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是地理的诗篇,是空间的旋律。通过GIS,我们将复杂的地理信息转化为直观地表达,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人文、指导人类活动。从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甚至是我们手机上各种导航、打车、外卖等地理位置相关应用,背后都离不开GIS技术。

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投入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加拿大渥太华研发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开始发力GIS 技术研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诞生的我国第一套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MapCAD便是彼时的成果之一。

时光荏苒,中国GIS产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完成“跟跑” “并跑”“领跑”的跨越,至今日自主可控的国产GIS软件走在了世界前列。5月18日,在2024新中地论坛举办期间,国产GIS科普文化馆正式开馆,以科技、人文、艺术相融之姿展示这段国产自主核心科技突破国外垄断发展的奋斗史,打造武汉科技创新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产GIS科普文化馆开馆剪彩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宾参观国产GIS科普文化馆

长江之畔、汉水之滨,中国GIS的梦想在这里启航。谈起中国GIS软件的发展,武汉是一个绕不开的城市,这里高校林立,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孕育了MapGIS、Geostar等国产GIS软件,发展出了中地数码、吉奥时空等一批地理信息企业。四十年来,大学院校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输送到GIS科研事业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逐步成就了今天武汉空间地理信息产业的盛况,带动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虽然国产GIS已经在智慧城市、自然资源、地质、农林、气象、交通、公安、应急、环境、民政、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是直接用户多为政企单位,鲜为大众百姓知晓,GIS的大众化应用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而GIS的科学普及一方面将提高公众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将GIS推广向大众化应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国产GIS不断发展和创新带来“源泉”。

建成的国产GIS科普文化馆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文、影像资料、互动体验以及专业讲解,全面呈现GIS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这里,公众可以探访GIS的起源,见证它如何从简单的地图制作工具发展成为强大的地理信息分析工具;深入了解GIS在自然资源、智慧城市、智慧地质、公共安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感受GIS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和美好;体验人工智能、虚幻引擎、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与GIS的融合,从时空维度深入探索地球的奥秘。

位于武汉中地科技园的国产GIS科普文化馆,毗邻光谷软件园、武汉大学科技园、光谷科技港等高新技术园区。特殊的地理优势,加之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地数码集团等单位科研力量,使得这座科普文化馆天然拥有推动国产GIS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力。

中地数码董事长刘永教授表示,国产GIS科普文化馆将充分利用武汉空间地理信息产业优势,成为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学术交流于一体的GIS技术和文化科普平台,搭建起国产GIS走向社会公众的桥梁,为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铺设知识基础,进而以人才“源泉”激活国产GIS持续创新的“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