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

一直以来,曾国藩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以天资极其普通,甚至愚钝的形象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曾国藩后来能有极高的成就,实现“立言、立德、立功”,全是靠他的后天不断努力的结果。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曾国藩只是看似愚钝而已,实际上是极度聪明的,只是他的聪明与其他人不一样。他的聪明在表面看起来显得很笨,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从他中进士的时间就能判断出来,曾国藩中进士是在28岁。当时中进士的几率是0.000048%,就是这样几乎是比中500万彩票都低的几率,曾国藩只在28岁就实现了。

其实,按当时中进士的年龄,50岁能中进士都算小的,何况28岁。

李鸿章被誉为“少年天才”,他也只是25岁考中,仅比曾国藩早了三年,纪晓岚被誉为“一代神童”,他考中进士的时间是30岁,却比曾国藩还晚了三年。

在清廷的一众高官中,能够始终屹立不倒的屈指可数,曾国藩就做到了,当时无数的权贵高官接连倒台,曾国藩却无一受到牵连。

不仅如此,他从十年十迁到创建湘军,从平定太平天国到主动裁撤湘军、功成身退,从两江总督再到寿终正寝,处处都透漏着极高的智慧。

为什么曾国藩能够从愚笨的少年变得越来越聪明呢?为什么他能够从一个看似愚笨的农家青年变成中兴名臣呢?

只因他一生一直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 复盘 ”,善于复盘,就是曾国藩真正的人生密码。

纵观曾公的一生,几乎每做成一件事,都是他不断复盘的结果。

复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盘

01通过复盘获得了科举的成功

曾国藩天资愚笨的刻板印象最早就是在考秀才上体现出来的,他考秀才考了7次,但是第6次却被考官当成了文理不通的反面教材,被“悬牌批责”。

就是这一次,是曾国藩学会复盘的开始。

考官说他的文章虽然文理不通,但是基本功很扎实。曾国藩就通过复盘寻找文理不通的原因。

原来还是他的老父亲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一味地死记硬背,使曾国藩写的文章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找到了原因,他及时调整了写作方法,一改以前拘谨的底色,提高了文章的整体气势,就容易吸引人了。

所以在下一次赶考,他就成功的考上了秀才。

曾国藩头一次尝到了善于复盘的甜头。

中秀才后的第2年,曾国藩就又考中了举人。其实当时考中举人的几率也是极低的,通过率大约是80:1,这就是为什么范进中举会兴奋到失常的原因。

考中举人后,就有资格考进士了,在第一个会试年,曾国藩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但是在第二个会试年,曾国藩居然又中了进士,虽然只是第三甲,这一年他只有28岁,绝对属于中进士里面极年轻的。

曾国藩为什么能这么顺利就能中举人、进士?

还是因为他能够及时复盘,通过复盘,他打通了任督二脉,逐渐找到了科举考试应试文章的写作诀窍,知道怎样写才能打动考官。

本来他的基本功就很好,也给复盘提供了基础。

所以在后来的殿试中,他又通过这一诀窍成功的点了翰林,成了年轻的翰林院检讨。结束了科举生涯。

02通过复盘获得了官级升迁

升官迅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升官迅速

曾国藩开启了京官生涯,他却能够十年连升十个品级,直接从从七品升到了正二品。

官居礼部侍郎,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二品大员。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曾国藩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其实这还是他不断复盘的结果。

在京城的翰林们官级能不能升迁,主要还是靠考试。

翰林院作为清朝的中央科研机构,是清朝指挥中枢的人才储备池。

每隔几年就会组织一次正式的考试,成绩好的就会升迁,成绩差的就有可能降级。

而曾国藩每次的成绩都很好,这正是因为他在翰林院期间,每天都在不断的复盘,总结自己一天中的问题。

开始写日记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每天写日记实际上就是每天在复盘,不断的反省自己。

通过写日记,曾国藩实现了生活上的自我管理,改掉了很多坏毛病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众好友。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复盘,他在理学研究上不断精进,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而道光皇帝正是理学研究的大家。

提起道光皇帝,总给人们一种既普通又无能的呆板形象。其实道光皇帝平时非常喜欢看书,对理学有很深的研究。

正是有理学研究做基础,曾国藩的文章深受道光皇帝喜欢,这也是曾国藩能够快速升官的真正原因。

03通过复盘创建了生猛的湘军

湘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军

创建湘军几乎是曾国藩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了,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练就了一支虎狼之师。

就是靠这支队伍,一路转战,不断收复失地,最后平定太平天国。

在当时清朝正规军都萎靡不堪的情况下,曾国藩的湘军凭什么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呢?

这还是复盘的结果。

通过复盘,曾国藩找出了清朝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失去战斗力的原因正是低饷制导致的。

饷银太低,导致八旗和绿营兵丁都在搞做生意,练兵反而成了副业,这样的管理,怎么可能还有战斗力呢?

因此湘军就反其道而行之,从一创建开始,就实行厚饷制。

普通兵丁的饷银是八旗兵丁的3倍,中级将领一年的饷银达到了1800两,高级将领甚至达到5000两之多。

正是厚饷制彻底解决了物质基础,使湘军从兵丁到将领都没了后顾之忧。

再加上湘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自然就有战斗力。

湘军就成了平定太平军的唯一希望。

04通过复盘实现了脱胎换骨

如果说以上三次复盘还都是局部的自省,那么第四次复盘彻底达到了脱胎换骨的程度。

脱胎换骨的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脱胎换骨的曾国藩

曾国藩虽然练就了一支虎狼之师,但是一路又来,却是磕磕绊绊,四处碰壁。

首先,他跟咸丰皇帝的关系就很微妙,虽然屡立战功,但是咸丰皇帝却对他猜忌甚重。

一直让他以在籍侍郎身份带兵,连巡抚的位置也不给他。

没有巡抚的位置,也就没有地方实权,没有地方实权,军饷来源就没有保障。

其次,曾国藩跟地方文官的关系就更紧张,尤其在转战江西期间,经常因为江西地方官的阻挠,导致筹饷困难。

可以说,曾国藩指挥湘军,一直是很憋屈的。

这个时候,正赶上曾国藩的老父亲去世,回老家丁忧。

就在他回家丁忧的两年时间,曾国藩进行了一次人生中最重要的复盘。

那个时候,皇帝实际已经解除了他的兵权,他当时的情绪是极其烦躁和不甘的,充满了委屈。

仿佛人生已经陷入了谷底。

但是他还是通过读老子的书,实现了反思,达到了复盘的目的。

尤其是老子提到的“和光同尘”,让他深受启发,这时候他才逐渐明白,做人做事不能太锋利,太锋利的东西,是难以长久保存的。

原来想做成事,不一定非要得罪人。

他彻底悟了。

曾国藩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日记

从曾国藩当时的日记也能看到,他把老家丁忧这两年称作大彻大悟之年。

从此,他的心性大变,他看人不再是专挑毛病,而是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后来,太平天国死灰复燃,皇帝又让他再度出山。

这一次复出,曾国藩就像变了一个人。

面对皇帝,他玩起了打太极,不再死磕硬闯。

面对其他同僚,他居然变得异常和气,学会了照顾对方的感受。

他不再有以前的锋芒,反而变得有点“老奸巨猾”。

他带兵也跟以前变化很大,不在一味地严格,而是变得宽严相济。

在保举下属上,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达到了“烂保”的程度。

当时全国总督一共只有8人,湘军将领担任总督的就有3人,全国巡抚一共15人,湘军将领担任巡抚的就有7人,可以说,将近半数的督抚都是湘系人马。

这都是曾国藩大量保举下属的结果。

曾国藩真正做到了“和光同尘”。

表面上看,曾国藩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但实际上,他的本质并没有变。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最终平定太平天国。

只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通过复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一次复盘,果然收到了奇效。

后来,他果然顺利的当上了两江总督,湘军军饷得到了保障。

湘军也一路收复九江、安庆,最终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

更重要的是,平定太平天国以后,他主动要求裁撤湘军,实现了全身而退。

05 结语

曾国藩从考秀才到官居侍郎,从出山办团练到平定太平天国,从裁撤湘军到功成身退,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反省,无时无刻不在复盘。

就连曾国藩在最后生命的几天,也没有停止自省。

在去世前的第四天,他在日记里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尽头,虽然官居极品,却还在批评自己一无所成。

在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去世了,享年61岁。

曾国藩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古代唯一留下了大量日记和家书的名臣。

他的日记和家书加起来居然达到了2000万字之多。

他每天记日记就是为了能够每天复盘,他的家书又是时时刻刻不忘教育兄弟及子女的最好证明。

早年时期的曾国藩也许是愚笨的,但是他通过不断的复盘、不断的自省,却变得比任何人都拥有智慧。

学会自省,学会复盘,才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