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它的形成受到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

叙事学虽然年轻,可它研究的是人类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叙事行为。叙事行为存在于一切时空,一切国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李幼蒸所说:“人类生活由各类事件组成。事件,即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无数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即历史;对历史的部分或全体的描述即为历史记叙。

记叙的对象可以是真实事件,但也可以是想象事件,后者即为通常”可以说,叙事行为和我们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因为人类所说的故事’。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这些事件即人们的叙事行为,而叙事学就是对这些叙事行为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俄国学者普罗普从叙事功能的角度研究俄国民间故事,概括出俄国民间童话故事共有三十一项叙事功能。

而后,在语言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推动下,叙事学愈发成熟,1969 年,法国叙事学家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 (narratology) 这一术语,也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六十年代至今,叙事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叙事学阶段和 90 年代之后的后经典叙事学阶段。

叙事学以法国为中心,辐射到世界各国,成立至今,它在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方面均有涉猎,成为一门涉猎广泛的学科。

之后随着电影的迅速发展,有关电影的叙事研究也在不断增加,麦茨、艾柯、格雷马斯等学者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电影的叙事特征。

在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比较完整的电影叙事理论,为电影的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和电影虽是两门不同的艺术,但两者都有着共同的叙事目的和叙事理论背景,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是可行的。

小说和电影进行叙事比较,首先需要从理论方面分析分析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异同,以此为以下的研究打下理论的基础。

<<——【·从叙事媒介方面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叙事·】——>>

小说不管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抒发思想情感,都要通过叙事这一手段实现;电影无论是以直观的画面还是真实的声音冲击观众的视听器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叙事,依赖故事的情节性来吸引观众,从而传达电影的思想内涵。

叙事,成为小说和电影这两门各具特色而又紧密相连艺术交叉和融汇的重要中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是通过语言文字这媒介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

电影则主要是通过图像这一媒介来直观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描述故事的情节,传达影片的思想情感。

因此,对于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比较,首先表现为二者叙事媒介的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言和图像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主要媒介。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和图像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赵宪章先生认为,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语图一体”、“语图分体”以及“语图合体”三种体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语图一体”的时期,由于口头语言难以保存和传播,所以这时候主要是以图像为主;在“语图分体”的时期。

由于文字的出现,文字和图像这两种艺术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借鉴模仿;

在“语图合体”的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大量使用,以文字为基础的语言艺术活动大规模展开,以语言和图像为叙事媒介的艺术互相作用,共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一世纪的现在,电影、电视、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图像已铺天盖地般呈现在人们眼前。

图像以其直观造型性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各种信息的传达都离不开图像这一媒介,有人甚至把这一时代称为“图像时代”。

即使如此,语言艺术仍没有被图像完全取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类仍在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摄影文学、广告文学等新的文类,而电影在这一时期也以它特有的图像叙事吸引着大众。

<<——【·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的相通性·】——>>

虽然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具有差异性,但二者并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渗透的,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同样具有相通性。

无论是传统的文人画还是现代的摄影小说,文字和图像的结合才能带来最佳观看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在进行叙事时图像的加入可以使文字的叙述更加直观、形象,有吸引力,图像在进行叙事时,文字的加入可以使图像叙事的意义更加澄明、敞亮。

儿童阅读书籍很多都是采用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解决儿童的识字问题。

另一方面更加迎合儿童的阅读需求,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对于摄影,它很多时候也是采用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现农村教育题材的摄影,往往会配上“渴望读书”类的文字,如果不是文字的说明,图像的意义很难直接被人们所感知。

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相结合的同时,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还可以互相转换

文学形象转变为电影形象,其实就是由语言符号构建形象转变为图像声音构建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电影亦如是。文学是用文字书写生活的酸甜苦辣,电影是用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去体验生活,虽然使用的具体手段不一样,但是它们反映生活的方式又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通过构建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虽然文学形象和银幕形象因各有独特而生出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种艺术各自绽放而又互相交融。

文学用文字构建的形象,不是直接生成的,而是需要读者经过想象加工而成,所以文学形象具有间接丰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正是这种间接丰富性,给了改编者更多的创作空间,改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文学形象进行加工,然后通过镜头画面直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因此,虽然文学形象和银幕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和而不同”,并且它们还有共同的创作基础一一对生活的反映,所以它们之间就存在转化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文学和电影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也就是说,绘画是在空间中展开的艺术,文学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

画家可以用图像把生活中的场面描述出来,但他却不能用图像来表现这个场面的时间流动,而文学能够用语言描述事件的时间推进过程。

所以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而电影可以运用一系列运动的图像来表现生活的时间流动,来呈现事物的发展。

因此,虽然二者所用媒介不同,但都能够塑造艺术形象。总之,电影和文学都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这是文学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的表现之二。

<<——【·结语·】——>>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必不可少地吸取了文学的艺术特长,这也是文学形象能转变为银幕形象的另一重要基础。

中国的电影在发展初期与戏剧小说的关系密切,很多电影都是根据戏剧和小说改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吸收了戏剧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艺术方法;电影吸收了小说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时空转换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而且它还吸收了美术、摄影、音乐等艺术成分。

电影和小说有很多相似的艺术手段,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电影和小说不仅是直接展现这个人物的外貌特征,还会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对周围其他人物的描写来丰富这个人物的形象。

如在小说《万家诉讼》中,何碧秋因为自己的丈夫被村长踢了下身想要个说法,多次上诉。

在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电影把地点设在一个山村里,时间也是下雪的冬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展示秋菊所生活的山村时,电影多次用了空镜头的方式。空镜头也可以称为景物镜头,在空镜头里不出现人物,主要是对景物的描写

山村的空镜头向观众展示了漫山遍野的雪地,虽然没有任何主观评论性话语。

但观众还是可以通过这个空镜头感知到这个地区的偏僻和环境的恶劣,而在这种地区偏僻,交通不便的寒冷时节,秋菊还一次次地进乡进城上诉,这就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有原则、意志坚定的女性形象。

电影对秋菊生活环境的设定,和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可以说,电影在改编时可以吸收文学的艺术成分,两者在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上有其相通之处,这是文学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的重要基础。

电影在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与文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改编自同名戏剧开始,中国电影与文学的联系开始建立,在往后的一百多年里,电影与文学的联系不断加强。

如今,在影视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影对文学的改编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和文学经受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生生不息,这与两种艺术的结合互助密切相关

文学和电影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它们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而这种特征使得这两种艺术形式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文学为电影在人物、题材、主题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借鉴,而电影的视觉造型性、时空结构等艺术手法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

同时电影的传播也拓展了小说的受众面积,使小说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扩大了小说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文学和电影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二者的联系,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冬林.世界科幻电影经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2. 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评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3. 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