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来高调的吴艳妮,最近又上了好几回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很多人一样,我是在去年杭州亚运会的田径赛场上,认识这位运动员的。

可惜让她闻名的不是冠军,而是抢跑。

在亚运会田径女子100米栏决赛,她因抢跑被裁判判罚,随后强硬争取。裁判虽然让她重新回到赛道,但最终还是取消了亚军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不少人就对她观感不好,觉得她和裁判的沟通态度不好,没有一点运动员的谦逊和规则意识,完全就是在胡搅蛮缠,是撒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她后来回应也特别我行我素:“我不在意别人说我任何,我做好我自己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提醒我以后不要抢跑了,我想的是,如果我真的抢跑了,又怎么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间大家都在疯狂骂她猖狂,傲慢。

“应该封杀!”

“不配当专业运动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今年,她接连在厦门、苏州两站钻石联赛中跑出垫底的成绩,但还是照旧上台前化妆编头发摆pose穿很多人眼中的奇装异服。

更让人觉得成绩不行,风头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扑老哥只给她2.8分,骂她哗众取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心里觉得她漂亮,也皱着眉头sayn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比赛前经常做一个很复杂的手势,类似于个人的一种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看了,觉得这和跳大神差不多。

评价她神神叨叨不学好的,光搞怪名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菜又爱玩。”

“天天在外面丢人现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这些质疑,基本都觉得她把赛场当秀场,对比赛不尊重,只知道搞噱头炒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说她心思没放在正途上,一心想着当网红,怎么可能出好成绩呢,趁早别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折出现在随后进行的2024世界田联洲际巡回赛大阪站女子100米栏决赛上。

吴艳妮12秒86的成绩夺冠,追平赛会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她又在2024年田径黄金大奖赛东京站女子100米栏决赛,跑出12秒80的成绩,拿下冠军,刷新亚洲赛季个人最佳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夺两冠,“拼回中国女子100米栏历史上在世界田联洲际巡回赛金标赛事的第一个冠军”后,她的世界排名上升到了26位(女子100米跨栏项目),国内目前排名最高,亚洲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不喜欢她的观众,心态也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始给她道歉,说小姑娘爱嘚瑟就嘚瑟吧,谁让人家有嘚瑟的资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漂亮小姑娘打扮打扮怎么了?

只要不影响比赛,怎么打扮都行!

“有本事的人高调点,没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比赛前爱做的那个动作,现在也被解读为个性:“谁还没有个招牌动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的狂和傲,只是张扬,是性格,没什么不好的,反而是种个人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运动员就需要张扬,需要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要是这么厉害,我能拽出天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扑评分更是直接冲到8.9,大翻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评变化之快,叫人叹为观止。

难怪说运动员还是得靠成绩说话呢?没成绩的时候你就是根草,有成绩了当场变宝。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就在这周一,吴艳妮宣布退出重庆赛,原因是踩场后发现身体不适,规避伤病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要是发生在半年前,必然会有一批人冲过来骂她临场逃脱,没有竞技精神。

结果现在,大部分人都支持她的选择,说她做这样的决定很冷静,夸她很谦逊礼貌。

“该养伤就养伤,期待继续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们这么善变,简直不可思议。

实际上,吴艳妮的经历可以说是体育圈的常态。类似的事,过去发生过无数次事。

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你出成绩的时候,放个屁都是香的,做什么都有人追捧,会被人包容;

等到没成绩的时候,呼吸都是错误。

说白了还是那句老话:

竞技体育,菜是原罪。

这里的“菜”并不一定是真的指水平很次,而是指一种相对的成绩结果。换言之,在不少人眼中,输就是菜,甭管是输给谁。

不管你什么性格什么行事作风,只要能赢,大家都会自动带上滤镜,为你解释。

反之,一旦输了,不管你如何规矩如何专业,都会有人挑三拣四,批评各种你的不是。

林丹,大家都认识。

他打球很情绪化,状态好就特来劲,状态不顺就摔球拍,早期还因缺乏斗志而消极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这些事,他挨过批评,被停过训,在赛场上拿过好多黄牌,但脾气就是没改过。

照样又狂又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这就是一种风格,“因为每当我发完脾气,我都会练得更投入。”

但是观众才不惯着你。

大家会觉得你一个运动员,脾气这么暴躁,能沉下心训练吗?能练得出成绩吗?“你有素质没有?你尊重赛场、尊重对手了吗?”

偏偏林丹本人还是争气,没多久就打到世界排名第一,然后世界冠军拿到手软。

汤姆斯杯五连冠;

苏迪曼杯六连冠;

两届奥运会男单冠军;
五届世锦赛男单冠军;

直接打到双圈全满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那以后,骂他的声音就越来越少。

他性格还是那样,会摔球拍,会对着外国友人大飙国粹,会用愤怒的眼神抒发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那不再是暴躁,而是“桀骜不驯”,是“实力者的个性”,是“王之藐视”。

或许这就是冠军的特权吧。

他的反例,可以看樊振东。

樊振东喜欢看演唱会,本来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以前,他比赛赢球的时候,这事还被认为是擅长劳逸结合的体现,值得表扬。

但看演唱会赶上输球,性质就变了。

今年3月,他在WTT新加坡大满贯赛上,输给小将林诗栋。随后,他开赛前两天,去看霉霉音乐会的一段视频也流传出来。

此时此刻,这就成了不务正业

“就知道玩,怪不到老输比赛!”

“都快比赛了,还不收心,没有职业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骂到当事人自己出来解释,说只是在比赛间隙抽了三个小时来看演唱会,希望大家不要误会,后面还是会继续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没啥用,前几天他和波尔同框的这条热搜下面,照样就很多骂他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上奥运会了能不能专心点?”

“自己都连续爆冷了还有空看别人的球。”

“什么时候还看球,有空不如研究对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扭转这风评,只能等下个冠军入手了。

更深受其害的是,刘翔。

二十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他像飞人一样,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世界纪录,夺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后,他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上夺冠。

不仅打破了欧美运动员在这项赛事上的垄断地位,还是历史上首位打开12秒90大关的选手。

当时大家对刘翔那叫一个捧,把他奉为田径圈的紫微星和救世主,说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他的商业价值水涨船高,特别惊人,随处可见代言和广告,还上了很多节目。大家都觉得这都是他应得的,毕竟他创造了历史啊。

结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因伤退赛,舆论风声一下子就变了。

有人揣测他是装的,因为害怕自己拿不到冠军先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避开锋芒。

也有人骂他怂货、懦夫、逃兵,是给中国丢脸,一点没有竞技体育的精神。

还有人觉得他就是节目上多了,广告接多了,忘记了自己身为运动员的本分

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旧事重演,他在亲吻栏杆后二度退赛。骂声更难听了。

“演的吧?怎么不去当演员?”

“一碰大赛就退赛,就是输不起。”

“干什么运动员,回家种地去吧。”

。。。

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刘跑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后来,舆论的声音逐渐过去,理智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才意识到刘翔什么都没做错。

成绩假不了,伤势也假不了。可惜赛场瞬息万变,不会有无冕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刘翔一样,因为偶尔的意外或失误而遭遇舆论攻击的运动员,几乎不计其数。

李宁,在巅峰时代,曾拥有惊人的成绩:一届体操世界杯包揽六块金牌,一届奥运会收获3金2银1铜,堪称体操界的神话。

那时候大家对他的爱称是“体操王子”

结果后来,因在赛场失利,爱称成了黑称,有人骂他“体操亡子”,还故意寄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冕奥运冠军的拳王邹市明,捧回了历史性的金牌。有人说他是中国体育史上的英雄,是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拳击的实力。

后来由于在一场比赛中输给日本人,被骂“影帝”、“打假拳”、“丢人现眼”。还有人直接喷他“怎么不‘死’在赛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开传统竞体不弹,在电子竞技的赛场上,他们把“菜是原罪”这句话演绎得更生动。

不管你队伍以前是什么成绩,是拿过全国第一,还是拿过世界冠军,但凡输上一两场,都会面临网友,尤其是己方粉丝的讨伐。

有四处找人背锅的,

有骂选手不认真准备只知道混的,

还有认清实力有差距劝换人的。

反正结果决定一切,骂就完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止是在场上的运动员,就连场外的教练、训练组等等相关人员,都不能幸免。

郎平回国给国家队当教练,带中国女排拿下里约奥运会冠军,和两届世界杯冠军。

当时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庆祝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回归世界巅峰,夸郎平教练当得有水平,不愧是初代冠军,就是厉害。

结果后来比赛失利,又有好多人站出来骂她胡乱安排,“坑了中国女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大家熟悉的“苟局”。

东京奥运会前,路过的蚂蚁都能骂他两句,时不时批评他严重阻碍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众多运动员的运动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奥运会上国家队成绩耀眼,痛骂立刻化作赞美,“无知的策略”成为“深谋远虑的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冬奥会,中国五金追平历史最好成绩,网友直接尊称他为尊敬的“仲文同志”,用尽笔墨,赞美他是人民的好公仆、社会的好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封他为“辅国证道昭应灵效广佑昌运仲文真君”,郑重有力,振聋发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绩几乎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运动员们只能赢,不能输,不能退。

万一输了退了,就是菜,就要被骂。

不管什么项目,但凡是能分出胜负,都得先拿个冠军看看实力,才有资格开口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成绩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谎言是狡辩是借口,有了成绩,一切都将是至理名言。

所有骂声本质上都是对成绩的不满罢了。

其背后的隐藏逻辑是,如果你不搞怪/不发脾气/不看演唱会/不化妆/不接广告/不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是不是就能赢了?

尽管前后两件事可能并没有实质上的关联,但观众们偏偏这样理解,乃至于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逻辑——菜是原罪,成绩为王。

但是,这样就对吗?

我觉得问题还是要辩证地看。

所谓“竞技体育,菜是原罪”,类似于另一种意义上的“唯金牌论”,是唯结果论的体现。

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为它似乎会抹杀人们在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让其他一切都显得不值一提。

奥林匹克格言说的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不是“最高最快最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类的极限无从预测,另一方面我觉得意在强调竞争过程,而非最终结果。

这里的“更”,是和他人比,也是和自己比。

否则你看有些国家,明明知道自己在各种比赛中都不占优,还坚持去参赛,是图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也是重在参与,志在超越啊。

所以我觉得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可以菜,但不可以失去那颗勇于竞争的心。

我们必须承认,竞技体育的魅力正在于竞争本身;在于冠军只有一个,而参加者不计其数。

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千倍百倍的努力,才有资格伸手去够皇冠顶尖的那颗钻石。

换句话说,努力可以说是最不值一提的东西。因为它是最基础的敲门砖,没有人会看到你足够努力,就把冠军拱手相让。

但反过来看,恰好所有人都足够努力,才能贡献出精彩的表现,让冠军更加珍贵。

这样好理解了。菜不可怕,因为它是相对的关系,和世界冠军比起来全国冠军就是菜,和第一名比起来第二名就是菜。

可怕的是菜且敷衍。

因为观众是能看得到表现的,是认真对待比赛还是消极应战,是逆境里依旧抗争还是早早摆烂,都预示着当事人截然不同的心态。

所以不必盲目去喷那些“一时变菜”的人,他们可能是遭遇了瓶颈,碰到了难熬的阶段,或者出于客观原因,才有了这样的表现。

此时此刻,对他们破口大骂,既不会让他们成绩突然变好,也不能挽救什么,除了给运动员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毫无意义。

更何况,什么冠军都会有壮士迟暮、盛年难再的那一年。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没有人会永远是冠军,但永远会有新的冠军前浪总会被后浪追到沙滩上。

所以我总觉得,只要人们依旧有奋勇向前的心,愿意认真对待每次比赛,就值得鼓励。

无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