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能不能起到带动行业发展或者市场扩张?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看看有没有新的入局者以及入局者是否具备市场空间让其存活。

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手机为例,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时代,我们已经看到了诺基亚的没落和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的入局。

PC也是同理,在AI PC兴起前,上一个让整个产业再次焕发活力的产品形态便是游戏本,追溯游戏本的过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Alienware推出的Area-51m。这款笔记本配备了高性能的CPU和可更换的独立显卡,这款笔记本可以流畅运行当时的热门游戏如《红色警戒》和《星际争霸》,因其特意强调了自身游戏方面的性能表现,被认为是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和如今AI PC的概念被提出后所有品牌迅速跟进的态势不同,彼时游戏本依然是一个很小众的需求。直到2009年,Alienware(外星人)品牌进入中国,才让强调高性能、独特外观设计的游戏本被国内用户所熟知,随后的2012~2015年,游戏本作为细分品类迅速上量。

许多人看到了游戏本所蕴藏的市场潜力和中国用户对游戏内容以及相关硬件的强大消费力,与此同时,火速增长的市场也给予了新品牌足够深厚的成长土壤,因此也孵化出了很多新品牌,像雷神、机械革命等等。

而根据IDC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游戏笔记本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2亿美元,占中国整体笔记本市场规模的41.3%,可以说已经占领了PC的“半壁江山”。

从游戏本从概念提出到成为PC市场最大黑马品类的故事中不难发现,一个品类的兴起往往可以拆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相关概念被提出,但往往最先提出产品概念的品牌总是因为各方面不成熟加上市场缺乏认知度而折戟。

接下来,就会开始有大品牌入局做市场教育,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持续对市场投入并且做好产品、技术层的严格把关,相关品牌就容易获得品牌力积累和溢价空间。

比如早期的Alienware,但这个阶段对于一个新品类而言,依然难言成功,因为品类依然具备小众、玩具的属性,无法与大众消费者产生直接关联,同时也难以影响到大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后,市场的需求随着外部因素(比如游戏本的兴起就离不开同年许多游戏3A大作以及竞技性网游的兴起)和竞争品牌的增多、产品降价,逐步被激活,许多新的品牌也会选择在此时入局。

应该说如果新品类能够走到这个阶段,大概率会成为对整个行业或者市场方面有深远影响的发展分支。

那么,现在AI PC处于第几阶段呢?钛媒体APP认为也就是刚刚开始的阶段而已,虽然我们看到了几乎所有的主流PC品牌都已经发布了所谓的AI PC产品。但它究竟是什么?如何去界定AI PC和所谓的非AI PC?这些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细究背后的原因就不难发现,AI PC并不是依靠场景或者某一个硬件、设计来定义产品,而是靠功能定义产品,因为实现AI功能的途径多种多样,对产品的确切定义也就很难被行业所认可。

截至目前,包括惠普、联想、雷神、三星、荣耀等终端厂商都已经发布了自家的AI PC产品,其中最近的是雷神。5月10日,雷神科技发布首款增程式AI PC雷神aibook15,搭载英特尔酷睿Ultra 7处理器,支持CPU+GPU+NPU提供AI混合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大体硬件上来看,雷神aibook15其实与此前其他品牌发布的AI PC没有什么不同,核心竞争力仍然来自于由最新一代英特尔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带来的性能和AI能力加持。

不过官方给予产品“增程式”的概念也是意有所指,就是新的OCulink方案,通过新的接口可通过显卡坞外接独立显卡,相比传统的雷电接口方案,OCulink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数据带宽,雷神官方表示,OCulink接口的带宽可以达到雷电接口的2倍。

说起来,OCulink方案并不是个多么新鲜的技术,这一由PCI-SIG组织研发和发布的连接方案从2022年开始就被很多厂商注意到,最开始多出现在游戏本和游戏掌机当中,用于解决小机身无法塞入大型显卡的问题。

官方资料显示,OCuLink是一种原生的PCIe扩展接口,其能够提供的带宽达到63Gbps,相较于雷电4和USB 4.0的40Gbps带宽,从接口自身的属性以及传输带宽上来说,由于具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图形性能损耗,OCuLink接口确实很适合作为显卡扩展坞的连接解决方案。

那么,为何雷神要给轻薄本做一款过去多是游戏本才会考虑的显卡扩展坞呢?这就要说到目前实现AI PC的另一条路径,即通过GPU算力实现AI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在线生图AI模型社区吐司发布的《个人用户玩转Stable Diffusion 的GPU配置推荐》,在UL Benchmark SD1.5 TRT vs. OpenVINO的对比测试中RTX 4090笔记本电脑GPU相对于英特尔Ultra 9 185H的内置GPU有超过27倍的性能提升。

也就是说,虽然NPU作为承载AI能力的理想计算单元,但其芯片规模、应用优化还远未达到具备实用能力的高度,至少在PC产品层面是这样的,现阶段大家看到的大多数AI应用,依然是依靠GPU作为算力支撑的。

正因如此,雷神推出的这套方案就很有意思了。它实际上是结合了英特尔提出的AI PC概念(采用具备NPU计算单元的处理器)与现阶段能够实现AI落地应用的解决方案(高算力GPU和显卡扩展坞)。至于高算力GPU具体能够带来哪些应用,可以参考钛媒体APP此前发布的文章:《AI PC成为马良的“神笔”,让NPC成为“赛博话唠” | 钛极客

既然有了算力基础,那还需要应用作为支撑,此前,联想已经推出了基于本地天禧大模型驱动的联想小天、惠普推出了本地AI解决方案AI小惠。在2023年第三届崂山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自然语义公司发布了行业首款个性化大模型Euler,雷神科技宣布成为该模型的首个合作伙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Euler大模型与华为开源的操作系统openEuler中的EulerCopilo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openEuler中的EulerCopilot是基于大量openEuler操作系统的代码和数据训练出的大模型,用于代码辅助生成、智能问题分析、系统辅助运维等功能。

最新发布的雷神aibook15上也搭载了基于Euler的个性化大模型应用,主要提供AI助理功能。官方表示,内嵌本地AI大模型小雷AI助手的雷神aibook 15神启版,预计将在8月份发售。

既然产品概念、硬件基础和应用都有了,AI PC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功呢?从市场层面来看,它一定是成功的,因为AI PC的提出者是英特尔,所有搭载最新一代酷睿Ultra处理器产品的PC理论上都可以叫做“AI PC”。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最新数据,酷睿Ultra处理器的出货量已经超过500万片,也就是说,AI PC的销量也已经超过500万台。实际上,除了英特尔以外,AMD、英伟达甚至刚刚入局的高通也将AI PC的概念集中输出到市场当中。

但仔细琢磨就不难发现,所谓的“AI PC”不过是将PC换了一个概念,把它改名叫“AI PC”而已。

用户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更多看中的是PC还是AI呢?答案不言而喻,很多时候,消费者只是想升级或者购入PC产品,而市面上除了游戏本以外(甚至很多游戏本都已经与AI PC的概念结合)只有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的AI PC和搭载Mac OS的Mac这两种PC产品可选。

所以AI PC从概念产生到产品落地,很难说是一个“全新的品类”,更像是对PC的“AI改良”,虽然游戏本看起来也是如此,但与AI PC不同的是,游戏本有着明确的落地场景和应用倾向上的差异性,这些最终导致了产品在外观设计、硬件配置上与主流笔记本产品的不同。

AI PC虽然挂着PC的名号,却很难说AI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以及消费者是否真的愿意为AI功能付费,说到底,没有杀手级的AI应用,AI PC也好,AI手机、AI家电也罢,都很难兴起太大的浪花。(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