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婴戏图脱胎于宋代人物画,宋代人物画中的形象,不再局限于前朝历代热衷描绘的帝王将相、神仙佛像等,而向市井货郎、儿童游戏等普通大众生活过渡。不仅其创作对象向现实转移,其绘画技法、人物造型描绘都越发写实,遵从“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刻画精致严谨,“体度如生”。
一、宋代婴戏图的形成背景
宋代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地位,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市民经商,并且在固定位置设市,进行货物、商品交易活动,这种开放政策使得商品经济雏形开始显现,大量物品作为商品在市面流通。同时城市崛起使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民俗文化大肆流行。
城市作为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为保证其安全性,西周至唐代,在城市建置功能区的格局划分上严格遵守“坊市制”,即市、坊分开设置,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坊是指人民的居所,市代表商业活动中心,市的四面建造阛墙或者藩篱,并设阓门。官府确定市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市场之外严禁交易。
宋朝逐步打破坊市制度,北宋年间市的场地和时间限制已经取消,城内商铺随处可设,商人沿街叫卖之声络绎不绝,市场的营业时间也不断延长,部分商业区经营通宵,甚至出现了颇具规模的繁华夜市。城市功能区划分不再明确,形成了市民住宅和商铺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带动了宋代文化活动的繁荣和传播,画作描绘对象逐渐丰富,题材多样,市井民俗丰富的生活逐渐走入画家的笔下,同时,宽松的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使市民心态发生变化,逐渐追求起精神文化的享受,在艺术上包容发展形成多元并存、雅俗互融的开放局面。
以记录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逐渐兴起,成为市民阶层陶冶情趣,附庸风雅的“工具”并在坊间备受追捧、广泛流通,山水画的光芒受到遮蔽而风俗人物画在宋代形成,并且得到了宋代皇室的肯定,在宫廷画院中推崇,尤其在南宋达到高潮。《婴戏图》作为风俗人物画中描绘儿童嬉戏的重要分支,也随之兴旺发展起来。
随着宋代坊市制度打破,商品经济萌芽发展,政府对服饰严格的约束被破坏,服饰是人们体现财富、身份、地位及审美意趣最直接的表现。富人阶层的崛起并挑战服饰禁令,宋代社会服饰风尚渐趋奢侈,并突破贵贱等级界限。
宋代婴戏图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推动,是人口政策在绘画上的体现。劳动力与政府税收、粮食产量及维护政权的需要等方面密切相关,劳动力不足,人民生育意愿不强作为宋代突出社会问题,在当时的文艺创作中不能不有所反映。
《东坡全集》卷七四记载:“与朱鄂州书”中引王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画院作为宋代官方画所,体现的正是政府意志,南宗初期画院画家大量进行婴戏图的艺术创作,不难看出政府鼓励生育的态度,大量百子图的出现,反映了政府利用画院的艺术传播力向公众传递育子、养子、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宋代婴戏图中的儿童所穿服饰上体现出的少数民族特点,也反映了战争不断带来的民族融合。
二、“以形写神”的写实性
在宋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理学”精神占据了主体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的创作,宋代绘画提倡写实性,倡导在写生中全面细致的观察描绘对象,这一时期以写实性为主要创作特点。其人物画不仅在形象、结构上有明显改变,而且在人物的个性、形象、内心刻画上更胜一筹。
宋代士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更加强烈,对本体生命、内心意绪以及性灵的自由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渴望。婴戏图在宋代成为独立的绘画单元,儿童成为这一绘画题材中的主角,但前朝的人物画中婴孩很少出现或作为陪衬出现,画家在刻画儿童时只是将身材比例缩小,但面部神态、细节等还是成人模样,虽是儿童但尽显老态,并不能表现儿童的活泼灵动。
宋代画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儿童们的游戏状态、生活风貌,抓住婴孩身体特征,表情神态和动作特点进行细致的描绘,对于儿童形象的描绘相比于前朝更加成熟,渐渐形成婴戏题材绘画之风,通过对儿童游戏玩耍闲适生活的写实性描绘,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童心童趣和不受外界束缚的美好生活。
格物致知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从万物的本质出发,研究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客观地描绘事物。董逌在《广川画跋》认为绘画须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基本特性,提倡精细写实的画论。宋代婴戏图对于儿童的描绘从儿童身材结构出发,对婴孩的五官神态,动作都做了详尽的刻画,儿童形态栩栩如生。
《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
宋代婴戏图对于儿童的身材比例,一改前朝机械化等比例缩小成人身材的做法,结合现实,儿童一般头部占身材比例较大,相比较与成人,儿童的身材更加圆润,脸型画的圆润有肉骨骼特征不明显,年龄稍小的儿童胳膊如同藕节,肉都堆在了关节处,五官扁平,眼大嘴小,宋代画家从这些身体特点进行刻画,将宋代婴戏图写实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古人在绘画中追求形神兼备,形似只是基础,更应从形体中表现出神韵。宋代婴戏图细腻地描绘了儿童专注、灵动的表情和小心翼翼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儿童游戏时的猎奇的心理活动,把儿童描绘得栩栩如生。正是这些细节展现了孩子的本能和天性,将孩子的精神刻画进了画面。将儿童的活泼、淘气、天真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三、淡雅细腻的色彩
宋代婴戏图设色上也受到理学的影响,色彩与形体的结合紧密,着色丰富细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色彩朴素淡雅。这与宋代社会文人士大夫占据主流话语权有关,他们提倡文雅清致反对艳俗,因此宋代设色以冷色调为主,主要颜色以低饱和度的石青、藤黄、赭石为主,黄、橙、红等色调融入其中。
伴随着手工业发展和植物颜料的丰富,画作层次在颜色上更加细腻,更加丰富。宋代毛笔较前朝制作精致,材料丰富,流行采用羊毫和兔毫相结合,这种笔着色时不露笔痕,墨迹由深到浅层次细腻。
《芥子园画谱》记载:“宋有院绢,匀净厚迷,有独梭绢,细密如纸”。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绢作为画布在画院中盛行,宋绢细腻平整,在画面表现上使得色彩既丰富又干净。同时,植物颜料在宋代被大量使用,而与矿物颜料相比较来说,其着色较浅,亲水性高,在画面中不易形成强烈对比,这些都使得宋代婴戏图设色上具有淡雅细腻的特点。
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婴戏图画家,多迎合宫廷审美观,在设色上偏爱高贵典雅、清新雅致的暖黄、石青等,画面布局精致工整,渲染着儿童天真烂漫童真童趣,画面主体给人雅逸明亮之感。
结语
宋代社会的文人气质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独树一帜,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到宋徽宗创立“院体”,宋代社会色彩的审美情趣,从唐代的浓墨重彩转向淡雅静谧、和谐统一。宋代婴戏图画作数量是前朝数倍,婴戏题材画家也层出不穷,他们立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观察角度,所绘之婴戏场景也纷繁多样,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宋代儿童闲适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