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的整个过程,对于不孕患者来说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
既有前期的彷徨,也有后期对于成功与否的忧虑,更有治疗周期中的忐忑。
促排卵是试管婴儿过程中的一场重头戏,合适的方案,合理的获卵数,再加上高水平的实验室技术是打胜这场战役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做试管婴儿为什么要促排卵
试管婴儿过程中的促排卵,与一般的“促排卵”不一样。一般的促排卵叫诱导排卵(OI),是对排卵障碍患者应用药物或手术方法诱发排卵,以诱导单卵泡或少数卵泡发育为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管婴儿过程中的促排卵的目的,是以药物手段在可控范围内诱发多卵泡发育和成熟,以期获得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卵子,提高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我们称作控制性卵巢刺激(COS)或者叫“超促排卵治疗”。
2、怎样选择试管婴儿中的促排卵药物?
促排卵常用药物为克罗米芬(CC)、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Gn)类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包括激动剂(GnRH-a)和拮抗剂(GnRH-A)。
这些药物的合理应用具体到每位患者身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用药方案。每种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做试管婴儿的患者,在用药方面往往先入为主的做功课,精心选择、比较,纠结于价格和国产与进口。其实对于每一位患者,个体化的用药才是关键。
患者选择药物的重点无非是争取一个“好”的结果。“好”结果内容包括什么?
3、患者眼中的成功率
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有多种方法定义,对患者来说,最常用的是“临床妊娠率”。
如果有个生殖中心,在一定的时间里做了100个周期的胚胎移植,其中50周期临床妊娠,则每个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就是50%,这就是我们最常说的成功率。
而影响成功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年龄,卵巢功能和这一周期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性。如果获得好的优质胚胎,是否成功怀孕,还要涉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问题。所以说,试管婴儿的不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临床妊娠,是移植后10-12天查尿HCG,或抽血查β-HCG,确定是否妊娠,三周以后,如果B超下看到妊娠囊为临床妊娠,否则为生化妊娠。
医生眼中的成功率却复杂得多,临床妊娠率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从个体化促排卵开始,直到抱婴回家,其中各个环节都有诸多指标的评估。
最终是争取达到一个“好”的结局,最大化的“成功”和最小化的风险(流产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
一项来自德国的多中心研究表明,无论是人绝经促性腺激素(hMG)还是重组FSH,两组治疗在流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4、促排卵过程中的个性化用药方案
大家都知道,试管婴儿有各种用药方案。长方案,短方案,超长方案,拮抗剂方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
医生在考虑用药方案时,主要从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参考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病史,内分泌,卵巢功能,体重,既往治疗过程,是否有潜在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来诊的方便程度及经济费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