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过,他不太喜欢看斯大林的著作,只读过《论列宁主义基础》、《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胜利冲昏头脑》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至于斯大林写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章,那就更不爱看了。

赫鲁晓夫曾批评斯大林“不是通过说服、解释去耐心地同别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

对此,毛泽东颇有同感。他说,斯大林跟列宁不一样,列宁能把心掏给别人,平等待人。斯大林却“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连他的著作里“都有这种气氛”。有了这种印象之后,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斯大林的时候,“就更不高兴了”。在莫斯科那阵子,他同斯大林吵得“很厉害”。斯大林有脾气,有时冲动起来,会“讲一些不大适当的话”。

总体来说,从公而论,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功绩有肯定,从私人来讲,他坦承地说,他并不喜欢斯大林这个人。

1

1

斯大林主政苏联30年,将一个落后农业国发展到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在他主政的30年,恰好是中国最积贫积弱、最生灵涂炭的30年,在这30年里,中国国力跌落了最低谷,所以,总体上来讲,斯大林对那时的中国一直瞧不上的,是带有大国沙文主义眼光的。

自然地,对中国的革命,也是家长式的指导,是专断式地指示,颐人气使多过和颜悦色。

因为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对中国瞧不上,对中国革命,他自然也一直有着很深的成见。

尤其是对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他更是有意见。

斯大林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要像苏联一样,要走攻打城市的道路,否则难以成功。他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而毛泽东深深懂得中国这片苦难的土地,意见与斯大林恰恰相反,认为,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个意见让斯大林很生气,认为毛泽东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算个“农民领袖”。

为此,斯大林一直扶持苏联的信徒王明、博古等人,并且让这二人夺了毛泽东的权,让其靠边站。

1932年,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罢了军权,回到后方,去搞社会调研去了。时间长达两年半。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斯大林指导的中国革命完全是胡闹,王明、博古等人不顾事实,执意与国民党军队打运动战,结果可想而知,这也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

决定长征时,博古等人是不打算带毛泽东一起走的,想让其自生自灭,幸亏有周恩来执意坚持,才带着生病的毛泽东一起长征。

但血一样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才是领导中国革命的灵魂人物,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带领红军一路披荆斩棘,走出困境。

不管如何,斯大林通过苏共控制下的共产国际直接对中国共产党发号施令,结果就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王稼祥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他曾说,斯大林在中国党问题上犯了很多错误,如立三路线,就“与斯大林有关”。尤其是王明路线,达三四年之久,“直接与斯大林有关”。

而中国革命的失败,也让斯大林渐渐意识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从那时起,他慢慢开始支持毛泽东,但似乎对他不放心,依旧热心指导,这就免不了跟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产生冲突。

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个性极强之人,遇见意见不统一,免不了针尖对麦芒,从历史上来讲,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他们之间发生的冲突有好几次,冲突背后,其实是二人性格、韬略以及格局的较量,几次较量,都是斯大林败下阵来。

本文就选取他们最典型的三次较量,来作一个分析与回顾,从而论证毛泽东在带领中国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是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是如何为了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的利益进行斗争的。

2

2

第一次较量发生在抗战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