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政府高度重视医学发展,在医学管理方面设立了众多医药机构掌管各种医药事宜,如掌管医籍整理与勘校的校正医书局、掌管医学教育的太医局等。这些完善的医学机构与制度为医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
此外,宋代皇帝多对医学有所涉足,文士与僧人等社会群体皆关注医学,宋代医学著述蔚然成风,医籍数量激增、医学门类丰富。这些宋代医学文化现象在宋代书目医籍著录中皆有反映。
一、 宋代官修医籍大量整理的反映
医籍的整理与刊刻,是医学知识传播最为核心的要素与基础,故宋朝政府为促进医学发展,发布大量诏令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医籍的征集、整理与刊刻活动。政府对医学文献的重视及整理,对宋代医学的发展及其社会思潮的转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形成“自古以来唯宋代最重医学”的局面。
宋代叙录体书目著录了大量宋代官修医籍,且数量繁富、著作形式多样,以本草类、方书类医籍最为繁富。官修医籍的大量编著,提高了医学知识的科学性、促进了医书形式与内容的规范性,对医学的推广与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便利民众之功,更是宋朝政府仁政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
《求方书药法御笔》记载:“人肖形于天地气盭则形病昔圣人救以医药,跻之寿域,仁政之急务也。比者医不穷理,流于世好,人以夭折,朕甚悯焉。”
北宋时期对前代医书的整理,本身就是对以往医学成就的一次总结。在唐代,张仲景的医书尚且流传不广,这是因为当“江南诸师秘仲景之书不传”的原故。至宋代,主要的医学典籍因被刊为定本而得以广泛流传。通过官方的力量,组织饱学的儒臣医官共同校正的医书,在内容质量上得到了保证。
这些医书成为北宋医学校的教材,更进一步促进了对这些书籍的研究。一般的医生都能加置重要医书,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有所依凭。金元医家的争鸣主要发生在民间医生之中,这本身就是医书广泛刊行的影响所在。因此,北宋时期校勘整理医籍,在医学发展史上应予高度评价。
二、宋代特殊群体涉医风尚
宋代叙录体书目医籍著录,揭示了宋代特殊群体的涉医风尚,宋代除业医者涉医外,皇帝、文士、僧人这些特殊群体或出于个人兴趣、或缘于职责亦广泛涉医,编撰大量医学巨著的现象,有效促进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宋代这些特殊涉医群体成了推动宋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行圣惠方诏》记载:“其《圣惠方》并目录共一百一卷,应诸道州府各赐二本,仍本州选医术优长治疾有效者一人,给牒补充医博士,令专掌之,吏民愿传写者并听。”
宋代皇帝推崇文治,对医学与医书的编撰尤为关注,宋太宗在《行圣惠方诏》的诏令内容,反映了太宗皇帝认为医药之书的编撰与普及,乃民生之必需,实施仁政之根本,故发布诏令大力搜罗名方并撰编成书、刊行并广颁天下。晁目著录《太平圣惠方》及《圣济经》分别反映了太宗与徽宗皇帝涉医现象。
《太平圣惠方》是因为太宗皇帝平素喜好收集名方,发布诏令,组织专业人员参编,并将自己珍藏之验方贡献出来,亲自为之作序。《太平圣惠方》的编撰、内容及其传播应用,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为当时国家医药学知识的一个标准。
此书传入朝鲜、日本后,受到医学家的高度重视,日本汉医学家丹波元德誉其为“诚经方之渊丛,医家之盛典”,可见作为《太平圣惠方》最核心的组织与策划者,宋太宗皇帝对医学发展与传播贡献之巨。《圣济经》由徽宗皇帝主持编撰,辟廱学生昭武吴禔为之作注。书成于政和年间,其中的“天人相应”“营卫经络”等医学理论内容主要参采《黄帝内经》。
徽宗皇帝论及《圣济经》“可以养生,可以立命,可以跻一世之民于人寿之域”。
可见徽宗皇帝同样认为医乃“仁政之急务”,可以以医惠民,《圣济经》的编撰亦是其强化统治、宣扬仁政的重要手段。
除以上书目文献记载太宗和徽宗皇帝涉医外,《宋史》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为其弟宋太宗艾灸治背的故事。此外,北宋诸帝除太祖、太宗、徽宗外,真宗、仁宗、神宗等皇帝皆发布了大量医学诏令推进医学发展,北宋皇帝关于医药卫生政令及其内容计248条,由此可以反映宋代皇帝对医学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医学活动的社会文化面貌。
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以及科举制的日渐完善,使文士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者,皇帝广泛涉医也对文士涉医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士积极投入医学建设事业,大量编撰医书,参与医疗活动,有效促进了宋代医学发展。宋代书目医籍著录反映的文士涉医现象尤为丰富,医籍著作方式主要包含对方书的编校、对经典的校补与改编等。
宋朝政府多次组织业医者和知医文臣编修方书。此外,文士阶层亦广泛搜集民间验方,参与方书的编撰工作。文士涉医活动主要体现为对方书的大量汇编与校补工作,编撰方书,传播医学是其行政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政绩体现。
除了对方书的汇编,文士涉医还涉及到对经典的校补工作,这类校补不仅促进了医学知识的科学性,还提高了医学经典的灵验性。宋代书目著录反映了宋代文士群体广泛涉医,对方书的编撰蔚然成风,并注重对医学经典理论进行校注或阐释。
宋代文士积极涉医有效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普及,更为医学理论与经验总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知医文臣和儒医的出现,现今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丰富的医学理论将暗淡许多,对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将大受影响。
宋代佛、道群体广泛涉医,是推动宋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如《崇文总目》著录《广陵正师口齿论》《口齿玉池论》著者皆为宋僧释普济,或如晁目著录《养生必用方》反映了宋僧初虞世涉医现象。
此外,宋代皇帝崇奉道教,道教文化是国家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文化因子,这种特殊的文化亦深入渗透在医学领域。国家在重大医疗活动与医书的编撰中,亦重视道士的参与,道士群体成为了宋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宋代医学发展成就斐然的彰显
宋人保存了大量前代医学经典医籍,如《崇文总目》著录《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素问》《素问》《千金方》《千金髓方》《千金翼方》等,再如晁目著录《仲景伤寒论》《王叔和脉经》《巢氏病源候论》等,或如陈目著录《脉诀机要》《中藏经》等皆为宋以前医学经典著作,反映了这些医学经典在宋代的承传风貌。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乃诏即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
宋人对前代医籍做了大量校补、注释等整理与改编类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宋代书目著录宋人著作类别与数量丰富,反映了宋代医学各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方书、针灸、伤寒、儿科等类成绩最为斐然。
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刻本成了宋代医籍的最主要的版本形式。刻本的出现,加速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宋代叙录体书目对医籍版本形式的著录,反映了宋代医籍版本形式发展的文化面貌。
结语
宋代目录学成就斐然,对前代书目体例既有传承,又有超越。主要体现在书目数量宏富、书目体制相对完善、版本目录开始出现、目录学理论系统化等诸多方面。宋代书目不但建构了丰富且完善的目录学理论构架模式与实践体式,多有开创之功,且承载着重要的学术史功能,史料价值丰富。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