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究竟是死在大火中、悄悄逃出宫去、还是远渡南洋,各种传说让历史充满了神秘和扑朔迷离。虽然现今只能根据史书中的零星记载去猜测和编撰,但无疑这个谜题一直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除了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外,明朝立储之事也是备受瞩目的历史事件。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立储抉择影响着明朝的未来走向。
靖难之役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去世,这让他面临了重新考虑立储问题的局面。朱元璋为什么没有立朱棣为太子?而是越过了儿子这辈,直接选了当时的皇长孙朱允炆。
一、大明开国,寄予厚望,立嫡立长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一统天下,功德圆满。此时的朱元璋已不再是当年跟随朱元璋起义的贫苦儿子,而是九五至尊、神武穆穆的明太祖。他一生共育有二十六子十六女,子嗣辈出,自有大明江山可承之人。
而在这其中,朱元璋最看重的,便是长子朱标。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母亲马皇后地位尊崇,生而受万民瞩目。朱元璋非常期盼,朱标能够嗣继大统,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镇宁万世。因此,朱元璋对朱标可谓悉心培养、寄予厚望。
朱标从小便展现出聪慧好学的品质,他温文尔雅,有风度有涵养,举止大方,不随波逐流。朱元璋便请来当世名师,日夜教导。
朱标也不负父亲期待,勤奋向学,涉猎经史,考察古今,博古通今。在诸弟中间,朱标温润仁厚,处事不露锋芒,有能士才臣的时候,便多多提拔重用,所以深得人心。
朱元璋见大儿子学业日进,气质不凡,便欣喜异常。1368年开国之时,他立刻册封朱标为皇太子,以嫡长子身份明确其继承人地位。
朱元璋又选拔官员辅佐太子治理东宫事务,亲自示范如何处理朝政大事,言传身教,一心一意培养朱标成才。朱元璋寄望于朱标能够学习如何经国致用,惠泽民生,将他治世的基业发扬光大、推向更高峰。
如此看来,江山社稷已有传人,朱元璋老去之后,朱标接班顺理成章,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朱元璋还曾设想,等朱标继位之后,自己就可以退隐江湖,隐居乡野,过起悠闲的晚年生活。他白手起家,功成名就,也该卸下身上的重任,让儿子承担统治天下的重担。
二、变故突生,储君之位悬空
然而,天不遂人愿。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年仅30岁。朱元璋震惊不已,他最宠爱的嫡长子,继承人意外夭折,此为奇耻大辱,亦是明朝开国以来最大变故。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辛辛苦苦培养的太子,竟然比自己先行一步,这简直是上天对他的最大嘲弄。
朱标英年早逝,储君之位一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立储大事。按照祖制家法,嫡长子去世后,应由次子继嗣皇位。但朱元璋诸子中,多有缺点:秦王朱樉骄奢淫逸,晋王朱棡残忍易怒,成为储君几乎毫无希望。
此外,还有一层因素牵动朱元璋心思——兄终弟及。朱标去世后,诸王中以燕王朱棣年长资格最优,若立燕王为储,其他兄弟必不甘心。一旦爆发兄弟相争之事,后果不堪设想。
燕王朱棣性格强悍,若得志登基,必然要清除异己,让其他弟弟无机可乘。到时恐怕会出现兄弟阋墙,甚至兵戎相见的局面,王室自毁长城。
为了避免这种惨剧出现,朱元璋必须审时度势,慎重选择合适的储君人选。他想来想去,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传位予孙,跳过儿辈。他将目光投向了朱标遗留的儿子们,希望从中找一个品学兼优、文雅之人,以稳固大统。
三、鹿死谁手,内外顾虑
朱标一生两室妻妾:元妃常氏生有两子,但长子早殇;继妃吕氏生有三子。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这三个外孙——朱允炆、朱允熥和朱允桓。
继妃吕氏被尊为皇太后,其子朱允炆按嫡长子顺序成为第一候选人。朱允炆聪慧机敏,温柔坚强,颇有先帝风范,朱元璋对他颇为欣赏。且朱允炆为文官之后,母亲无外戚背景,日后不易生出权倾朝野的局面。
但是,此举势必会招致儿辈们的不满。燕王朱棣年长有功,若被一个8岁的外甥夺去皇位,只怕难以平息他的野心。朱元璋不得不慎重考虑。如果立了朱允炆,燕王极有可能大加反对,以“违背祖宗家法”为借口,发兵造反夺位。
而原妃所出另一孙朱允熥,其母常氏乃常遇春之女,出身名门望族。一旦朱允熥被立为储君,常氏势力可能壮大到难以遏制的程度,外戚专权也将难免。到时朝政将为常氏所把持,皇帝也将沦为傀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