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本是高山》时,笔者以为张桂梅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是第一个办女校的校长,直到读到她的故事,才发现也许她会是张桂梅校长的偶像,她不但创办女校,还是中共唯一的女创始人,毛泽东的湖南老乡,中国最早的妇女解放运动领袖,现在的女权应该好好了解她的故事,学习她的精神。

她说出“为了我们民族的振兴而读书”时仅比周恩来晚一年,她拥有一段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多么深沉地爱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却因为革命无暇照顾。

她牺牲时年仅33岁,却被称为“革命老祖母”。

她的一生就是一段传奇,跟中国共产党、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牢牢绑在一起。

她的名字,叫做向警予。

向警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俊贤出生

1895年,向警予在湘西溆水河畔的一栋老式四合院里出生,向家是当时的溆浦首富,开办鼎盛昌商号,经营绸布百货、钱庄,并且还做着跨国贸易,父亲给她取名“俊贤”。

她在家族同辈里排行第九,所以她小名叫“九儿”,不知道莫言的《红高粱》有没有借鉴这个名字。

她的大哥向仙钺是一位爱国志士,在哥哥的帮助下,她冲破陈旧的世俗观念,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当地第一个勇敢地走进新式学校的女孩,开当地县城女子读书之先河。

1903年,溆浦县立高等小学创立,学监为陈次伊先生,此时的小警予虽然年仅8岁,但是每次陈次伊先生上课,她都听得最为认真,每当陈先生讲到国势垂危的时候,小警予居然就会嚎啕大哭。

陈次伊对这样的学生甚为惊奇,问她为何要嚎啕大哭时,小警予的回答让他莫名感慨,她说,感慨国家的命运,才会嚎啕大哭。

为民族振兴而读书

1912年秋,向警予考入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在入学考试中,主考官杨昌济将她的文章定为第一名。

杨昌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在我长沙所教的数千学生中,有三个最优秀的女学生——向警予、陶斯咏和任培道;有三个最优秀的男学生——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

在学校开学典礼上,向警予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说:“我们读书,应是为了准备改造社会的工具,为我们女子的解放而读书,为了我们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1912年11月的一天,长沙的女学生赵五贞因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在迎亲途中用剃刀在花轿中自杀,事情发生之后立即震动全城。

向警予召集周南女校会员和活跃分子举行紧急会议,向警予激动地说道:“现在,囚禁在旧式婚姻枷锁中的女子又死了一个,赵五贞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这罪恶的婚姻制度。像她这样的悲剧在中国不知正在上演多少。还有更多的女子,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终日以泪洗面,甚至被折磨至死。难道我们二万万女同胞们还要等下去吗?还要在这毫无平等、自由的家庭、制度下忍耐下去吗?我们不能让悲剧重演,站起来吧,觉醒吧,能解救我们的只有自己!”

掌声雷鸣般响起,许多年轻的女孩子由于相同的遭遇而眼含热泪,所有的人都听得热血沸腾,深受振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办女校

1914年,革命教育家,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朱剑凡因思想进步被政府顽固派辞退,向警予也因此愤而休学,转至周南女校,周南女校被称为“女革命家的摇篮”。

她更名向警予,意为“警示自己”,表明对封建主义势力的警惕。

1916年,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着“妇女解放”和“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家乡在县城西街文昌阁创办溆浦女校,在开学致辞上,向警予说:“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一个新时代国民,为嫁一个称心的老公而读书,为读书而读书,并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她在学校要求女生放脚,亲自为她们解开裹脚布,并一个个陪她们回家向父母作动员,在当地开女子解放之风气。

在一穷二白的溆浦开设女子学校,艰难显而易见。第一是经费紧张,因此四处奔走求助,她不仅自己不拿薪水,还把家中的柑橘园作为学校的校舍。此外,为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她顶着风雨,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叩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都感觉她的话言之有理,因此陆续送女儿到学校去学习。

这段期间,驻扎在溆浦的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司令周则范看上了向警予,于是派人来向家说媒,向家慑于周则范的权势,只好勉强答应。向警予为了断绝周则范求婚的念头,又不连累家庭,只身闯进了周公馆,当面拒绝此事,并对他说:“以身许国,终身不婚!”

此后向警予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长沙,住进了周南女校的同学蔡畅家里,在这里,她认识了蔡畅的哥哥蔡和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赴法留学

蔡和森当时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他与同学毛泽东志同道合,成为挚友。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等10多位热血青年一起来到蔡和森家里,成立了一个著名的青年进步团体:新民学会。

1919年,向警予加入新民学会,成为最早的女会员,经常与毛泽东、蔡和森一起讨论救国救民之路。

此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消息传到湖南,蔡和森开始负责湖南留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他让妹妹蔡畅邀请向警予一同赴法,并发起“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

1919年12月,一艘邮轮从上海出发,向警予、蔡和森、蔡畅,以及55岁的蔡母葛健豪都在其中。

在35天的航程中,向蔡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在谈到个人婚姻问题时,他们都强烈地反对旧式婚姻,主张大胆追求新式爱情和理想的完美结合。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塞港时,他们都发现自己已经爱上对方,“向上同盟”扬帆启航。

蔡和森与向警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正式在法国的蒙达尼城举行了婚礼。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见向警予平时衣着朴素,专门给她赶制了一件旗袍,向警予高兴地对婆婆说:“我不习惯穿这样的衣服,但是为了你,今天我就穿上,哪怕就一个小时。”

葛健豪见向警予穿上旗袍以后,反而显得有些不自然,便告诉她不要勉强,于是向警予没有在婚礼上穿这件旗袍,但她一直把旗袍珍藏了起来。1928年,她在就义前换上了这件旗袍,从容地走向了刑场,尽管此时她已经和蔡和森分手,但她仍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往日爱情的眷恋。

结婚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婚照上,两人并肩而坐,捧着一本《资本论》。婚礼上,蔡和森和向警予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旅途中写给对方的诗篇,这些诗篇被编成诗集,取名《向蔡同盟》,这表明他们的结合,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爱情上的同盟,更是革命理想事业上的同盟。

在给父母的信《你的九儿在这里》中,向警予动情地写道:“和森是九儿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

陈独秀这样评价他们两人:“夫妇两人真不愧是当今的普罗米修斯,从法国盗来了火种,我党就用这火种去点燃劳工运动的熊熊大火!”

在法国期间,向警予接触到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大量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这些都坚定了向警予后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会议,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向警予支持蔡和森的主张,提议写信给毛泽东。蔡和森一气呵成,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效仿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

很快,毛泽东回信说,对蔡和森和向警予的主张“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并告诉他们建党一事正在进行。

解放妇女

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为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曾说:“政治问题如果不解决,妇女问题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劳动解放与妇女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必劳动解放了妇女才得真正解放。”

1922年6月,向警予在上海一家工厂里结识了没有正经名字的17岁女工“九姑娘”,九姑娘称呼向警予为“警予先生”。真是巧,“九儿”遇到了“九姑娘”。

向警予问起她的情况,“九姑娘”就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全说了:“我是包身工,去年从江苏乡下来的,每个月的工钱都要交给包工老板,要交3年才能交清。厂子里的女工过得都很难,我们从早上6点要做工到晚上6点,做得慢了,工头看到了就要打。有的工友的手被机器轧伤了,工头不但不给药钱,还不准休息。工友有被机器轧死的,病死的,有一个跟我一个地方来的女工因为病了还要被逼着上工,结果生生累死了。听说,像我们这样的包身工在各个厂里都是死得最多的。我们丝厂有一个包工头,包了100多人,3年中就死了30多人……”

说着说着,“九姑娘”悲从中来,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周围的工友也都唏嘘不已。向警予红着眼眶把瘦弱得好像只有十三四岁的“九姑娘”搂进怀里。“九姑娘”在向警予的怀里,以往强制压抑的害怕、委屈都通过放声大哭宣泄了出来。

像“九姑娘”这样悲惨的女工太多了,向警予把她们组织起来反抗,办女工夜校,请陈独秀来给女工们上课,给他们讲工人的“工”字:“工字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意思是我们工人可以顶天立地,也包括我们女工,这就是我们工人的伟大形象!”

1924年6月,向警予参与组织领导了上海14家丝厂1.5万名女工的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向警予组织广大女工积极参与,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带领妇女们上街演讲、宣传和募捐,支持运动深入开展。

至1927年初,隶属于各省市国民党妇女部或与之有联系的妇女组织达62个,有组织的女工达35万、农妇约15万、女学生及其他妇女达60余万。

1925年10月,向警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有的同志考虑到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严重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武汉太危险,劝她离开武汉到上海去,向警予说:“大风大浪的时刻,一定要沉着镇定!武汉三镇是我党重要的据点,许多负责同志牺牲了,我一离开一时无人支撑,就是说我党在武汉失败,这是对敌人的示弱, 我决不能离开!”

1927年4月,向警予在长沙最后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在蔡和森父母的安排下,全家人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那是两个孩子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两个孩子对母亲比较生疏,毕竟多年未见,两个孩子为了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地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捕入狱

因为叛徒宋若林的出卖,1928年3月20日,化名“易夏氏”的向警予在汉口法租界被捕。

敌人早就从叛徒的口中,知晓了向警予的重要身份,便想尽一切办法严刑逼供,意图获取我方重要情报。

敌人认为向警予必定受不住折磨,然而,面对敌人的严讯逼供,向警予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要杀就杀!至于我是不是向警予,没有多大关系,横竖你们都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革命者不会在你们的屠刀下求生。等着吧,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

在同敌人斗争的同时。向警予也常常想起自己的孩子,她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拿出来。或贴在脸上,或放在唇边亲吻。她对着照片喃喃自语:

“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了吗?”

临死之前,向警予在写给葛健豪的绝笔信给儿女留下几首儿歌,写出了自己对于两个孩子的希望:“小宝宝,小宝宝,妈妈忘不了,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在没有剥削的社会成长!”

万幸,向警予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取得了成功,无数包括你我在内的中国人不用再过以前中国人过的那种日子,当然,其中也包括妮妮和博博,这应该能给英雄在天之灵一丝安慰。

慷慨就义

蔡和森听说向警予被捕以后,马上委托旧友萧子升相救,但未能如愿。

行刑那天,天空阴沉沉的,大雨瓢泼而下,淅沥的雨声交杂着人群的低泣,仿佛天地在奏着一曲英雄的悲歌。通往余记里空坪刑场的路上,一道道震耳欲聋的呼喊声响起:

“我为党的事业而死, 无上光荣!为中国劳苦大众而死,我虽死犹生。”

“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为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不惜流血牺牲。”

“革命者是杀不完的,反动派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围观群众情绪开始激动,他们开始附和向警予的声音。

一团革命的火焰将要在此刻熄灭,无数团革命的火焰却也在此刻彻底燃起。

敌人开始惶恐,开始陷入极端恐惧,面对勇士,他们只能用最“无力”的拳头阻止她,他们拼命向她嘴里塞石头,用皮带紧紧束缚住她的双颊,鲜血混着沙石从口中溢出,呜咽的声音却有着重塑天地般的气势。

他们可以堵住英雄的嘴,可以剥夺英雄的生命,但却杀不死英雄的灵魂!

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33岁。

噩耗传来,蔡和森悲恸失声,含泪写下《向警予同志传》:

“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

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

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

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1931年春,蔡和森被中央派往香港恢复广东省委,遭到了大叛徒顾顺章的指认被捕,8月1日,蔡和森英勇就义,年仅36岁。

蔡和森和向警予虽然都牺牲了,但他们的两个个子女都成长成才:

蔡博在1939年赴苏联学习冶金专业,1949年回国,被安排在鞍钢炼铁厂工作,由于他技术出众,很快被任命为鞍钢厂长,他后来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冶金专家,在他的带领下,鞍钢成为了我国钢铁行业的扛把子。

蔡妮也在苏联生活了多年,她从莫斯科医院毕业回国后,成为了一名医生。1976年,国家急需俄语翻译人才,她又被调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教授,培养了很多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身后事

向警予遇害当晚,52岁的工人陈春和,悄悄躲过巡警,用白布将她遗体包裹,孤身一人将其背上山,并妥善安葬于古琴台旁。这个古琴台,原本是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相遇的地方,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而闻名。如今,它又多了一个角色,成为了向警予的安眠之地。

1978年,向警予烈士牺牲50周年,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决定,在汉阳区龟山西巅修建向警予烈士墓,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向警予烈士之墓”,1988年对其进行了改建。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向警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结语

仔细看蔡和森与向警予的那张结婚照,是笔者见过最浪漫的结婚照,手拿《资本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年轻的向警予长得那么漂亮。她出身富贵之家,本可以衣食无忧过完自己的一生,可是1840年以来陷入地狱的中国,太需要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

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向警予的死,死得其所,但是英雄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