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历朝历代选拔人才、官员的重要制度。到了明清两朝,以及越南的阮朝,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八股文是特殊的考试文体,无论内容,还是格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首先是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和文章内容,仅仅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也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考生在写八股文的时候,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必须严格按照考试题目,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构建文章的内容。只有到了殿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来说,谁的文章能够切合考题,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但在很多时候,考生的文章内容并不重要,考官往往以试卷的书法高低来打分,以决定每一位考生的名次。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热衷于科举考试的文人,从小就只知道阅读、背诵四书五经,其他以外的知识,全部都成了“杂学”。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考生通常都是书呆子的形象,例如《儒林外史》的范进,连苏东坡是谁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八股文的格式也是固定的,考生不能擅自发挥,具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

第一、破题。作为文章的开端,考生需要在这一部分揭示文章的主题。

第二、承题。这是对破题部分的延续和发展,进一步解释和扩展题意。

第三、起讲。作为八股文的引子部分,通常引用经典的经书或名人的言论。

第四、起股。开始是正式议论的第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中股。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考生需要提出观点,通过引证经典等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后股。考生需要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第七、束股。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第八、大结。全文结束语,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时期八股文的具体格式是有区别的,不一定是上文的八个格式。

从字数上来说,在明朝初期,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到了清朝康熙时期,要求考生的八股文书写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们,当你看到此处时,本文的字数已经达到了830字。可想而知,尽管使用文言文,八股文也无法书写太多的内容,更无法对国家政治、社会时事发表详细、有价值的见解。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考官是根据考生的卷面书法水平来打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许多考生获得了功名,却对政治、社会的实际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

康熙皇帝曾经评价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1663年,他下令废除了八股文。但在3年后,在群臣的建议下,他又恢复了八股文考试。

良辰认为,八股文就是一种将标准化做到极致的考试制度。就好比是文字形式的游戏,在统一的框架下,能否获得更高的分数,全靠玩家的操作。在古代,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办法,能够像八股文这样,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

即使在今天,有些考试也是非常僵硬的,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