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普罗的独白
编辑|巴普罗的独白
在得知俄国出兵两公国之后,虽然英国国内舆论对俄国的指责声不断,但英国政府只是要求俄军撤出两公国,远未把此事当成引发战争的理由。
在英国内阁讨论中,仅把俄国占领当成外交危机,内阁中主张派遣军舰进入两海峡保护君士坦丁堡的帕麦斯顿得不到大多数同僚的支持,首相阿伯丁及外交大臣克拉伦登等,都希望尽量用外交途径,而非战争来解决俄土争端。
劝说土耳其保持克制
克拉伦登通知斯特拉特福德劝说土耳其保持克制,勿因俄国占领两公国对俄宜战,如果俄国进一步侵略了士耳其其他领土,英法舰队将会出动保护君士坦丁堡。
“法国最初同样也没有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的想法,而奥地利则在其边境动员了一支2.5万人的部队,并非专门针对俄国人,最主要是为了警告塞尔维亚人和哈布斯堡统治下的斯拉夫人不要因俄国的军事行动有起义的举动。
7月英国内阁还数次讨论舰队的问题,最终都是首相阿伯丁获胜,他敦促阁员们接受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英法两国此时虽然在道义上表示支持土耳其,但采取的措施均是预防性质的,没有一个国家主动谋求战争。
“不过,英法舰队出现在两海峡附近实际上是一个危险信号,这无疑鼓励了土耳其对抗俄国的决心。这也许是阿伯丁等人最初无法预料的,本意是采取温和措施对土耳其予以保护,反而演化为鼓励士耳其向俄国发出挑战。
土耳其对俄国占领两公国表示抗议,要求俄军撤出。英法两国提请奥地利干预,奥地利人同样希望俄国能接受各国的调停做出让步,从两公国撤军。奥地利外交大臣鲍尔(CountBuol)在维也纳召集英国、法国国等国奥地利大使商讨对策。
一方面维也纳的调停与俄国、奥地利尝试改变君士坦丁堡谈判的进程减少斯特拉特福德对土耳其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维也纳和英、法、俄首都电报相通,维也纳的会谈更有利于各国大使从国内获取指示,方便各国及时交换意见7月20号。
土耳其提出了自己的“最后通知”,其中要的内容是对自己臣民的宗教权利拥有最高统治权,同时承诺赋予东正教徒更多权利。”而7月底维也纳四国大使会议上,英法俄奥代表在没有耳其人参与的情形下讨论形成了对俄国有利的“维也纳照会”。
在这个照会中,耳其府承认俄国根据条约规定拥有对土耳其统治下的东正教徒的护权。维也纳照会送达俄国后沙皇认为这是俄国的外交胜利。
当国接受维也纳照会的消息传到英国时,阿伯丁乐观的认为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下去,俄国接受维也纳照会对于和平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人们意料,阿伯丁和平的愿望还是未能实现。
身处维也纳的外交官明白最后通牒与“维也纳照会”之间的不同,未能调和二者的差异找寻到俄土双方都更能接受的方案,却又一厢情愿认为土耳其会接受他们做出的决定。实际上,土耳其认为维也纳大使会议不愿认真对待土耳其最后通牒是种侮辱。
尽管英法两国政府均希望土耳其接受维也纳照会,土耳其却不仅拒绝接受维也纳提出的建议,而且提出了修改相关内容的要求,明确照会中俄国对东正教保护权的细节,并且有两个保留意见俄国撤出两公国,各大国保证俄国以后再也不能以外交目的占领两公国。
克拉伦登认为“维也纳照会”并未威胁到土耳其的尊严和独立地位,土耳其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过是证明了土耳其拒绝接受任何解决方案,因此克拉伦登怀疑斯特拉特福德出于对俄国的愤恨不听从指示蓄意破坏“维也纳照会”的成果。
“俄国拒绝耳其提出的“维也纳照会修改意见,认为土耳其应无条件接受该照会。
不久后,又传出了俄国外交大臣涅谢尔罗德对照会的“粗暴的解释”,谢尔罗德声称维也纳照会是为了确保俄国在君士坦丁堡的统治地位,“这使得英国更加警惕俄国的动机,也进一步刺澈了士耳其人。
9月间英国国内舆论对俄国更加不利,尤其是此前英国报刊中为数不多仍持派形象的《泰士报》(Times)开始转批国9月底10月初,尼拉一世访问奥地利和寻求支持。
几乎在同一时间,9月25日,拒绝耳其“维也纳照会”修意见的正式通告抵达君士丁堡,英法普奥四国驻土大使在土耳其召开政务会议前几小时商讨对策,虽未能达成一致,却都建议土耳其,在四中立国共同保证阻止俄国声称的保护权情况下接受未修改的“维也纳照会”。
土耳其召开政务会议
土耳其召开政务会议,争议之后做出了向俄国宜战决定(需素丹批准10月4日,其素在内反势力求下向国宜战,6日土耳其要求俄军15天内撤出两公国或者面对战争。
对俄国的仇视、民族情绪、宗教狂热情绪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耳其对俄国宣官战,当然,土耳其的宜战与英法有间接关系,但实际上不论法国还是英国都不支持土耳其的宣战行为,土耳其宜战之后英法的态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10月23日土耳其主动出击,与俄军接触开始有实质性的战斗发生,英法得知消息后对土耳其的行为甚至是谴责性的。”11月1日,俄国正式向耳其宣战,俄土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爆发。
这时距缅什科夫离开君士坦丁堡已整整半年时间,各国外交官不懈的努力未能弥合它们之间的分歧,仅仅是展示了俄土之间的鸿沟。英国驻土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在土耳其拒绝维也纳照会问题上有何影响、应对战争的爆发负何责任,是长久以来研究中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土耳其拒绝维也纳照会后,俄国外交大臣涅谢尔罗德与法国的图费内尔(1855年出任法国驻七大使)认为,英国大使斯特拉特福德才是土耳其的真正统治者。”英国内阁也怀疑自己的驻土大使,一度指责他在土耳其拒绝接受维也纳照会问题上负有责任。
“因为在此以前,斯特拉特福德与英国内阁并不总保持一致,观点时常与英国内阁的指示相左,英国内阁一度想解除斯特拉特福德职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现。
苏联波将金等编的《外交史》认为,由于1832年斯特拉特福德受过尼古拉一世的凌辱(沙皇曾拒绝熟悉土耳其事务的斯特拉特福德出任英国驻俄大使),极端仇视俄国,鼓动土耳其不接受俄国最后通牒。
“很快便将事情弄到诉诸战争的地步”这种看法某种程度上大了斯特拉特福德的作用,这种说法如果成立,那么也可以说是缅什科夫粗鲁的外交引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两人都没能阻止住俄土战争的爆发,但俄土战争进一步升级,恐怕就不能再怪他们了。
如果说这场战争的爆发需要一个人来负责的话,无论是尼古拉一世、拿破三世还是缅什科夫都要比斯特拉特福德承受更多的指责。
坦珀利曾写过不少文章来为斯特拉特福辩解,要打破关于斯特拉特福德的神话,认为斯特拉特福德不希望引发战争,并尽力通过外交渠道来解决争端,甚至推迟执行内阁让舰队进入两海的命令,避免战争,同时力劝耳其保持克制不对俄国发动战争。
“此后争论并未停止,1966年MS安德森写道,“斯特拉特福德是否公开建议土耳其大臣接受维也纳照会的同时私下鼓励他们放弃,我们对此并不确定”。
“当代学者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专著中,仍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斯特拉特福极其厌恶俄国,“作了大活动阻止达成一致”“拥有如此大的外交权力,以至于他某些时候支配了土耳其政府”“不过,这些权力是来自英国内阁来自大英帝国的实力,并非他个人。
最早危机是由法俄矛盾所引发
如果说斯特拉特福德完全控制了土耳其,那就忽略了法国,最早危机是由法俄矛盾所引发,法国连续几任驻土大使也是不容忽视的角色。
战争不是一两个人引发的,虽然斯特拉特福德的确深深影响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政策,英国政府也需要通过他了解君士坦丁堡的外交和情报,但他并非英国的主要决策人物。
英国内阁本身也存在不同意见,联合内阁的脆弱性加之阿伯丁性格上的缺点,英国的政策显得摇摆不定,时而反对俄国的政策但又不够坚定,与沙皇的妥协让沙皇产生错觉。
斯特拉特福德也明白这一点,身在君士坦丁堡加上十几年在土耳其的经验使得他对土耳其的情况也比内阁更为清楚。
在战争爆发前斯特拉特福德一直尝试推动土耳其的改革,作了大量工作来延缓土耳其的崩溃,改善土耳其的现状,因为他认为土耳其的瓦解可能会引发诸大国之间的争端,导致争夺其遗产的大规模战争。
参考文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