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宁的一个古老村庄里,有一座当地人称为柏墅庙的小集市,是当地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去处。五十多年前,这里曾是晨曦初露时最为热闹的地方,农民们带着自家的新鲜农产品来到这里,参与那时的“早市”。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一个被村民们称为“正常”的老光棍。

“正常”并非他的本名,而是一种讽刺意味的称呼,因为他的精神状态并不像常人那样稳定。然而,这个称呼背后隐藏着村民们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是对他精神状况的一种戏谑,另一方面则是在那个文化匮乏、娱乐稀缺的年代,他成了村民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正常”从早市回家的路上,总会被一群村民截住。他们递给他一分钱,这在一分钱能买到一颗糖、农夫一天劳作只得几毛钱的年代,算不得微不足道。他们要求“正常”唱歌,而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份邀请,用他那独特的嗓音唱起张家姑娘和李家小伙的爱情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

村民们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他们或许并不是真的欣赏“正常”的歌声,而是在享受一种集体的娱乐,一种在文革期间样板戏之外难得的轻松时刻。然而,这种欢乐的背后,是对一个弱势个体的不自觉的嘲弄和利用。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那个幼时的场景却在记忆中愈发清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场景会在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也许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与尊严的反思,对人性中善与恶交织的观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虽然智力有限,但他似乎比其他村民更早地意识到了市场的价值。他用自己仅有的才能——唱歌,换取了生活的必需品。如果将他置于今天的网络时代,谁又能断言他不会成为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呢?在一个注重个性和特色的时代,他的与众不同可能正是吸引人们目光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迹和多样性,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独特的剧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当下,思考如何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同时,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正如那位名叫“正常”的老光棍,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能用自己的方式闪耀光芒。

周建仕 文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