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安徽铜陵郊区大通镇龙苑小区内,一第48栋楼的一侧,在短短几分钟内轰然坍塌,灰尘与砖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废墟。初步排查结果显示,有5人在这场灾难中失联,幸运的是,其他涉险人员已全部安全撤离。据悉最后的5人失联者中,已有4人不幸遇难,1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迅速介入,专家们经过初步判断,认为这场坍塌事故很可能与近期的大雨有关。解释说并非所有的房屋都不能淋雨,但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地基土壤饱和、排水不畅或建筑本身存在隐患时,大雨就会成为坍塌的“帮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知道,连续的降雨会让土壤变得湿润,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背后的“杀伤力”有多大。想象一下,土壤就像是一个海绵,当它被雨水浸透后,就会变得沉重,承载能力也会大幅下降。

如果地基下的土壤被雨水长时间浸泡,就会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孔隙,就像海绵吸满了水一样。在这样的状态下,地基土壤无法再有效地支撑起建筑物的重量,从而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坍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如果建筑物周围的排水系统不畅,雨水就会在地基周围形成积水。这些积水会进一步加剧土壤饱和的情况,使地基承受更大的压力。就像一个人长时间站在水中,脚下的土壤会逐渐变得松软,无法支撑起整个身体。

专家还提到了土的饱和度Sr这个概念,它用来形容土的孔隙被水所充满的程度。当Sr接近或达到100%时,土壤就达到了饱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土壤的承载能力会显著下降,尤其是当土壤中含有黏土等细粒物质时,其饱和后的承载能力降低得更为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场坍塌事故中,除了大雨的“帮凶”作用外,建筑物本身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据了解该居民楼是砖混结构,共有5层,每层有2户,此次倒塌的是西边户,共涉及5户。

砖混结构在过去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方式,但在现代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结构方式已经相对较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无法直接断定这栋楼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但有一些线索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比如,这栋楼的建设年代是2001年,相对较早。

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质量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此外如果这栋楼在长期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存在不当之处,也可能导致楼体的结构逐渐老化,承受力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事故发生的确切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但无论如何,这场事故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更要关注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并采取措施加强建筑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