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历史的明镜,让我们在古人的智慧中,洞见人生的真谛。

这篇文章,我从书中摘取出3句精华,与大家一起学习。

01

明者,销祸于未萌

—《资治通鉴•汉纪》

解释:明智的人在祸患尚未萌发时,就已将其消除。

战国时期,扁鹊被誉为当世神医。

然而,他却对魏文王说,在三兄弟中,他的医术竟是最差的。

魏文王大为不解,问他为什么出名。

扁鹊解释道:

自己的大哥,在人们还未察觉病症之前,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疾病的蛛丝马迹。

他的诊断总是在病情发生之前,所以外界常误解他,甚至质疑他的医术。

大哥的名气,只在家族内部传播。

二哥擅长在病情刚刚显现时,及时出手治疗。

当疾病初露端倪,还未成气候时,二哥便已经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人们往往只看到他处理的都是些轻微症状,便误以为他的医术平平。

因此,二哥的名声也仅限于他所在的乡土之间。

而扁鹊自己呢?

他治疗的,往往是那些病情已经恶化,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的病患。

这时,扁鹊需要施展浑身解数,针灸、烈药、药膏,甚至开膛破肚的大手术都可能用上。

在生死关头挽救生命,这样的医术,自然被人们视为神奇,扁鹊的名声也因此响彻四方。

由此可见,最厉害的人,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预防其发生。

《易经》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在生活中,我们亦应如此。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若不慎重对待,终可能酿成大祸。

就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小的蚁穴,最终能摧毁坚固的大堤。

因此,最好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察觉并消除它,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02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资治通鉴•宋纪》

解释:能够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那么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民国时期,有位名人叫辜鸿铭。

他中华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被誉为一代国学大师。

不仅如此,他还攻读了13个学科的博士,精通多种语言,堪称中西文化的桥梁。

但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人物,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外表——始终穿着长袍马褂,留着一根辫子,因此常被嘲讽为“满清余孽”。

然而,正是这位“异类”的辜鸿铭,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

1917年,蔡元培执掌了北京大学。

尽管辜鸿铭备受争议,但他却看好这位奇才,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坚决聘请辜鸿铭为北京大学教授。

蔡元培解释:“对于各家学说,应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所以,那时的北京大学成为了人才的摇篮,盛极一时。

王国维、鲁迅、胡适、徐悲鸿、李大钊、李四光等大师级人才都聚集在这里,真可谓是明星闪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盯着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尝试去学习和模仿。

事实已经证明,这是最快的成长办法。

正如司马懿所言:“看人之短,则天下无人可交;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是吾师。”

只有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03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

解释:对于送上门的厚礼和甜言蜜语,应该保持警惕。因为往往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目的或陷阱。

收礼这事看似简单,其实里头大有讲究。

一不留神,就可能收了个“烫手山芋”,到时候想甩都甩不掉,给自己惹上一身麻烦。

如果突然收到礼物,最好先琢磨琢磨,他为什么送我?有什么所求?

别人送礼,可能不是单纯的示好,而是别有用心。

在收礼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对方的底细,还有他们送礼的真正目的。

特别是你或者家里人身份比较特殊、敏感的时候,收礼就更得小心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无功不受禄”。

平白无故接受别人的好处,往往没什么好结果。

再说了,“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如果不清不楚地收了礼,将来对方提出什么要求,我们好意思拒绝吗?

到时候,可就真的骑虎难下了。

所以,对于那种来路不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礼物,最好还是敬而远之吧。

毕竟,很多人送礼都是为了给将来求人办事儿铺路。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给你好处。

如果既不是过节,家里也没什么事,突然有人送礼,那肯定是有所图谋。

哪怕他们现在啥也不说,也只是在暗中布局罢了。

今天你高高兴兴地收了礼,说不定明天就有大麻烦找上门来。

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资治通鉴》中的这三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送给大家《人民日报》里的一句话: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欢迎大家关注,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