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以传统医药类别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录》。鸿茅药酒的传统配制技艺———“八步古法”,包括独特的“选药、炮制、另煎、鼎合、封坛、泉浸、地养、茅缩”等8个步骤和69道工序。这些工序细节上的讲究,蕴藏着太多科学道理,好多方面巧妙利用当地气候、环境等便利条件,化简单为神奇。时至今日,鸿茅药酒的关键工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数字化———即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工艺,但其深层次的讲究,还是沿用“八步古法”。
鸿茅药酒“八步古法”中的最后一步,就是“茅缩”。《尚书·禹贡》就有“包茅缩酒”的讲究。齐桓公伐楚,借口“包茅不入,无以缩酒”,楚国给周天子贡物,便是缩酒所用的“包茅”。这一步其实包含两个环节,其一是“秉烛焚香祷告”,其二是“束茅以缩,滤残取清”,这包含着非常重要的神秘主义色彩,也是极具仪式感的一步,类似在产品做成之时的祭祀祷告仪式。这其中的含义通常有这么这几个方面:第一,表达一种对天地万物和神灵的敬畏,对他们全过程的关照表示谢意。第二,对行业祖师爷的祭拜,过去不同行业都有各自的祖师爷,祖师爷充当着保护神的角色。第三,“抬头三尺有神灵”,表达自己做事规范,对得起天地良心。
清代的中国,各行各业多多少少都有神灵信仰,做事情最怕的就是“藏良心”,特别是做事情经过神秘主义的仪式感之后,更是如此。按照我们现在的方式理解,这样做,一是有种强烈的仪式感,二是表达对行业和知识体系迭代过程中先贤们的追思,三是借助外力来强化自律。
现在药品生产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设备流程予以保障,还有来自食药监部门的监管。但在二三百年前的清代,实质上的“他律”基本不存在,更多依靠的是“自律”。那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自律”,祭祀祷告后来自“天地鬼神”的“他律”,更为靠谱。鸿茅药酒水源井,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与“岱海寺—彙祥寺”的下院玛尼图庙比邻,当年王吉天发明鸿茅药酒,确定“八步古法”之时,有没有经过喇嘛上师们的指点,我们不得而知。但召庙的喇嘛,通常学识渊博,都会懂些蒙藏医知识,召庙同时兼具医院和学校功能。
而鸿茅药酒滤清所用的过滤材料,是当地类似于茅草的一种叫“林须”的东西,同样采自马头山柳卜湾一带。这种林下植物学名待考,大约20厘米—30厘米高,晾晒干后有缝衣线那么粗,光滑较硬且有韧性,沥水性十分理想,主要用来制作室内扫帚、锅刷,非常适合滤残取清。与林须配合使用的滤清器具,其原型就是“醋淋子”,这种器具在陶缸(坛)紧贴底部,有一指头粗细的开孔。
时代在变,太多东西随之改变,特别是相对表层的“解决方案体系”,但灵魂和精髓的东西,却具有强大的稳定性。时至今日,“醋淋子+林须茅草”的过滤系统,已经被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现代化生产工艺所取代。但就清代民国时的条件来说,这样无疑是方便快捷的过滤方法。
非遗精髓基础上的现代解决方案
王吉天在乾隆四年(1739)创建的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的“八步古法”,说白了就是要对药酒配制过程中的品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流程”“全价值链”控制。这其中涉及到了药材原料品质的把控,炮制工艺,药物有效成分萃取,水质,微生物繁殖,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及其稳定性的控制,透气性和密封性的平衡,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其他有效成分的巧妙添加,商业机密的保密方式,全过程的自律与他律,口感及药性和酒性的驯服,等等。
这些都是隐藏在“八步古法”背后的精髓,属于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的精华。鸿茅药酒配制工艺的科学化、现代化,所要做的就是把隐藏其中的控制点和相关指标,一项项精准识别出来,并以一种更好地方式来加以实现和优化,从而使得药酒品质得到更大提升。
这套体系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融合在GMP标准的现代化工艺当中。此处,我们不对其现代化工艺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详解,只做简单记述。即使是那口古井,对水也要作多次处理。
从王吉天“八步古法”,到机械化和数字化的精制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跃迁,倘若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化工厂”再变成现实,鸿茅药酒将在传承过程中,又一次实现鸿茅药酒价值的提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