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5年未更新平头塞的水月雨,新发布了一款名为U-2新品,因个性的“曲别针”造型,它也吸引了不少传统耳机玩家。目前售价199元,不算贵。

水月雨官方表示,U-2采用了专业音箱领域的,兼顾高刚性和高内阻的压缩纸浆作为球顶和锥盆材料。有着与全频音响单元相同的“悬边-锥盆-球顶“的振膜结构。结合柔性悬边的复合,频响范围更宽,三频分布更平滑。兼具充足的细节和柔顺自然的音色。

初听U-2时,我把它接到苹果IPAD,连听了多首熟悉的歌曲,发现每首歌都很好听,线条舒展、平滑,有被感动到。

下面开箱,文章中后段会对比我手里收藏的水月雨早期(六、七年前)平头塞白雪、无名以及VXC,另外会谈下平头塞和入耳式耳机的听感差异,届时会用到水月雨百元级经典入耳竹2。

全文约4500字,声音描述在文末,有兴趣的可拉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装盒非常的小。表面有塑封,整体呈黑色,有透明硬质塑料保护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底面标注有详细的参数与特征:

1、14.8mm高密度纸长冲程复合单元

2、阻抗:30Ω±15%(@1kHz)

3、灵敏度:116dB/Vrms(@1kHz)

4、总谐波失真:THD≤0.1%(1kHz,94dB)

其它:N52高性能磁路、CCAW音圈轻量化悬挂系统;U型黄铜管结合共鸣空气粘连阻尼,使得“无需海绵套”的情况下就能发挥充沛的低频下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入门级的U-2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打磨,研发期间通过具有真实耳道和耳廓结构的BK5128进行了辅助设计。

此外,U-2还被水月雨称为“平头塞新系列的第一款产品”,可见它已是战略企划中的原点、基准。

而以此为核心,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不同价位的平头耳机问世,所以,眼馋这类耳机的发烧友们务必多留点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机外形如图。

U-2搭配了一条不算柔顺的,粗度较细的黑白拼色耳机线,有较大的打结可能性。

耳机头因黄铜(加工成银白色)声学U型管的加持,变得体积较大,不过不用担心,实际佩戴的贴合感、舒适性、重量都没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绞镀银线,L型黑色插头。

有分线器,无束线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腔体较大、U型管也较大。搁手里,还挺显眼的。而这么显眼的平头塞,在中低端耳机中,也很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腔体材质为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耐高温特性的ABS塑料。

腔体顶端(上图)设计有左、右标识,字迹很个性,有些甲骨文的味道。

紧邻L、R的底部,以及离其稍远的一端各设计有一个小孔。

这俩孔,一个极小,一个较大(直径约1.5mm)。

前者可能是为了“拆卸维修”方便?而后者正对着U型管的其中一支,估计是声学泄压孔的一种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是为了强化美观和对线材的束缚,U管外侧加装了一个黑色的小型固定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固定器表面磨砂,质地略硬,与U管的结合也比较紧密。

但捏着它,用点力,却可以上下滑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方便用户在暗光下识别左、右,U-2特意在右耳机线上套了个红胶圈。

记得水月雨还有一款低价耳机也有这种设计方案,很文艺。

不过,文艺归文艺,实际“盲寻”仍有难度。这主要是因为胶圈偏小,又被“固定器”阻挡,且它在线身上的位置也并不一定恒久,毕竟日常把玩时,可能某一天被你盘着盘着,盘到了线身下方某处,导致你某天夜里佩戴它时,发现咋就找不到这小东西了。

所以深夜佩戴U-2,欲识别左、右,需要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佩戴过程总体还行,但U管的“捏感”会比较别扭,只能适应。

好的是,耳机头很轻,且一旦落入耳洞区域,磨砂的壳体就能撑在里面,保持较高的稳定性。除非是耳朵太油。

隔一般,绝大多数平头塞都不具备这个特性,在这方面,它们和开放式真无线耳机(ows)倒是挺像。

适合怕误事,怕与外界失联的人群使用。比如打游戏时,旁人叫你或周围有异常情况,此类造型的有线耳机就相对更“安全”。

相对水月雨早期大部分平头塞,U-2内置的单元似乎是最大的?至少壳体直径比当年的VXC要大不少!完全没想到。

实际佩戴体验良好,也可以戴很久。但我左耳在戴了约半小时后,有感到轻微压力,此时需要晃动塞子,以休息,幸运的是没有痛感,这个分寸的掌握够厉害,对比之下,索尼MDR-E808和Linkbuds这些戴久了,我左耳都会胀痛。

至于右耳,基本可以彻夜佩戴。

那能否充当“睡眠塞”?

不合适,原因是它的腔体高度较大, 会从耳洞露出挺大一部分,而且“裸塞”佩戴时,很容易受外力影响,导致偏移。故睡觉使用,并不惬意。你总得顾虑它是否塞到位了。

解决办法可能只有“戴套”吧,因为会增强在耳内的稳定性,毕竟摩擦力加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U-2看似各种对称,但从这个角度看,却挺特别。你会发现这条线并不是从正中间引出来的。

也就是整条耳机线是“斜着”从腔体延伸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头外壳无logo,整体设计简约,质量感觉比较可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牌英文Logo被设计在了分线器上。

实际上,U-2的logo标记方式同当年的VXC一样,都只设计在分线器上。区别是,当年的VXC还是“水月雨”汉字形态,如今变成了全球通用的品牌名MOONDRO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览水月雨自品牌创建以来的所有平头塞,你可能也发现了,几乎每一个型号都有独立的设计语言,差异可以说是“巨大”。

而这里面外形最特别的,目前来看,我觉得就是U-2。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件没拍照。

同六、七年前VXC和无名一样,也是只提供了海绵套(5对)和小的灰色布袋。

比较意外的是,没提供中空海绵套,只给了封闭型。

但是封闭套下的U-2,人声和低音都比较普通,欠缺解析,距离商家描述页面的“细节丰富”和远超普通平头塞的宽频响有距离。而且,即便换成中空套,它的解析也没有比封闭套提升多少。究其原因,似乎还是下盘过肥所致。

所幸,默认“裸塞”状态下的U-2声音挺牛,而这种无需借助耳套就能获得良好佩戴和不错音质的“平头塞”也是多年以来国内市场上所稀缺的,堪称“怀旧式进步”!

为何这么说?

因为二三十年前的索尼、森海、爱华、夏普、JVC、铁三角等品牌的平头塞,“裸戴”是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 ,外观够经典,工艺也看不出什么毛糙,除了人体工学设计还不够好,实际真正佩戴下来,倒也一切o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音方面,以下是基于对比和各种形式的插拔体验:

竞品:水月雨六、七年前的三款平头塞:白雪(50元)、无名(99元/没拍照)和VXC(299元),都戴套。

前端:索尼ZX706、山灵M5 ULTRA、飞傲M11 PLUS ESS、IPAD、IFI ZEN CAN 3千元桌面解码耳放。

首先,没想到灵敏度看似较低的U-2,实际听感声压比VXC更好些,而且三频够均衡,细节形态也比较饱满,故连接各种前端,都挺容易出好声。

但不同的前端下,它的味道和音色还是有些区别,而且这个区别差异挺明显。

像在索尼ZX706下,U-2会相对欠缺横向声场,不过低音力度和高音解析都很不错,器乐的旋律美感相对出彩。

在飞傲M11 PLUS ESS下,它的声底变得似乎更“纯净”了,有相对索尼更静谧、更润泽的音色,表现女声会比索尼更毒一点。

在山里M5 ULTRA下,中频饱满度相对突出,且全频的“动态”和“密度”也给我感觉最好,听着都不像一个低价位平头塞了。

小结,U-2的揭示力较高,素质潜力也不算小,有超出价格的,令我意外的HIFI潜能。音色略偏干,脆爽型。

→对比之下,“白雪”(59元)的声音就有些头中效应,许多细节凝结在颅内,与人声堆在一起,难以分开。

同一首流行乐,用U-2听,即便不对比,也能听到挺丰富的中、高频器乐细节和方位的,同时,它也能提供比白雪更扎实一些的,不那么紧缠着人声的低音;

再换用白雪听同首歌,除了较为自然的味道,明晰且饱满的人声,其余那些比较微小的声音细节,都听着很普通,或是说泛音缺失,没有仙气儿……

→关于百元档“无名”(99元),相对“白雪”信息量的普通,“无名”的解析就好了不少,细节丰富了。

再加上整体更好的平衡性,会让人觉得它线条很平滑,够舒展,有某种畅快感。缺憾就是整体单薄,偏瘦弱。

那对比U-2,“无名”不错的解析和很不错的“横向舒展听感”,会不会仍能成为在在“白雪”面前的优势呢?

并没有。

U-2的解析(信息量+分离度)和饱满度(各频段的形态真实感和自然感)比“无名”还好,后者那种单薄的清晰虽说也好听,也高品质,但还是不如U-2丰满给力。

那U-2就秒杀了“无名”么?

似乎也没有。

听一些比较激烈,编曲复杂的音乐,U-2的低音似乎显得不够扎实,有某种紊乱,这似乎也影响了人声的坚实。所以,我个人“暂时”不大推荐喜欢听凶猛音乐的人买U-2。当然,也不排除随着煲机时间的延长,它对此类音乐的适应性变好。

而反观“无名”,它就不惧这种燥一些的音乐,它一样能中性从容的还原。我觉得,造成两者在这方面听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跟“振膜”有关。内心深处,总觉得这个“膜片”需要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彻底自然、松弛下来。

→U-2对比“VXC”(299元)结果又如何?

两者硬素质比较接近,但调音境界,我觉得VXC还是更绝一些,主要是它听啥都“好听”,也许不是听啥都“很还原”,但人家可以让各种声音都润泽,唯美起来,声音的各种毛刺似乎都有被“打磨”,留下的就是纯粹的悦耳,它最大的特征是“女毒”,此外,器乐分离和高频延伸也有着上佳表现。总体而言,在低价位平头塞里,VXC至今也仍是个参考级作品。

对比之下,U-2就不太“女毒”,但它强在男、女声比VXC还原的更“客观”,整体音色会更自然,且无年龄、性别的倾向性偏差。

但某些时候,人声听感会略淡,略干,时不时会让我觉得欠缺足够的肉质感和密度。不清楚煲机后会否改善(预感会有),毕竟它内部扬声器单元是从音箱结构移植来的特殊设计。

低频方面,U-2比戴套的VXC还要稍微再好些,下潜和量感都有进步(只是不如一些入耳),而这也是它超越299元耳机的一个细分素质,凸显了超值属性。

高音水平,两者相差没有很大,只是音色有些差异。听感上,它们都有着细腻的高频风格,很多老歌里隐藏的器乐采样或是镲片、三角铁这些远景点缀式的器乐声,都能很迷人的真切再现,甚至还能给你一种声场的纵深感,非常好听!相对的,很多普通HIFI平头塞是不会这么细腻传神的释放这些高音细节的,它们往往会简单、含糊的展现,而且你还得刻意地细听,不会像U-2这般给出明确的,基于良好微动态和空间感的定位特性。

最后,简单对比下水月雨入耳式耳机竹2,看下平头和入耳之间能打成啥样子……

我也只是好奇,好奇这个199元的平头塞,能否胜出早已成熟N年的入耳式?

实际感受挺复杂,而且在不同的歌曲下,双方差异也挺大,而有时是差距。

最初是这样,听了很久的U-2,突然换上竹2。好家伙,人声一下子有被“捏着嗓子”唱的感觉,另外,竹2的低频和高频非常的“两头翘”,声场非常的明显,但又明显是“畸形”似的硬凹。

反正,就是很不适应,开始怀疑入耳式耳机是不是一场商业阴谋,以及它是不是洗脑了发烧友们?

但同时,又觉得平头塞好自然,人声形态明显是舒展的,而且其余细节也可以自然的平铺开来,毫无刻意,这种耳机的科学HIFI调调,更适宜久听。

再后来,又换了一首歌,之所以换,是因为这首歌节奏猛一些,以U-2的音色和素质,我觉得难以驾驭,于是再次换上竹2,我的妈!不论人声、声场、低频、高频,还是入耳式带劲,它非常恣意的展现各频段味道,很有感染力,这不得不服,而此时我也忘了什么畸形不畸形,自然不自然。

综上,同样都具有丰富的中高频细节,但入耳式和平头塞,总体来说,还是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所以,两者的定价方式,可能也因此变得各有各的标准了。

结语:

水月雨U-2通过从音箱那里借鉴的调音手法,做到了很不错的大框架素质,它重还原,够平衡,而通透细腻的高频更是令我着迷(亮点)。非要说缺憾,暂时就觉得中音音色略僵硬,某些歌曲下,显得单薄。

言而总之,仍是超值!喜欢解析、追求平衡,对低音也有适度要求的平头塞爱好者大可以搞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