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第二次援朝时期,粮饷转输的地点又有所变动。万历二十六年七月,户曹奏启: “天朝米豆自弥串装载之数,虽至七万余石,而未到京江之前使之卸下于江华,分 送于全州、罗州、恩津等处,运到京仓之谷,亦一面逐日支放,一面运送忠州。”可见第二次援朝期间,屯粮地点由两处增至多处,基本适应了战争需要。

军需粮饷的转运任务朝鲜作为主战场,战局随时发生变化,明鲜联军不得不 根据战事需要不断调配各地的存粮,以供大军支配。明朝输往朝鲜的粮饷主要存储 于平壤和义州两地,而朝鲜本国粮米供给主要来自两湖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分散 在各地的少量存粮。为了接济援朝明军及供给本国军民,朝鲜集倾国之力多方筹措 粮米,然后将分散各地的贮粮输运至前线或屯粮地点。

<<——【·朝鲜粮米输送线路复杂·】——>>

由于朝鲜本国粮米存储地点分散,加之战事多变,所运达的目的地也时常更换, 因此其输送线路相当复杂。就输运方式而言,朝鲜本国粮饷的输运也可分为海运与 陆运两种方式。万历二十年七月,针对驻朝明军粮饷的供给,丰原府院君柳成龙就 粮饷转运的详情向朝鲜国王做了汇报:

柳成龙启曰:“定州距龟城最近,天兵所经一路,亦惟此处为留住之所, 而本州仓谷甚少。今不得已先添定州之谷,然后可以支应天兵。定州之谷 既足,则又当分置于宣川、郭山等处,此则自可观势为之矣。

柳成龙根据从事官洪宗禄牒报奏道:“昌城仓谷白米田米合万余石,朔州仓谷田米 四千九百余石,白造米各七百五十余石,蒸米一百二十余石,两邑马豆合七千余石。 以此两邑之谷,足以支待万兵数月之粮”,虽然粮米充沛,但苦于输运,因而提出: “昌城之谷,可以从船顺流,而下数日,可达义州

朔州则必输运于龟城,又自龟 城输到定州,其势似变。但龟城之谷,其数自多,今姑置朔州之谷,先输龟城仓谷 于定州。博川,则可以支待天兵。请令调度使,及时措置”。对此,朝鲜国王表示 同意,并提出“不但收聚于定州,如宣川、郭山分置如何?且闻百姓还集云,令各 其守令负持以输如何?”

柳成龙就输运明朝粮米的具体细节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并上呈其国王:

臣意天兵发行时自义州赍三日,……到定州嘉山又如之,安州则以船 只输运龙岗三县之谷五六百石泊于老江下流,天兵临到之时又支给于安州, 则是沿途自义州至安州,皆以其处之谷支给,而义州所赍三日之粮则依旧 犹存,足可及到于平壤。

……前日康士雍之去,臣即令船运三县白米六百 石输到定州。若定州已运龟城之谷,则虽非三县之谷可以支给,三县之谷则姑令移泊于安州近处,以待事甚便。 朝鲜国王与备边司也商讨过海运粮饷的相关事宜:

传曰:“……黄海道军粮不足。闻忠清道牙山仓税入米多积云,今本道 监司载船分泊于天兵,或我兵随所到处,继饷之意令备边司速为议处。”备 边司回启曰:“……黄海道军粮,则龙冈储谷甚优,计欲移用于黄海道矣。

牙山仓税米虽多,海路风汛,不可定期。瓮津到泊牙山税米一千二百石, 如未过长山串,则令黄海监司措处,或泊于白川,或泊于京江,随我兵所 到,继饷何如?”

万历二十年九月,忠清道前监司尹先觉,将牙山仓的田税米、大麦共七千五百石运 至军前。备边司请谕柳成龙,将粮米海停泊于定州,根据战场形势调配处理。同年十二月,朝鲜国王召见朝臣时就明军的粮食供应展开了讨论。

由于明军的战略意 图是欲通过围困敌军,待其粮尽而趁势进攻,自然是旷日持久,需要大量的粮草供 给。司谏郑姬潘认为:“民间有牛马者甚鲜,虽募人搬运,亦必不多。臣为守令, 详知民间事,村民虽不能捕倭,孰不能负五斗米乎?

抄出人口,人负五斗,自能输 至良策,自良策,输至车辇,排日责功,次次灌输可也。一边括出牛马,亦无不可 也。”右副承旨柳梦鼎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此府有大中小三户,大户给二袋, 中小给一袋,使之担负输运,则可见成效矣。”应教李幼澄在负责转运官员的人选 方面,主张由沈友胜兼理转运使一职。

供给军民的粮饷固然重要,但马匹草料的输运也不容忽视。明朝东征的各路援 军中,辽东部队的骑兵甚多,所配战马消耗草料必然数额巨大。朝鲜除输运粮谷供 给军民之外,还要负责马匹草料的输送工作。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平壤城中明军骑 兵的马豆乏绝,提督李如松的战马三日无食,一怒之下,提出撤兵。

朝鲜不得不赶紧筹集马豆,缓解明军马匹乏粮之患。对此,寅城府院郑澈提出解决之策:“三县与直路则各谷垂尽,而其余宁边、德川、价川、顺川、慈山、殷山、成川等邑,必有 遗在之豆,各邑并发本邑牛马人夫驮负马太,使之直赴于平壤军中以及接济”。

<<——【·弥补运力不足的举 措·】——>>

针对朝鲜民力疲敝,苦于输运,朝鲜备边司向其国王提出了弥补运力不足的举 措:抄出各官人丁牛马如或不足,则并抄精兵之不合赴战者预为成册,趁 即搬运事已为分付丁宁(叮咛)。今承上教,至为允当。除出老残军卒及僧 军若干,输运粮饷,刈取柴草,……输运的线路主要受粮料存储地的影响。为节省输运时间、运力,粮饷输运自然以就 近原则为主。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早,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与明朝经略宋应昌 就粮料供应问题进行了商议。针对开城府粮料不敷、明朝兵马饥困,尹根寿提出: “江华府有储谷,从水路距开城、王京甚近。今又江冰已开,全罗、忠清水路皆通, 时方船运粮料。黄海距开城不远,亦方从陆路运粮,可无如前乏绝之患。”得知王 京与开城水路皆通,宋应昌十分满意。

朝鲜境内的粮饷(包括明军援朝粮饷)主要集中囤积在战略要地,供给军队的 粮料亦多出于此。其余州县虽有储粮,但数量较少且极为分散,还要供给当地军民, 一般不再转运他地。

平壤和义州作为朝鲜的粮谷主要贮存地,囤积了大量从明朝运来的粮饷,因此 也是驻朝明军的主要供给地。根据明朝的指令,朝鲜将义州、平壤等地的粮料运送 至明军所在地。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备边司就输运粮饷、供给明军一节,向朝鲜国 王奏启道:

大兵势当留驻两南,我国军饷虽极措置,荡败之余,收聚难继。义州留储 唐粮外,亦有山东继运之谷。此谷令海运判官,与忠清·全罗监司相议,搜出 公私舡只,令各其官给梢工粮物,佥使万户中,差员别定,一时起送义州,来 月内还泊于群山,或自韩山到公州·锦江,急时输送于天兵所在处何如?

朝鲜官员李光庭就曾提到:“幸若唐兵出来,或用于他处,平壤城中不可不积谷, 义州所在唐粮,未宜尽输于此处,量数输入于平壤,熟思而处之事传敎矣。丁允佑 下去时,已令査考各官留在谷数,欲使沿道积置以备军兴。今以此传敎之意,更为 移文为当。”可见平壤与义州二地囤粮的重要性。

三县、两湖地区作为朝鲜产粮要地,自然是粮饷的重要供给地。平安道监司李 元翼为解决粮草供给的困难,不得不调拨朝鲜存储相对丰富的三县、两湖地区的军 粮,具体而言:“如使两湖漕运之谷积置开城、平壤,既用之后,三县之谷亦使输 运于黄海等地,庶可补用。

十三日内,一万八千石饷之已尽,则平壤见在之谷只有 数千余石,是不过四五日粮。义州粮袋,虽仅仅运转,何足于用?两湖军粮措备事、 步兵加请事,不可缓也”。①接伴使知中枢府事李德馨主张:“此处之米运于平壤, 两湖之谷输于开城。”

总之,军需粮料的输运路线难以统一概述,因为战争形势多变,军事部署也不 断进行调整,粮料输运的目的地并不固定,故而路线多变。通常情况,平壤、义州、 两湖、三县等地作为朝鲜重要囤粮地点,输运线路的起点多出于此。

<<——【·赈济灾民·】——>>

赈济灾民的粮谷转运任务除了运往军事要地外,朝鲜还需将大量粮谷输至灾 区,赈济灾民。朝鲜受战事影响,大量田土荒芜,加之地方官吏的压榨,朝鲜百姓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饿殍千里,遍地尸野。

朝鲜政府不得不调拨粮谷救济百姓,但 是战事耗时七年,灾荒时发,且各地受灾程度不一,因此输运的路线、粮谷的数量 难以做统一的归纳。一般而言,根据地方灾情奏报,朝鲜政府调拨贮粮相对丰富地 区的粮料(既包括朝鲜本国的粮谷,也包括明军的援朝粮米),然后派遣指定官员 输至灾区。

如万历二十一年,户曹根据右议政俞泓状启向朝鲜国王奏报了救荒详情, 指出畿甸列邑已无所储,并陈述了解决的措施:

已令江原道输送稷粟木麦各一百石、忠清道各三百石、全罗道各 四百石矣。如江原、黄海等道,又定晩谷之种。至如牛只,则京畿已无所余, 中朝所送在义州农牛二十一首,业已出来矣。

两湖地区粮食产量较高,是朝鲜重要的粮谷产区,在七年战争期间始终是粮饷的重 要供给地。两湖地区的粮料,除了供给大军之外,在赈济灾民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正如朝鲜司谏院所言:“两湖之谷比诸道稍完,而船运尤急。

若令监司及海 运判官检督沿海各邑,急速输到京江,则可继大兵粮饷,请令该司商议施行。”户 曹也曾言“两湖谷船运事既已启下移文矣。自被贼锋之后,六道之谷几入于焚荡中,非两湖之粟无以赈民饥而继国用。”

<<——【·结语·】——>>

两湖粮谷产量虽高,但战事胶着耗粮巨大,加之不断赈济灾区,供给负担沉重, 但部分灾区远离两湖,输运不便,只能调拨它处粮米救济灾民。万历二十一年正月, 朝鲜户曹在给国王的回启中提到两湖之谷虽可以赈济畿甸的灾民,但是咸镜道距两 湖地区路途遥远,不得不征调其他地区的粮储赈济灾民。

<<——【·参考文献·】——>>

  1. (清)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朝]柳成龙.惩毙录[M].壬辰之役史料汇辑下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 制中心,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