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有没有发现,面包真的越来越贵了。

有媒体统计了大众点评上,热门面包店的面包价格,结果发现在5945款产品中,10元到30元的最多,30元以上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10块钱以下的面包,在一二线城市,却只剩下了不到一成的份额。

这份数据,也挺符合大家的现实感受,便宜的实惠面包,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面包为什么越卖越贵?开面包店是不是真的很赚钱呢?

说起面包涨价,我们肯定没法忽略最近几年,各种不断出现的网红烘焙店。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4月在上海开业的银座仁志川。

这本来是一家日本的烘焙品牌,但跟其他店不一样的地方是,仁志川只卖吐司,而更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800g一份的生吐司,能卖到98的高价。

这样的售价也是让围观群众大受震撼,因为本质上来讲,吐司跟馒头片也没啥区别,只是一个烤面粉,一个是蒸面粉。那原料都是小麦,仁志川的吐司,是掺了金子,还是掺了银子?

最搞笑的是,同样的一份生吐司,在日本卖950日元(含税),折合人民币才45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吐司在中国卖出日本两倍的价格,冷叔都不知道是该说,咱们日子越过越好了,还是日本人的钱包越来越紧了。

当然,仁志川也有话说了,你别看卖得贵,那是因为咱们原料品质高,小麦是加拿大进口的,预拌粉是独家供应的,连用的水,也是日本母公司所生产的“碱性离子水”。

而为了让这些进口原料符合国内规范,仁志川说自己花了三年时间来做检测、办手续,还“亲自搭建了整个供应链”,最后一算毛利率,其实比同行更低。

这么一讲,仁志川好像也算得上是良心企业,开业当天还请来了72岁的“吐司之神”山本厚,亲自操刀做面包。

但你要好奇这位老先生到底“神”在哪里?好像除了做了50年面包之外,其他也是语焉不详,难以深究。

另外,还有网友指出,仁志川在宣传里把中日文混用,字词语法上也是驴唇不对马嘴。

不过,这些个小瑕疵,都没有妨碍仁志川那股浓郁的日式匠人范,从鼻孔直冲天灵盖,逮住咱们中产白领的痛点一顿猛搓,人在上海就能体验最地道的老东京口味,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所以开业前几天,仁志川前面都大排长龙,供不应求,顾客起码得排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能买到。

甚至还有黄牛在店里大打出手招来了警察,98的吐司一度被炒到了300多,仁志川也因此被叫做了吐司界的“爱马仕”。

你别说,跟三四万的爱马仕包包相比,300块的面包好像也瞬间有了性价比不是?

其实,这几年跟仁志川一样,蹿红的各种网红面包店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它们基本套用了同一套营销模板。

首先是在开业前,用一些话题引起媒体、网络讨论,比如仁志川拿出的噱头就是“面包之神”,全进口的原材料等等。

在开业后,这些话题会引来第一波尝鲜人群,热闹的场面在社交媒体进行第二次传播,进而就能引来第二波、第三波直至第N波的顾客消费。

这种引流方式,在大城市里几乎是屡试不爽,毕竟这里的网络渗透率最高,消费者也乐于在小红书、大众点评之类的平台,分享和收集相关的店铺信息。

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超过7成的烘焙用户都在一二线城市,而且22岁到40岁的年轻用户占了将近9成,其中男女比例为四比六。

显然,大城市居民、青壮年、女性要比其他人更爱面包,如果还要加一个特征,那就是白领是烘焙消费的绝对主力。

客户画像如此鲜明,那面包店、烘培店自然就得投其所好。

其实最容易吸引都市青年白领的,从来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精致生活的格调,要营造出一种阶层跃升的概念和情境。

这也难怪面包店的装修,都是怎么豪华怎么来,面包口味怎么样先放一边,但是室内装潢肯定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人靠衣裳马靠鞍,气氛上高大上了,那顾客掏钱自然也就能高大上起来。

还有就是在原材料上狠下功夫。

面包是一种典型的西式餐点,那原物料当然也是外国的好。

你说做法棍和可颂,用的是河北的小麦,内蒙古的奶油,那能地道吗?

所以这些面包店,原料都巴不得用进口货。像仁志川这样,做吐司还每天从日本空运原料的,虽然极端又浪费,但在商业营销上却是一点错都没有,人家顾客要的就是这个氛围。

只是这么干,还会造成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成本脱离控制,原料渠道来源单一,就更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比如从去年到今年,因为俄乌战争和美国通胀,全世界的大宗商品都在持续涨价,小麦价格,在去年曾一度翻倍。

小麦涨价,面包必然涨价,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像2022年9月时候,欧盟地区面包价格同比上涨了18%,匈牙利的面包涨幅甚至一度达到了6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今年,不但小麦价格仍旧不低,其他辅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进口黄油从10公斤600元涨到了1200元,国内白糖价格也从去年的5400元每吨涨到了6800元以上,最高甚至突破过7600元

包括联合国都认证,因为自然灾害导致产糖量下降,今年9月份,全球食糖价格已经创下了13年以来的新高。

同时,面包店之间为了竞争,增加特色,一样要想尽办法增加各种馅料,开发各种口味。

草莓、奶油、芋泥、芝士、巧克力,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跟排列组合似的,往面包里硬造。

而加量必加价,前几年,法棍、吐司这类不加辅料的纯面包,单价基本在10块以下,而现在却要15块以上,带点馅的可颂、泡芙,那就更是都在30块往上走了。

相关数据也显示,现在顾客的单次平均消费,也集中到了20到40元之间,逛一次面包店买不到10块的,已经只剩下0.6%,能买到便宜面包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

上面这些成本计算还只涉及了原材料,没有包括店面装修、租金和人工。

面包店跟奶茶店,中餐店不一样,奶茶店没什么技术门槛,店员稍微学一下就能上手,而中餐是咱们本土文化,学做菜的大师傅也相对充足。

但面包店的流行,就是最近十年的事情,早些年就是有人想学,也不知道能去哪里报名。

结果就是现在烘焙师的工资高涨,稍微有点经验,就能拿到十万年薪,许多城市还是供不应求。

成本叠加之下,面包涨价就成为了必然出路,但问题是,这种普遍涨价对中国烘焙行业真的是好事吗?

在网络上,那些网红面包店大排长龙的景象,很容易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好像中国烘焙市场潜力无限。

像银座仁志川的生吐司,啥配料没有就敢卖98,还有黄牛来抢,那其他面包店,又加火腿,又加芝士,性价比更高,这生意还能差吗?

另外,还有人以日本为例,认为说中国人就算不会像西方人一样把面包当主食,但是日本人文化、饮食习惯跟我们相近,人家一年消费的烘焙食品有27.8公斤,是咱们三倍还多,那未来中国面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不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吗?

可是,引用这则数据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他们的面包消费数量其实跟大陆更加接近。

而要说起社会文化上的相似性,也显然是这两个地方,比日本的参考性更强。

实际上,日本现在的面包消费偏高,更多的是一种偶然,而非必然。

在二战后,日本粮食严重短缺,当时美国提供了大量小麦援助,同时也趁机开启了“小麦战略”,在日本大量普及面包类食品,从中小学校的配餐开始,就让日本学生习惯这种西式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日本战败后,在各个方面都以美为师,以美为尊,崇洋媚外的心理非常严重,在当时,甚至还有大学老师宣扬“吃大米会变蠢,吃面包则会变聪明”的奇葩言论。

这些背景条件,在中国并不存在,现在人均七八公斤的消费量,不一定是中国市场的上限,但也没有理由认为它会成倍增长到日本的程度。

而在国内面包市场潜力存疑的情况下,另一个坏消息是面包店竞争越来越激烈。

2018年以来,每年烘焙行业注册的企业都在两万家以上,去年更是达到了29345家,其中个体工商业,也就是线下的面包店占了一半以上。

这一边是新玩家不断入局争夺市场,另一边却是老玩家相继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2020年中国烘焙门店数量为39万,比2019年减少了将近9万,再到今年上半年,一些曾经爆火过的网红面包店、点心店也一样迎来关店潮。

昂司蛋糕、墨茉点心局、若可甜品、虎头局、许留山、雷诺特等等品牌,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歇业。

其中,还包括了在港交所上市,过去被称为烘焙第一股的克莉丝汀。

这家企业在1993年成立,巅峰时期有门店两百多家。但它却在今年被曝欠下了5700万的巨额债务,在三十岁生日之前,被迫关闭了全国所有门店。

同样失利的,还有2017年进入中国的高档蛋糕店Lady M,它最初的风光,相比今天的仁志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Lady M的平均等座时间在3小时以上,排队最长的甚至要6小时,单块蛋糕八十多,整块蛋糕价格也曾被黄牛炒到2000元以上的天价。

但是Lady M的爆火保质期跟蛋糕一样短,2021年就开始大面积关店,到去年则选择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甚至包括我们视频开头提到的仁志川,开业时的那种盛况,也早就消失不见。至于更多、更普通的面包店,更是在时时刻刻地担心被市场淘汰。

而当未来不确定的时候,最理性的选择就是紧握当下,而涨价就是最现实的“当下”。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有理由认为面包涨价是在杀鸡取卵,会损害了整个市场的长期发展,

但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这“鸡”现在不杀,自己也未必能等到它下蛋。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不幸的是,对面包店来说,赚钱同样如此。

你喜欢吃面包吗?常买的面包在多少价位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