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艺术并不是一门赖以谋生的技术,而是一件耕种性灵的工具。从孔子主张君子学习包括乐舞在内的“六艺”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艺术教育”的传统,也造就了大量学术和艺术“兼通习之”的士子。
从先秦时期孔子、庄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到魏晋时代文艺思想的突飞猛进、隋唐文艺见解的百花齐放,再到宋代文人的艺术主张、明清两代文艺思潮的转换和艺术家的个性觉醒,中国艺术就是在一代代士人醉心艺术、阐发艺术的进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可以说,艺术就是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正如英国艺术理论家苏立文所言:
“在中国艺术中,一切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将接受者导入到它的艺术世界的引子。”
艺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我们既能从中看见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也能看见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美的创造力。
但比起发展脉络清晰、品类明确的西方艺术,中国艺术的入门难度要大很多。光是种类,中国艺术就能分出绘画、书法、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画像石等无数门类,更别说每一件艺术品背后所包含的美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了。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作为它的载体,如果只是了解了艺术品的技法而忽略了它的意境,则远远无法了解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伟大。但意境,恰恰是最难表述的。
理想国最近出版的《如何打开中国艺术》,是一本令人惊艳的好书。这本书涵括了包华石、蒋人和、巫鸿等25位海外艺术名家的研究,书中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考古、收藏、书法、礼器、建筑、园林等多个艺术领域。
从宫廷画、人物画、山水画、文人画等古老的绘画传统,到百年前的商业广告;从带有偏见的术语,到国家官员的选拔、宫廷赞助机制的差异,再到艺术生产的具体表现,最终打破诸般中心主义与本位思想,用“一剂事实的药方”,打破“古老的成见”。
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中国艺术不同面向的基本问题,以及有关研究的最新思考。比如: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满足中国的技术需求?荷兰印刷的黄金时代,与文震亨《长物志》反映的艺术收藏市场是否有所共鸣?欧洲“明暗法”传入后,中国肖像画的形似与神似又如何转变?铜镜的历史衰落与玻璃镜的时尚改易如何发生交叉?
就拿中国艺术中最常用的术语——“虚实”来说吧。如果你能理解这个概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深层内涵了。
“虚”可以被理解为空缺、空虚、缺失或想象,而“实”可以被理解为丰富、真实、有形或实质。书中告诉我们,在汉语中,“虚”与“实”这对术语既对立、又互补,就如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和“阳”,相互联系且相互依存,这就是“虚实相生”的道理。
“虚实相生”是先秦老庄思想特质的鲜明体现。《道德经》有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此处的“无”就是“虚”。《庄子·天道》里也提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道家学派认为,事物必须包含实与虚两种要素才会产生效用,而在中国传统艺术意境构造中,一般将山水画分为虚与实两部分,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因此,“虚实相生”就成为中国山水画家营造虚无缥缈的诗意空间的重要艺术手段。
比方说,明代画家董其昌就提到过:“须明虚实……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而同时代的另外一位画家笪重光更进一步阐述了“虚实”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而且,“虚实”只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侧面,这本《如何打开中国艺术》,一共向我们阐述了二十五个关于中国艺术的深刻命题,比方说,“雅”与“俗”之辩、中国艺术里的“时间”和“空间”、从“宫廷画”到“文人画”,以及书法、折扇、园林、收藏等诸多方面。
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游览导引图”,阅读这本书,就相当于在25位艺术名家的指点下,尽情徜徉在中国艺术的宝库中,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而不必担心有“入宝山空手还”的遗憾。读完这本厚厚的书之后,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独属中国人的情怀——
艺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沉淀。而理解中国艺术,就像是回到中国人的精神故乡,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独有的浪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