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老挝与欧洲国家互补性较强,老挝需要欧洲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 方式,更重要的是欧洲的庞大市场,老挝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廉价的劳 动力,加上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欧洲的不少国家给予老挝优惠政策, 从老挝进口的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可享受到免税和低关税政策,这些因素都将为 推动老挝与欧洲未来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发挥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11月5 - 6日老挝成功举办了亚欧峰会 (ASEM=Asia – Europe Meeting),50多位亚欧领导人以及4000多位代表团齐 聚老挝万象,不少国家领导则借机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商讨与老挝进行经济 合作、提供经济援助等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此次会议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亚欧会议全 部成员国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56%,其对外贸易额占超过世界的60%。外令人关注,会议的成功主办标志着老挝在国际上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 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体现出了在经济外交作用的推动下老挝在 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老挝的作用与影响力受到亚洲以及西方国家的重 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通伦·西苏里指出:“此次会议将有利于老挝经济社 会的发展,加强老挝与亚洲以及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利于老挝扩大出口, 同时将有助于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经济援助,会议还为老挝提 供了与世界交流经济发展经验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此次会议吸引了两个大洲乃至世 界人民的目光,这必将有效宣传老挝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带动老挝旅游 业的发展”。此次会议将为加强老挝与欧洲国家经济外交关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近年来欧盟每年向老挝提供1600万欧元的经济援助,另外还将提供5.5亿美元 用于支持老挝第七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2011年- 201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 提的是,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于2013年10月22日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 访问是老挝摆脱法国殖民统治60年来老挝国家主席对法的首次访问,对老挝与 法国关系意义重大,此次访问经济外交成为两国领导关注的焦点,为老挝与法 国在各个领域,如: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医疗、运输、教育、文化、旅游 的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是欧盟主要成员国,老挝国家主席对法国的 访问,不仅有利于加强老挝与法国的关系,同时还将对老挝与其他欧洲国家的 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德国作为欧洲国家的经济强国近期也加大了对老挝 的经济援助,2011年和2012年增加了对老挝的援助从每年的3500万美元增加 到5500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老挝与欧洲国家政治关系转暖,加上老挝正式成为世 贸组织成员,投资环境将得到改善,将有效吸引来自欧洲国家的外商。未来老挝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外交也将在经济与政治交流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推广,前景外令人关注,会议的成功主办标志着老挝在国际上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体现出了在经济外交作用的推动下老挝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老挝的作用与影响力受到亚洲以及西方国家的重 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通伦·西苏里指出:“此次会议将有利于老挝经济社 会的发展,加强老挝与亚洲以及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利于老挝扩大出口, 同时将有助于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经济援助,会议还为老挝提供了与世界交流经济发展经验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此次会议吸引了两个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目光,这必将有效宣传老挝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带动老挝旅游业的发展”。此次会议将为加强老挝与欧洲国家经济外交关系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近年来欧盟每年向老挝提供1600万欧元的经济援助,另外还将提供5.5亿美元 用于支持老挝第七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2011年- 201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 提的是,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于2013年10月22日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 访问是老挝摆脱法国殖民统治60年来老挝国家主席对法的首次访问,对老挝与 法国关系意义重大,此次访问经济外交成为两国领导关注的焦点,为老挝与法 国在各个领域,如: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医疗、运输、教育、文化、旅游 的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是欧盟主要成员国,老挝国家主席对法国的 访问,不仅有利于加强老挝与法国的关系,同时还将对老挝与其他欧洲国家的 关系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德国作为欧洲国家的经济强国近期也加大了对老挝 的经济援助,2011年和2012年增加了对老挝的援助从每年的3500万美元增加 到5500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老挝与欧洲国家政治关系转暖,加上老挝正式成为世 贸组织成员,投资环境将得到改善,将有效吸引来自欧洲国家的外商。未来老 挝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外交也将在经济与政治交流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推广,前景一片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老挝积极恢复与俄罗斯及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这也成 为近几年来老挝与欧洲国家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2011年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 对俄罗斯进行访问,旨在推动双方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 双方签署了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诸如:卫生、旅游等。另外,2012年梅 德韦杰夫总理参加在老挝举行的亚欧会议时还对老挝进行了国事访问,成为继 苏联后访问老挝最高的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两国经济外交 不断前进,俄罗斯也因此排在在老挝投资国的第25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近几年来民间 外交作为推动经济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活动频繁,近几年来往来频繁,据老挝 新闻文化与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以旅游、商务考察、投资等为目的来老挝 的俄罗斯人的人数逐年增加, 2005年仅有1672人,而2008年增长将近一倍达 到3206人,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幅度再次拉大,2010年4835人,2011年 超过70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1年访问俄罗斯后,2013年7月国家主席 朱马利又访问了白俄罗斯,访问期间除了加强传统友好关系之外,双方较为关 心的问题就是加强经济外交,推动各领域的合作,老挝与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 将有助于双边经济外交的发展,从而有效推动老挝与整个欧洲国家的经济外交 关系。

<<——【·老挝与东盟及世贸组织的经济外交·】——>>

新老挝成立以来对老挝经济外交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关键决策有:老挝 1986年奉行“革新开放政策”,1997年老挝加入东盟,以及201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意味着老挝经济外交在不断深化“ 革新开放政策”的基础上锦上添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加入这些组织会给老挝经济外交带来不少挑战,但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 战,对今后老挝经济外交具有推动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盟舞台使老挝经济外交充满活力,东盟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组织,老挝加入该组织是在国家和各族人民利益 的基础上做出的关键决策,是党和政府积极奉行“广交友,少树敌和务实、灵 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副总理兼外长,通伦·西苏里在庆祝东盟成立 43周年纪念活动上指出“1967年东盟成立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期间东盟积极 努力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在和平共处、相互尊敬 独立,领土完整、平等互利以及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下,东盟区域内外国之间的 合作硕果累累。1992 年老挝成为东盟观察员,做观察员期间得到了东盟国家的 支持和欢迎,希望老挝早日成为东盟正式成员国,在长期观察和周到考虑之后, 老挝于1997年7月27 日,正式加入东盟大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加入东盟的十多年来取 得了不少成就,正如老挝外交部副部长本格·桑索萨同时也是老挝东盟事务主 要负责人所说:“在政治方面,老挝和其他东盟国家一道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在经济方面老挝正在有条不紊地融入东盟经济一体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努力成为地区 的重要交通枢纽。”日前,老挝正与其他东盟成员国一道为 2015年实现由政治、 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三个“支柱”构成的东盟共同体而 努力。

<<——【·结语·】——>>

总而言之,老挝党和政府加入东盟主要考虑到加入东盟所带来的利益,同 时也意识到加入东盟也会给老挝带来不少挑战,但与挑战相比利益更大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挝外交部,东盟司副司长 Mr. Songkan LUANGMUNINTHON认为:“老挝加入 东盟,增大了老挝在10+1、10+3等东盟合作框架的发言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化老挝与东盟国 家及东盟对话伙伴国在双边与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成为东盟成员国之后老挝的 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将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秦亚青/主编:《大国关系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2. 秦亚青/主编:《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 [英] 乔纳森。格里斯/著《研究方法的第一本书》(孙冰洁/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