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看“方言类型”的电影,而以“武汉话”,甚至直接以“武汉”为背景的电影,在电影屏幕上,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当我看到2012年上映的这部电影《万箭穿心》时,确实感到欣喜。

特别是这部电影完全是“复刻”了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一代一个普通武汉家庭的真实生活,也足以引起我这位老武汉人的共鸣,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聊了聊这一部《万箭穿心》吧。

这部《万箭穿心》是根据武汉女作家方方的一部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

方方和池莉作为武汉文艺圈的两杆旗帜,她们一向就擅长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提炼出来,从而给人一个宏大的感受。

有方方的故事基因在,这部电影从根上故事性就极其突出。

起初,电影一开篇,几个细节,确实就将强大的故事性给表现了出来。

比如一入眼的小两口搬家,女主角汗流浃背,双手叉腰的在外面和搬家工喊叫,和搬家工讨价还价,而作为男主人的丈夫,却选择了在家里打包行李,陪孩子玩。

这种生活化的反差,这种人物性格上的反差,其实从一开始就凸显了这部电影的故事性,和真实性。

而从男女主角的这一条故事性,也很自然的就延伸出来了另一条支线,那就是男人外遇这条线。

因为在家庭内饱受欺负,因为在家庭内饱受委屈,所以男人选择了外遇,选择了在别的女人身上收获成就感。

这几个细节,是最妙的:

第一个男人在下工以后,拉着一个工厂里的大姐,一个暗地里喜欢的女人出去吃夜宵,撸串的时候,工厂大姐问了男人一句:“你喝这么多,就不怕你媳妇闹到工厂里来?”

男人的回答是:“不怕,理那个女人做什么?”

从他和工厂大姐的这一段简单对话里,就再次反映了两个事实:一个是,之前男人的老婆闹到过工厂,几乎工厂所有人都知道男人的家庭环境是“女强男弱”,第二个是面对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对自己暗恋的女人,男人这次选择了不妥协,选择了重塑信心。

这既是给对面女人信心,也是在给自己打气。

而就从这两个简单场景,其实本片的故事性,和冲突感,已经“风雨欲来”了。

至于后面妻子怀疑丈夫不回家,偷偷等在工厂门口蹲点,再到妻子拿着消防栓冲到宾馆门口要捉奸,其实都只是前一段“矛盾关系”的爆发点。

甚至可以说,比起后面的爆发,前面这一对夫妻之间的矛盾,已经男人外遇时候的生活化场景,才是本剧故事的核心点。

当然,这部《万箭穿心》的故事性不仅仅以前半段的抓奸,以及丈夫投河自杀而结束,后半部分孩子的决裂,以及女人的辛苦养家,更增强了这部电影的戏剧张力。

剧中,丈夫自杀去世以后,一向要强的母亲,一滴眼泪都不肯留,甚至当朋友劝她:“趁现在没有人,要不你哭一场吧”。

可是这位要强的女人,还是选择了坚强的面对生活。

而从轮渡上的这一场戏,整部《万箭穿心》的故事,其实又进入了另外一个层次,那就是从对“婚姻”的思考,上升到了对女性的思考,上升到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比如后面女人为了养活一家人,十年如一日的在“汉正街”里替人挑着扁担,风里来,雨里去,而忽视了对于唯一儿子的感情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唯一儿子的家庭教育。

儿子年幼,但是对于父亲的死,对于母亲的绝情,他都一一记在脑海里,而作为母亲的她,除了赚钱,除了养家,除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实是间接将儿子置于缺少母爱和父爱的环境中的。

特别是当一个儿子,从小目睹着自己的父亲受人欺负,从小目睹着自己的父亲受委屈,这本身就会给儿子的心理造成扭曲。

而基于这一点,才有了后面儿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刻,选择将母亲赶出门,才有了十年如一日的对母亲的恨意。

甚至儿子的脸上也从来都没有笑容,心里似乎还装着事情,都说明了母爱的缺失,缺位对于儿子的人生影响。

至于最后母子在阳台上的那一场冲突戏,以及母亲在河边偶遇拍照大学生的那一场戏,如果能结合起来看,确实能从真实的故事里,发现人性的张力,以及母爱的伟大。

而当我们评判一部电影好不好的时候,不就是从故事的真实性,以及由真实故事引发的人生思考,来判断好坏吗?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我认为这部《万箭穿心》,无疑在故事性上是有极大优势的!

但是抛开故事的整体标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部电影中,几个关键人物的脸谱化也太过明显。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男主人公马学军,在电影中他的人设是一个在工厂里混的八面玲珑的厂办,也正是因为这一层身份,才有了后面马学军分到新房,搬进新家的缘起。

但是镜头一转,到了家里,到了面对妻子,马学军这个男性角色,似乎就变成了另外一幅脸庞,不善交际,不善言辞,甚至被一个“卖菜女”疯狂打压。

当然编剧之所以给马学军这个人物打上这样的烙印,是为了突出马学军这个男人的窝囊,也是为了后面马学军被抓到“偷情”以后,选择自杀埋下伏笔。

但是,我认为这种脸谱化的“老实人”人设,这种“标准”的人物性格,太过了。

特别是在马学军从旅馆老板那儿明明已经知道了背后举报他的人是自己的妻子,明明知道房子是单位分给他的时候,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最有可能的选择应该是不顾一切提出和妻子离婚。

特别是当他和妻子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的时候,借着这次机会,一个真实的人,肯定是不会去寻死,肯定是不会跳河的。

而在电影里为了将“女强男弱”,为了将“老实人”的形象坐实,最后提取了老实人的公约数,最后让角色走到了极端,这本身就是一件太过了的事情。

当然为了艺术效果,为了戏剧冲突,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也能接受这种“脸谱化”的人物转变吧。

第二个典型的脸谱化人物可能就是电影中“建建”这一个角色了。

剧中“建建”是一个在汉正街收保护费的大混混,因为和人打架斗殴,致人重伤,被关到牢里关了十年时间,等他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第一件事还是重操旧业准备接着在“汉正街”收保护费。

可是十年过去了,世道变化了,汉正街也是。

刚刚出监狱的建建,啥也不是,啥也做不好,甚至只能靠欺辱,蒙骗来过生活。

其实到这里为止,“建建”这个人物都还是能够立得住脚,都还是能够站的住脚的,可是到了后面“建建”突然开始转型做物流,突然开始转型带着一群人创业。

甚至女人还不顾一切的倒贴上去,我认为都有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塑造。

当然编剧为了摆脱这种“浪子”形象,还是安排建建做了1件混账事,那就是儿子上门找母亲,建建不顾身份和下一辈扭打到了一起。

但是仅仅如此,还是改变不了众多电影里“浪子回头”人设,特别是当最后一刻众叛亲离甚至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赶出门的时候,也只有建建开着小面包车过来接这个女人。

从跟上就让“建建”这个人物落入了脸谱化,落入了固定模式之中,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种”浪子“形象的脸谱化,本身就是大多数电影最喜欢运用的一个套路,而且一个好故事,加上这么一个”好角色“也确实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心灵冲击!

话说回来,作为一部根据中篇小说改编的剧情片,能在有限的文字里,延伸出这么多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人生思考,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我在前文里提到的脸谱化的痕迹太重,以及角色限定太过等缺陷,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片的质量,但是总体而言,并不能影响这部电影的高度和广度。

如果说作为一部家庭剧,作为一部婚姻剧而言,这部《万箭穿心》绝对是可以打上8分,而这也是今天我为大家详解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