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作者|崔汀

编辑|孤鸽

几天前,由陈可辛执导,章子怡、雷佳音等主演的《酱园弄》在戛纳首映。之后,国内两大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和豆瓣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口碑反馈。

微博上的媒体评价以正向为主,而豆瓣上有很多低分差评。两拨人好像看的不是同一部片子,这让网友感觉格外彷徨:到底应该相信哪一方?

影评,是由电影衍生而来的文艺评论,“年龄”和电影相差无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传播介质早已多元化。而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影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早已模糊。

《酱园弄》在戛纳首映(图|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酱园弄》在戛纳首映(图|视觉中国)

在庞杂、混沌、喧嚣的评论环境里,任何影片都无法避免口碑上的争议,有人说好,就有人说坏,且言语多犀利直接。很多创作者对此不适应,亲自下场辩论,结果输得更惨。导演丁晟、高群书最近在网络上的遭遇,就是鲜明的例子。

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购票看片时便会遇到选择困难症。大家都说好的影片,真的能值回票价吗?大家都说“烂”的影片,当真一无是处?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评?或者说,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影评?

影评奇葩说

影评奇葩说

这个五月,网络上有关电影的口碑争议不绝于耳,仿佛开启了一场“影评奇葩说”。

先是五一档公映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以下简称《火锅》),经历了票房一路下滑,口碑亦无起色,最终黯然退市。

但最初状况并非如此。影片在2023年12月底,曾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放映,当时获得媒体和现场观众的热烈好评。这样的反响给主创和片方带来信心,遂选择翌年的五一档公映。

影片正式上映之后,观众口碑却迅速滑向中下段位。豆瓣上,5.8万用户打出5.1分的评分。其中,三星评价最多,占35%。《火锅》的正面评价是“故事挺出彩的,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喜剧”。负面评价则是“全片只有俩场景。配乐一惊一乍,运镜花里胡哨煞有介事”。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豆瓣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豆瓣评分

上映首日,影片票房1822万元,次日下跌到945万元,照此走势,很难实现回本盈利。片方在5月5日做出撤档决定,打算择日再战。

5月8日,导演丁晟携《火锅》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映后交流环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直言不讳地表示:“影片悬疑不清,煽情不集中,笑点不集中。”丁晟表示再剪辑一版送给谢飞看,谢飞则说不会再看了。

这段交流内容迅速在互联网传播,谢飞次日回应道:“请观众和网友们不要抓住我的‘只言片语’做文章,这样搞‘网爆’是不可取的!我认为本片在编导、表演、摄影、美术、声音创作上都还有着许多成绩和优点,是部不错的娱乐电影,希望更多的观众看到它。”

面对口碑走低、票房下滑的劣势局面,《火锅》最终选择于5月11日登陆优酷平台,成为最快上线网络的五一档电影。这种发行策略的改变,很可能是口碑表现动摇了片方的信心。

《火锅》决定上线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锅》决定上线网络

《酱园弄》是5月另一部陷入争议漩涡的电影。它在戛纳首映之后,很快出现两极分化的评论。内地媒体《娱理》对《酱园弄》的评价颇高:“陈可辛迄今最具野心的一部作品。它是一个女性的命运史诗,也是众生汇聚而成的时代传奇。”

影评人“二十二岛主”评价道:“《酱园弄》这么大的体量与多人物交织,对导演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好在他做到了,真诚地向他表示祝贺。”

可是,影片在豆瓣上的评论却是另一番景象。网友“momo”写道:“人物扁平刻板印象,感觉想跟上芭比这阵国际女性觉醒的风匆促赶工。”网友“陈半影”评价道:“本质上就是一个喊口号、贴女权标签的明星拼盘小品。”

《酱园弄》在微博和豆瓣上的口碑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酱园弄》在微博和豆瓣上的口碑差异

评论走向截然相反,观众和媒体仿佛看的不是一部电影。《酱园弄》目前仅在戛纳放映过一场,这部汇集了章子怡、雷佳音、王传君、易烊千玺、赵丽颖、杨幂等数十位明星的豪华商业片,任何有关它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焦点话题。

《酱园弄》对于国内观众群体而言,就连一支预告片都尚未见到,无法窥探影片的实际成色。海外观众和媒体的评价,无疑会影响到观众的期待值。有的观众可能会更加好奇,有的观众可能会兴趣索然。

这一波两极评论,给影片上映后的票房之路带来了未知数。

电影要口碑,还是要票房?

电影要口碑,还是要票房?

一部电影,为何在不同平台会产生巨大的评分差异?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各个平台的用户构成不同,评分体系也就不同。

新浪微博的用户是媒体、自媒体、粉丝居多。前两者的评论以理性、中肯、客观为主,后者的评价则是维护偶像,两者也多发生矛盾和冲突现象。

豆瓣用户以文艺青年居多,这里是资深影迷的汇聚场所,阅片量1000部仅是入门级观众。豆瓣影迷时常谈论的都是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克·费里尼等欧洲电影大师,看重影片的艺术审美。商业片在这里容易被吹毛求疵,常被认为是肤浅、庸俗、老套,我们从五一档国产片评分就能看出这一点,分数普遍不高。

五一档影片《维和防暴队》的豆瓣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一档影片《维和防暴队》的豆瓣评分

还有猫眼、淘票票等购票app,用户主体以路人观众为主,他们更爱追逐热门商业片。一部能够带来惊险震撼观感的电影,对他们而言就是好片。所以,购票APP上的影片评分普遍较高,当然,也不排除有商业营销的因素。

电影新片宣传的重要阵地历来在微博,它是一个广场属性的平台,通过话题营销和口碑包装来传播热度,能够让作品触达更多的观众。

而豆瓣往往集中了影迷对新片的苛刻评价,电影主创如果非常在意豆瓣的差评,他们就很难心平气和地走出豆瓣的评论区。

比如,高群书执导的电影《三叉戟》于5月24日公映,豆瓣评分仅5.2分,上映6天,票房不到3000万元,与他此前《风声》时的高光表现相比,落差很大。不少网友评论说他水准下滑严重,“有些江郎才尽了”。

《三叉戟》豆瓣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叉戟》豆瓣评分

面对这种状况,高群书发微博说:“一个好电影,好的声音传不出去,被骂的声音铺满某平台,为什么?没钱。没钱去做推广,没钱去做商业化。这个时代能好吗?”

对此,也有网友不买账:“我觉得不好看呢,要接受事实呀,真正拍的好的电影不会被埋没的,不好就是不好看呢。”

而在去年,《永安镇故事集》上映时,制片人黄旭峰看到有豆瓣网友给影片打了两星,曾愤怒表示质疑,并扬言要抽对方大嘴巴。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是一起典型的因差评引发的电影口碑争议。

《永安镇故事集》口碑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安镇故事集》口碑事件

另一方面,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属性不同,受众不同,主创要提前考虑好,自己的作品是要图口碑,还是要票房?

主创们辛苦完成一部电影,上映前多是想着票房和口碑双赢,但是这对于如今的电影市场环境而言,是很难企及的目标。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观众群体的垂直细分、传播渠道的不同,很难有“一举多得”的作品,现实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比如,《满江红》内地票房45亿元,豆瓣评分7.0;《消失的她》内地票房35亿元,豆瓣评分6.2。这两部大卖的商业片,口碑评分刚过及格线,但不影响它们都是成功的项目。所以,主创在创作之前,要想好自己的目标受众,据此打造作品风格,只要最终的结果满足了既有的期待,就不算差。

五一档电影《末路狂花钱》在创作层面就瞄准了下沉市场,围绕着“吝啬鬼狂花钱”的主题大做文章。影片在宣传过程中,强调输出快乐,几乎不对负面评论做回应。电影上映后,豆瓣差评不断叠加,电影票房一路长虹。这说明更为广泛的路人观众群体并不关心艺术质量,他们只想要两小时的欢声笑语。

《末路狂花钱》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末路狂花钱》海报

相比之下,《火锅》作为一部悬疑犯罪喜剧片,属于融合式的新颖类型,路人观众对它的接受度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导演丁晟没有考虑到当下的市场变化,还是以老眼光来看待网友反馈,觉得大家不识货,结果更遭嘲笑。

任何电影上映,都会有负面评论出现。《火锅》如果在映期主动无视差评,瞄准目标观众群体“穷追猛打”,或许还能有一线市场生机。

简而言之,口碑和票房兼收,在今天已是多数电影难以企及的梦想,能够抓住一头收获,就算成功。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影评?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影评?

接下来,电影市场“端午档”蓄势待发,十余部新片如箭在弦。看电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节日必备娱乐活动,观众如何在琳琅满目的新片中挑选适合的电影?

其实,大众影评依然是很好的观影指南,关键是怎么去分辨真伪,根据不同平台属性进行判断。

端午档即将上映的新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档即将上映的新片

豆瓣、微博、猫眼和淘票票,是新电影评论产出较多的四家平台,每家平台的影评各有千秋。

豆瓣用户以影迷为主体,他们评论一部电影注重观察其艺术表现,“犀利”是豆瓣影评人的特色,他们在看过数千部高质量的经典电影之后,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某部热映新片的不足和缺憾。

豆瓣影评的严苛标准,是优点也是缺点。豆瓣电影评分虽然公允,但是无法真实反映一部新片的娱乐指数,低评分、高票房的电影时有出现。豆瓣评分仅能体现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并不能表现出影片的商业价值。比如5.7分的《末路狂花钱》,内地票房已经突破7亿元。

微博影评主要由媒体和自媒体产出,它的优点是超前。影片的点映场、首映场之后,很快就会有相关评论放出。同时,媒体也会报道影片的故事概况、角色特征以及幕后创作历程,向观众提供台前幕后的信息。观众如果想第一时间了解电影的内容特色,微博影评提供了窗口。

微博电影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博电影榜

猫眼和淘票票是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两家购票平台,它们拥有数以亿计的电影购票用户。吸引观众买票进场是平台的职责,很多观众也乐于在平台上找寻自己想看的类型电影。

平台上产出的影评五花八门,深度评论和肤浅点评并存。一部电影的演员演技、电影时长、笑点包袱、技术规格、悬疑点解惑等,都能成为观众热议话题,评分也更能直观反映电影的娱乐指数,

但是,猫眼和淘票票也是很多影片的出品方,在自己的平台卖自家的片子,评论的信服度有多少?所以这两个平台上的新片评分往往很高。

上:猫眼 下:淘票票,新片评分没有低于8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猫眼 下:淘票票,新片评分没有低于8分的

面对不同平台的繁多影评,如何打开火眼金睛,找出对自己有效的影评呢?这就需要观众逐步培养对电影的认知,能够辨别导演的水平、影评的真伪、平台的倾向。电影看得多了,对影片主创的制作水准就会了然;影评看得多了,对一句话的真实情况也会分辨。

在选择购票之前,大家可以了解下一部作品的基本情况,比如这部影片的题材和风格,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导演的以往作品口碑表现如何;演员的阵容搭配是不是协调;编剧是独立创作,还是团队拼凑……很多细节处,其实就隐藏着一部作品的优劣成色。

而对于网上的影评,路人观众的评论偏真情实感,透过他们描述的感受细节,可以大概领略这部作品的风格。专业影评人的评论偏学术性分析,会剖析主创的意图和镜头之外的意味,让人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的表达。

但要警惕的是,一些经过商业包装的评论,太过吹捧,未必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多看几条,反复比较,才会心里有数。

同时,看电影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和诉求不同,只要这部影片合自己的口味,满足了自己的需求,票价就是值得的,不用太在乎别人的评价。

一句话,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