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警察入选第四批航天员载荷专家,大家听说这个消息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媒体报道,有一名香港女警察成为预备航天员,后面有关这位航天员的消息也被多方证实,还披露了这名成为预备航天员载荷专家的女警察的详细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香港那边的话来说,“好犀利,陀枪师姐变航天员!

这名女警察名为黎家盈,拥有信息科技及计算机方向的博士学历,之前在香港警队任总督察,在警队,负责特别部门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披露的消息来看,这位“能文能武”的女警,入选第四批预备航天员载荷专家,早在2023年就已接受训练。

不过此事目前相关部门还没官宣,我们静候佳音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是在2022年9月启动的,当时公布了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类。

并且因为这次要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2022年,港澳地区航天员选拔就启动了,当时有120余人参与报名。

经过三个月的选拔,40名候选人脱颖而出,20余名进入最后定选阶段,进入定选阶段的就有多位符合条件的港澳候选对象。

在经过激烈的竞争之后,女警黎家盈终于成为入选中国空间站的香港航天员,足以看出她的实力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也都很清楚,在航天员的职业道路上,每一步都铭刻着艰辛。从最初的选拔,到加入队伍后的严苛训练,无不挑战着他们的极限。

一旦被选入太空飞行任务的团队,航天员将接受长达一年封闭的相关训练,学习如何在空间站内执行各种任务。

这也是除了保密之外,将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很早之前就不在公众前露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航天员,飞上了太空执行任务,面临的挑战更多,大家熟悉的首先是失重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

在失重状态下,执行任务时做拧螺丝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艰难。还有航天员回地球后,看上去都有些发胖,这是因为失重体液没法自然流淌到下肢,导致上肢体液增加了,所以面部“浮肿”。

在地面,我们身体的肌肉、骨骼要对抗重力,但是失重环境会出现肌肉萎缩、骨质流失。

所以当航天员执行长达6个月任务,返回到地面需要由工作人员抬着走,没法马上站起来行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航天员的能量来源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研发了航天员能量餐。

航天员能量餐能快速补充能量,可以持久供给同时保持营养均衡,并且安全健康,能够帮助航天员抗疲劳,维持充沛的精力,保质期也长达两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航天员能量餐每次都随航天员一起出征,也是预防各种意外情况的预备餐,成为航天员执行任务的能量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回这位新的女航天员,虽然更加具体的消息曝光之前,我国已经宣布了港澳地区至少有一位入选,但航天员身份一直保密,只有在执行任务前才会公布。

因此港媒报道虽权威,但真正的验证还需等待任务执行,届时我们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

如果这个消息到时候被证明是真的,那足以引起很多联想。

就有网友提出了“中国空间站全女航天员执行任务”的猜想,这是否可能成真?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女航天员确实比较稀缺。即使刚刚曝光的黎家莹成为预备航天员的消息是真的,那我国也一共仅有四位女航天员。

这四位分别为刘洋、王亚平,以及一位尚未执行任务的第三批次女航天员,而且这位至今也仍然很神秘,还没有她的相关信息披露,再加上黎家盈,总共四位女航天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航天员在太空中执行任务,还是有优势的。她们相对来说更加敏锐、细腻,沟通能力强,她们执行任务也能够为乘组带来更多活力,和男航天员搭配做工作的效率也更高一些。此外,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雌激素和镁的代谢方面优于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网友提出的全女性乘组模式的可能性极小。

首先一点,目前仅有刘洋、王亚平两名女航天员满足成为指令长的要求。

第三批次女航天员尚未执行任务,还需时间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此后才能再上天。

近些年来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我国都是趋向乘组航天员年轻化,还有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至少需要一名男航天员。

所以,我认为在商业航天时代,或许会出现全女性乘组,但在中国空间站扩展前,这难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说中国空间站扩展后,可能出现全女性乘组呢?

大伙都知道,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从三舱位升级到六舱位,更大的空间就能够容纳更多航天员居住和实验。

除了国内航天员外,我国正式邀请国外航天员加入。在更大的空间站中,超过三名航天员执行任务的可能性大增,届时,全女性乘组的概率将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中国空间站的发展按照我国的航天战略,将成为共同交流、发展与进步的平台,目前随着日本、印度等17个国家的加入,中国空间站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合作实现突破,提升航天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