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峯言峯语

殉葬之事,自古有之。在印象中,似乎只有年代很久远的先秦时期才会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惨无人道的情况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虽偶有发生但已经不再形成制度。但是在明清时期这个离现代最近的两个王朝,殉葬制又被从历史的垃圾堆里翻了出来,这期间宫妃殉葬、民间殉葬从未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殉的起源可追溯到部落时期,它是在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高度产生的。据考古证明,人殉是在人祭之后,以女性为男性殉葬开始的。它在商周时期曾达到顶峰,至春秋战国已逐渐衰落。秦朝时期,人殉曾出现过一次高峰。秦始皇死后,虽然有数量惊人的兵马俑做陪葬品,但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宫女和工匠被殉葬,这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朝以后,人殉之风基本上禁绝。明初,朱元璋重开宫妃殉葬的恶例。他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用了两名王妃殉葬。此后,宫妃从殉就在皇室中公开出现,野蛮的人殉又死灰复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明史·后妃传》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至英宗遗诏,始罢之。”

从这里可知,明初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景帝五朝皇帝死后都用了宫妃殉葬,明英宗留下遗诏,才结束了这荒唐的一幕。

从殉宫妃,多数是一般的妃嫔和宫女。宫妃殉死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不食”,有的“自缢”。例如,成祖皇帝朱棣死后,殉葬的宫妃有30多人。这些从殉宫妃的遭遇是极其悲惨的。“宫门一入深似海”,与家人生离死别,宝贵的青春时光在皇宫中被白白消耗,最终还逃脱不了生殉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宫妃们被带到大堂上升堂。眼看即将离开人间,对人世的留恋使她们不禁悲从中来,凄切的哭声震殿阁。大堂上摆放着小木床。太监指令宫妃站到木床上,把头伸进悬挂着的绳索中,绳子套在颈上后,太监就把木床推开。这样,宫妃们就被活活吊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殉死的宫妃中,有一个是从朝鲜选送来明廷的,叫韩氏。她想到老母亲还远在异国他乡,不甘心就这样抛下年迈的老母。当仁宗皇帝来到大堂上看望时,她不顾一切地向皇上苦苦哀求,希望能免她一死,让她回国侍奉老母。无奈天命难违,她从殉的命运未能幸免。当她站上木床,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悲戚地说:“娘,我去了!娘,我去了!......”话还没说完,站在旁边的太监已把木床踢开。韩氏两脚一蹬,也就一命呜呼了。这集体殉死的场面,令人惨不忍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殉的宫妃殉死后,就依次被埋入所殉的皇陵陵园内。

明初,皇室公开推行宫妃殉葬制,反映了封建帝王昏死后还想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骄奢淫逸,极尽混用腐朽。由于明皇室公开推行这种制度,当时,许多官僚、地主、富豪“上行下效”,竞相仿效。他们凭借封建礼教,鼓吹节烈。为了给妇女殉夫殉节带上金色的光环,宣称这是妇女“自愿”殉身。这种做法,使无数善良的妇女被白白断送了生命。

宫妃殉葬制持续了五朝,直到英宗皇帝临死时才遗诏废止了。

史载英宗病重,“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明朝的官方公开的殉葬制度才告一段落,但事情远远没有就这么结束。

在同一时期的白山黑水间,满洲人依然执行着这种制度,从上到下,丈夫死了妻子必须为其殉葬,这几乎成为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满洲人入主中原,虽然迅速汉化,但殉葬制仍然不绝于世。历史记载努尔哈赤、顺治、康熙年间都有殉葬。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朝廷下旨禁止了普遍存在的“八旗以奴仆殉葬”的制度。然而清朝统治者一边明令废除殉葬制,一边又在实际行动上大力表彰妻妾“自愿”殉死的行为。在民间,长期受到已经僵化的思想禁锢,当时节烈观念十分盛行,有女子如果为丈夫殉节而死,会得到当地官府大肆表扬,称她们为“贞洁烈女”,并修书、立牌坊。故终清一世,实际上人殉制度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明的发展,永远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提高的。当工业化的曙光照亮人类,殉葬这一实行了数千年的黑暗落后的制度,才最终尘封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