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周亚夫,忽然恍然大悟。
古语有云:功盖天下者不赏,勇略震主者身危。
周亚夫对汉朝的功劳不可为不大。
崭露头角的是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二十二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防守京师。宗正卿驻守
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守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守卫细柳。
其中周亚夫的军纪最好,即使皇帝亲临也严加戒备,因此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
汉文帝临死前对汉景帝说,遇到战事可以依靠周亚夫。
望着远去的匈奴,周亚夫还曾提出一个战略,就是布疑兵在山西、河北,主力却出宁夏、甘肃进攻草原,使匈奴首尾不能相顾,一战将其击溃。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就借鉴了这个战略。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爆发七国之乱,以吴国为首的七国有叛军五十万,而汉朝只有十万。周亚夫采取了避其锋芒坚守不出,断其粮道的正确策略,任由叛军狂攻梁国也拒绝救援。
结果三个月后叛军缺粮,士气骤降,被迫撤退。周亚夫趁机率军出击,大破叛军。
可以说周亚夫对汉朝有再造之恩,说他功盖天下毫不为过。
然而他得到了什么?
虽然周亚夫凭借大功劳担任丞相,但丞相之位却害死了他。
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是窦太后。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叛军主要进攻方向是梁国。梁王当时压力很大,多次要求周亚夫派兵来支援。但周亚夫为了大战略,拒绝派兵,导致梁王对他十分憎恨。所以每次去京城,梁王都向老妈窦太后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也因为周亚夫把自己儿子梁王置于危险境地而十分不满,对周亚夫十分痛恨。
还有就是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不愿意。因为汉文帝在位期间窦太后的侄子都没有封侯。直到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把窦太后的侄子封侯了。
汉景帝推说要跟大臣商量。周亚夫坚决反对,说汉高祖刘邦曾说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窦太后知道后对周亚夫更加厌恶。
这其实也怪不得周亚夫。周亚夫只是按照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说的做,你们老刘家的家规关周亚夫什么事?
第二件事是五个匈奴小头目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目的是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
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自己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
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周亚夫多次违背汉景帝的意思,导致汉景帝对他十分厌恶,于是开始对他进行羞辱。
景帝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
周亚夫不高兴地向侍者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
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
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作为他的陪葬品,结果被告发。周亚夫入狱。
因为周亚夫不知道这件事,所以审判官问他,他一问三不知。
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士可杀不可辱。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一声长叹。
我忽然想通了,我什么古代那么多造反的。
因为在一个人治社会,皇帝就是法律,任何人只要犯了法,包括太子,只要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处死,更何况是大臣。至于老百姓,更是蝼蚁了。
周亚夫的功劳不可为不大,简直对汉朝有再造之恩,结果是什么下场?
统领十万大军平定叛乱的将军竟然被捕入狱,被廷尉折辱。什么叫“你在地上不谋反,也会在地下谋反?”这是人说的话吗?
这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是要把周亚夫所谓的“谋反案”办成铁案啊。
试问,没有汉景帝的授意,廷尉敢这样吗?
这是要把周亚夫往死里弄!
所以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大臣或者武将要谋反了。
不谋反,即使你做到丞相的高位,也不安全。
今天你是丞相,明天就可能诛你九族了。
在人治社会,没有任何是一个人是安全的,包括皇帝。
因为别人感到不安全,只有爬上皇帝的高位才能有最大程度(不是绝对)安全,所以会谋反,或者准备谋反,尤其是一些手握大权的大臣武将。
周亚夫本来就没有谋反之心,结果仅仅是因为违抗了汉景帝的旨意,就被羞辱,后被下狱,被污蔑谋反,被逼自杀。
怪不得李陵对苏武说,汉朝刻薄寡恩,果不其然。
历史上有多少唐肃宗对郭子仪的,又有多少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的?
所以有时候,古代的大臣武将不得不造反。
为了活命。
伴君伴虎自古云,鸟尽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
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
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
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