一个是向皇帝道贺、祈愿的。据记载,康熙时期,直隶总督赵弘燮上奏的折子中,把顺天府保定府6月下雨的事情,从6月初报告到6月底。康熙帝接连批复了几句“已有旨了”之后也逐渐暴躁,批复也变成了“朕早已知道,不必续报了”和“此报雨折子太多了”。雍正对密折的朱批,也不全是一本正经,反而有时嬉笑怒骂全无避忌。例如,他在朱批中告诫臣子要节省纸张,“一折一封”岂不浪费,也有十分口语化的语言,如“该 ! 该 ! 该 ! 不要饶了他们……”甚至直言“朕大笑惊讶览之”。清代的奏折虽然从康熙时期的“密折”,逐渐演变成乾隆时期的“明折”,但是奏折制度中“皇帝亲自阅看”和“朱批”、“缴回奏折”的程序,提高了奏折的严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天看到内蒙古博物馆专家张晓东老师所发在群里的清代奏折,是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文献 ,都是关于驼事的奏折。可见张晓东老师是下了功夫的,这对于我们这群关注茶叶之路和万里驼道的人们来说,提供了独特的资料,让我兴致盎然,不由得粗略地看了几个奏折,可窥一斑。

(1) 乾隆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安西提督永常上奏,请为肥壮驼支半长川牧放。

(2) 乾隆十六年十月初一日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安西提督永常上奏,请以余驼储补倒缺战驼以节,免向司库请领银两以节,派战兵三千名,按兵四名给驮载行装驼一支,共驼七百五十支。

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恒孜上奏官兵边境并筹买驼支,为吉林、索伦黑龙江江西四川等处官兵边境安静,亟筹买驼支。

(3)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大学士管理兵部大臣卓秉恬等上奏,库伦赴藏喀尔喀蒙古官员暨喇嘛人等行抵青海缓养马匹驼支被番贼抢劫。对该地大臣防护不力照数赔补,以示惩戒。

(4)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德勒克多尔济上奏感恩折,因军需捐输骆驼五十匹由部按照新定章程得议给加一级之处议具。所有奴才感激下忱.

(5)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 ,为张家口地方不敷官兵按止,请旨,殇令现调吉林黑龙江马队暂行择驻紫侯口外,至站驼支等项催办齐集再分起出口。

(6) 光绪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军机处大臣奕榕那穆济勒端布布上奏,窃查同治三年间理藩院议奏所有前右乌利雅苏台调到马二百匹驼一百支原备库伦演围之用,围场既经停止所调驼马应全行改归库伦台站备用,如有倒毙等项由图行业图汗车臣汗梁部落各旗赔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奏折上看,这里的骆驼是战驼,从李鸿章调动战驼,到捐献骆驼可加官升级,到牧放,到地方保护不力,给予赔补,骆驼主要是给官兵驮运物资,骆驼的战略意义不可轻视,对维护地方秩序,保护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骆驼即军用也民用,商业运输作用愈加突出,从茶叶之路 ,是驼工和骆驼走出来的万里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中转城市,现在的呼和浩特,清朝时期的归化城,成为各种产品交易的重要商埠之一。尤其是一个驼城,除了拥有大盛魁、盛义和、德和堂、世德堂、聚和昌、仁义堂等百家驼庄和吞吐量巨大的驼桥外,还有各家驼庄自发组织起的四大驼社,养骆驼二十万头左右。万里茶道的旗舰店大盛魁就是依靠驼队发展起来的,“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成为大清朝亚洲第一商号,促进了中蒙俄三国合作,各民族融合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记载,在 1937年,傅作义的军队往山西和河套地区撤退时,把当时城里的骆驼悉数编入其后勤运输队,商驼变成了战驼,驼庄和驼社就解体了。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公路逐步扩展,骆驼运输便逐渐被火车、汽车所代替了。

但是现在骆驼退出了商场,但是边防哨所依然有一袭之位。一度成为传奇,守边防的战士继续诉说着,走过茶道的驼工继续诉说着,在万里茶道的驼铃声还在回响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