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夙夜玖歌

编辑 |夙夜玖歌

前言

赫哲族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的三江平原,主要从事渔猎生产生活。

在清廷推行的统治政策以及与满族等民族的杂居、联姻、贸易往来等因素影响下,其他民族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流传到赫哲族生产生活当中,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当中,清代赫哲族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逐渐发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历史沿革

赫哲族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抚远县抓吉村等地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赫哲族有5354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世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三江平原,属于古代肃慎族系民族,渔猎是其传统生产方式,中国古代汉文典籍认为,先秦时期的肃慎、两汉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是赫哲族先民,但专门记载则较为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各部族统称为靺鞨,居住于最东北方的黑水靺鞨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成员,“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当为赫哲的远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建立辽朝后,东北地区各民族转附于辽朝,被称为女真,后因避讳改称女直,原黑水靺鞨生活区域为五国部,即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迷国、越里笃国和越里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国志》中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屋惹国、阿里眉国、破骨鲁国等国,每国各一万余户,西南至生女真国界,衣装、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人异”,由此可知,赫哲族先民属于古代五国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女真部落的完颜氏崛起建立金朝之后,“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即为赫哲族先民生活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元代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开元路、水达达路到明代三江流域的女真人、水达达人、吾者野人、北山吾者、吉列迷人、库页人等,都与赫哲族先民具有密切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初,赫哲族属于东海女真,其中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赫哲族隶属东海虎尔哈部和使犬部,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隶属东海渥集部,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隶属东海萨哈连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汉文文献中,将赫哲写作黑斤、黑哲、黑真、赫金、赫津、黑津等多种形式。赫哲之称,始见于康熙初年,如,《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1663年) 三月壬辰条载:“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传统文化

赫哲族世代聚居于三江地区,依山傍水,渔猎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赫哲族擅长捕鱼,对各种鱼类的习性特点及捕鱼方法非常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狩猎也是赫哲族的经济来源之一,以猎取鹿茸、貂鼠、狍子等细毛兽为主,以猎取熊、虎等大型野兽为辅,赫哲族以鱼肉、兽肉和野菜为主食,平时喜欢吃生鱼,视其为待客之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吃肉方式较多,把鱼肉做成鱼胚子( 腌鱼) 、鱼干、鱼毛、“稍鲁”( 烤鱼) 、“塔拉卡”( 刹生鱼) 、“拉布塔哈”( 鱼片) 、“衣斯额母斯额”( 油炸黄花鱼) 、“苏拉卡”( 刨花) 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生产生活的限制,赫哲族视鹿尾、鹿筋、熊掌、猴头、大米等为珍贵食材,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蚊虫多,赫哲族喜爱抽烟喝酒,凡祭祀、宴会、迎宾、送行都以酒庆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赫哲族服饰及被褥多用鱼皮、狍皮、鹿皮制作,兽皮衣用狍筋线、鹿筋线缝制,鱼皮衣则用鱼皮线缝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饰样式多样,如,“卡日其卡”为男狍皮大衣,“那斯黑刻”为男狍皮长裤,“敖约刻”为男鱼皮套裤,“嘎荣”为女鱼皮套裤,“乌提口”为女鱼皮上衣,“阔日布恩出”为狍头帽子,“那斯胡尔萨”为狍皮筒被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清职贡图》载:“赫哲所居与七姓地方的乌扎拉洪科相接,性强悍,信鬼怪,男以桦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衣服多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亦与铠甲相似,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月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其土语谓之赫哲话,岁进貂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适应渔猎生产,赫哲族选择江河两岸及接近猎场地区搭建住所,并随着渔猎地点的变化而更换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临时性住房称“卓”( 马架子房) 、“撮罗安口”( 尖顶棚子) 、“阔恩布如安口”( 圆顶棚子) 、“温特合安口”( 尖顶上有两尺宽通风口的棚子) 等,搭建临时住房,以十几根树杆支撑架子,其上覆盖桦树皮、草毡子或兽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季住半地穴式住房,称“胡如布”“希日免克”( 地窨子) ,房门多向阳而开,屋内搭火炕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赫哲族实行族外婚,多为父母包办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富裕人家可娶多妻,于十七八岁结婚,婚礼较为简单,“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俱乘船至门前,步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桦皮为筐木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葬礼根据死者情况而有所不同,如,狩猎时死于山中者以桦树皮或树叶裹尸架于树上,死在家中者停灵三日后埋葬,非正常死亡者隔日埋葬,死于传染病者当日火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与满族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相同,信奉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普通人家供奉十多种神,如,动物神、英雄神、祖先神等,赫哲族萨满负责主持祭祀仪式,占卜凶吉,祈福治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但无文字,赫哲人早年以削木、裂革、插草和结绳记事,在发展历史进程中,赫哲族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伊玛堪”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故事情节和词句用赫哲语演唱且比较固定,不能随意添枝加叶,说唱结合,规律性较强,说唱内容为祖先英雄事迹、男女爱情、家乡美好、宗族兴旺、萨满祈福等。

“编户编旗”改变赫哲族社会组织

后金初期,统治者将包括赫哲族在内的黑龙江流域部分部族迁往辽东等地,以加强对其管理,天命元年( 1616 年) 十月,努尔哈赤派遣大臣安费扬古、扈尔汉率兵抵达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一带,招抚居住在齐纳林( 又称齐德兰) 一带的努叶勒( 诺雷) 、胡什哈里两大赫哲部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努叶勒( 诺雷) 和胡什哈里所属族众近千余人,降服后金并迁至牡丹江与乌斯浑河汇流处定居,从事渔猎生产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金时期,虽然赫哲族招降统治者,部分部族南迁,与满族杂居,但坚守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仍然保持政治独立,并未完全编入旗籍,与统治者保持朝贡关系,每年进贡貂皮等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初,统治者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等部管理,将包括赫哲族在内的部分人口编入八旗,称为“依彻满洲”或“新满洲”,未能编旗者编入村屯成为户民,隶属宁古塔、三姓副都统等管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二年(1645年) ,清政府为镇压山东地区的起义,征调赫哲族参军作战,回师之后,这些赫哲族被编入八旗,成为“新满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清政府多次将归顺的赫哲族部众分批迁徙到宁古塔、三姓等地区,披甲入旗,设置协领对其进行管辖,此外,清政府将部分赫哲族迁至盛京、北京等地入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十年(1653年) ,沙尔琥达将军与赫哲葛依克勒氏族头人库力甘额夫等12人受清政府命,招抚赫哲族九姓432户并编入户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十五年(1646年) ,清政府增加赫哲、费雅喀部族编户1029户。康熙、雍正及乾隆朝多次在黑龙江流域增编户民,共编赫哲族1277户、费雅喀973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清政府从三姓地区赫哲族中挑选200名披甲,编为正黄、镶黄、正白、正红四旗,并任命其部落首领担任世管协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正黄旗,由德新赫哲部落葛依克勒哈赉达扎哈拉充任世管佐领,镶黄旗由奇讷林赫哲部落努业勒哈赉达堪戴充任世管佐领,正白旗由锡禄林赫哲部落胡什哈里哈赉达额普奇充任世管佐领,正红旗由奇讷林赫哲部落舒穆鲁噶山达崇古喀充任世管佐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十年(1732年) ,清廷命三姓副都统从赫哲族打牲人丁中,挑选披甲800名,增设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公中佐领( 非世袭佐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实行“哈拉莫昆”的社会制度,以血缘为纽带,严格遵守氏族内禁婚、寡妇内嫁、氏族崇拜、氏族审判、亲属继承财产等部族法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拉”语义为“姓氏”,即指氏族,“莫昆”语义为“族”,即指家族或宗族。“达”语义为“长”“领导者”,“哈拉达”语义为“氏族长”,“莫昆达”语义为“宗族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统治者将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编入“新满洲”,而未编入旗的人员,以氏族组织基编入户籍,以噶珊( 村屯) 或氏族为基层组织,设姓长、乡长负责日常管理,归宁古塔、三姓副都统统辖。

结语

随着赫哲族和其他民族的联姻,蟒袍、鞋帽、器具、书籍、药物等物品进入赫哲族日常生活中,改变赫哲族生活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妇女服饰受满族影响较深,上衣如同满族人长袍,衣襟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子肥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喜紫色,梳方头,穿厚底龙舟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妇女佩戴耳钳( 乌雅坎) ,老年妇女戴耳环( 希坎) ,无论年龄大小都喜爱戴手镯,清朝中期,赫哲族从三姓满族人里学会食用小米等农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过年过节和家中来客人时,要用小米做成“拉拉”( 稠粥) 或“蒙古布达”( 肉粥) ,表示庆祝及尊敬。在商品交易及民族交往中,赫哲族学会了使用满语交流,接受满族“国语骑射”教育,学习使用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